研究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原生質體...

2020-11-23 生物谷




玉米(Zea mays)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三大穀類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的玉米產量已經超過水稻和小麥,位居第一位,所以玉米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大量的玉米蟲害總是威脅著全球玉米的產量,玉米害蟲也多達350種之多。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

基因組學

與利用團隊吳建強課題組利用玉米黃化苗快速分離純化玉米原生質體,通過PEG-Ca2+介導的質粒轉染技術實現了高效玉米原生質體轉染。同時通過優化的HPLC-MS/MS分析方法,可快速測定玉米原生質體中各種類型的丁布類次生代謝物含量,該研究首次分析得到丁布類次生代謝物在玉米原生質體中含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此外,該研究基於昆蟲取食處理及不同玉米品系對比等實驗積累的RNA-seq

大數據

中挖掘了可能的玉米丁布候選調控基因,利用優化獲得的玉米原生質體瞬時表達系統沉默和過表達了部分候選基因,篩選獲得了2個可能的丁布合成調節因子,分別是轉錄因子ZmbHLH20和ZmbHLH76,為後續玉米穩定

遺傳

轉化和抗蟲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該研究也為其它植物,特別是難以轉化的非模式植物(包括野生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合成和調控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借鑑。

研究成果以An efficient system composed of maize protoplast transfection and HPLC-MS for studying the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maize benzoxazinoids 為題在線發表於Plant Methods 雜誌上。昆明植物所與雲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高磊和昆明植物所助理研究員申國境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吳建強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應用

基礎研究

重點項目、中科院國際合作項目等的支持。(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中科院博士自述:選擇碩博研究方向的原因讓人大跌眼鏡 | 原生質體專題
    我的研究方向是小麥加工品質(烘烤品質)改良。具體內容:普通小麥品質性狀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其相關性分析,結合小麥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HMW-GS)缺失系灌漿期的基因表達差異,與儲藏蛋白組分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篩選出可能調控HMW-GS表達的基因。
  • Get農學領域——標誌物篩選、機理研究的代謝組學實驗設計方案!
    隨著代謝組學的發展與應用,其相關技術和理論已被用於多個領域。尤其是農業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思路與體系。小鹿這次來向大家介紹代謝組學在農業方向的應用及相關實驗設計。代謝組在農業領域的主要應用可簡要概括為三大類。
  • 農學代謝組學|用GC-MS分析同源的三種玉米代謝物和代謝途徑
    因此本文作者研究了同一產地三個不同品種玉米的代謝產物和代謝機制,發現了玉米代謝物的自然差異,總結了不同品種玉米代謝物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介紹了這些結果的可能原因。代謝組學系統研究所有分子量小於1000的小分子內源代謝物。目前,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代謝組學)由於其優異的色譜分離度、高靈敏度和高解析度,在代謝組學中常被用作分析方法。
  • Plant Biotechnol J|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基於植物原生質體的基因編輯技術
    植物原生質體不僅是細胞融合的理想材料,也是遺傳修飾的優選受體。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目前,玉米雜交制種主要通過人工或機械去雄,費時費力且成本高昂,因此雄性不育系是玉米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基於細胞質不育的三系法在玉米雜交制種中也有應用,但由於不育系是細胞質遺傳的,存在遺傳資源有限、育性不穩定等問題。因此,採用生物技術手段以利用雄性不育基因開發新的雄性不育體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比如萬向元教授團隊之前所建立的玉米多控不育(MCS)系統。
  • 「原生質體」的疑惑解析
    【模擬題】甲、乙是染色體數目相同的兩種二倍體藥用植物,甲含有效成分A,乙含有效成分B。某研究小組擬培育同時含有A和B的新型藥用植物。請回答:(1)為了培育該新型藥用植物,可取甲和乙的葉片,先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經離心純化。經過誘導融合得到雜種細胞。【分析】在獲取原生質體的過程中會混有雜質,所以需要離心純化。
  • 氮元素影響茶葉中代謝物積累和基因表達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立志研究組以一年生雲南大葉茶苗為研究材料,採用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對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態下生長一定時期的茶苗的生理指標
  • 工業生物技術中的高通量篩選技術
    常規篩選的效率受到低生產量和慢檢測方法的顯著限制,導致篩選大量突變體的成本很高。因此,HTS程序已被廣泛用於分離高產微生物細胞工廠。在選擇工業微生物時,需要仔細考慮兩個方面:如何擴大篩選範圍(生成多樣化的篩選庫和擴大搜索範圍的促成技術),以及如何提高目標產品的識別度(檢測由突變或工程改造微生物合成的特定目標產品的分析方法)。
  • NIBS張二荃組發明在體監測基因轉錄的新方法
    責編丨迦 漵基因轉錄是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基因的轉錄活性與動物和人的生理功能與行為密切相關
  • 原生質體的應用、分離、純化、培養
    原生質體(Protoplast):指採用機械或酶解法去掉細胞壁的裸露細胞。   一、原生質體的應用   由於沒有細胞壁,原生質體為作物遺傳改良和植物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試驗材料。原生質體可以用於下面幾種研究。   1. 用作細胞雜交服務於作物改良   2. 用作遺傳轉化的對象   3.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2003年和2006年分別獲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09年獲江南大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微生物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強化微生物合成植物天然產物相關研究。為此,我們結合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手段,針對「生物合成限速酶的分子改造」和「生物合成途徑的平衡調控」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取得以下成果:根據生物合成途徑的特性,分別基於自身或者旁路途徑終產物的顏色或者代謝中間產物的毒性建立新型高通量篩選策略,通過體內定向進化或共定向進化增強限速酶的催化活性,大幅提高了異戊二烯、類胡蘿蔔素等萜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效率;提出「變限制為控制」的生物合成途徑構建理念,建立碳源響應型順序調控和溫度響應型動態代謝調控體系
  • 我有四倍體咖啡,你有科學故事嗎?(全長轉錄組文獻解讀-Gigascience)
    自PacBio全長轉錄組測序不斷普及,以及高粱和玉米兩篇全長轉錄組文獻高調亮相Nature Communications引起廣泛關注,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將這種新技術應用到多倍體物種的轉錄組研究中,以下是幾篇多倍體物種PacBio SMRT 全長轉錄組文獻統計,供大家參考,下載地址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前期在改造大腸桿菌生產類胡蘿蔔素方面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一方面通過對中央代謝途徑的系統改造提高ATP和NADPH供給,解決萜類化合物合成途徑中輔因子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細胞膜形態和細胞膜合成的改造提高大腸桿菌的細胞膜含量,解決萜類化合物在底盤細胞中的存儲問題。
  • 植物細胞全能性和再生( Science雜誌公布的最重要的25個科學問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便開展了相關研究, 最多時, 國內有數百家單位開展類似的工作, 形成了單倍體育種的研究熱潮. 我國學者對水稻、小麥、玉米等禾穀類作物, 油菜和多種蔬萊的花葯培養做了系統的工作, 並培育出一系列花培品種和品系.
  • 相關食品安全標準中玉米赤黴烯酮解讀
    ZEN侵染作物主要發生在作物的耕作、收穫、運輸和貯存期間,在溫度適中而溼度較高的環境中滋生鐮刀菌,由鐮刀菌產毒所致。玉米赤黴烯酮具有生殖發育毒性和免疫毒性,與腫瘤發生也有一定聯繫,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歸類為3類致癌物。有研究提示,中國人群暴露ZEN的風險較低,但3歲至13歲兒童為高風險人群,需引起關注。
  • 韓敬東研究組發現代謝物PI(3,4,5)P3前體延緩線蟲和小鼠衰老
    該項研究通過開發一種新的線蟲液體培養體系篩選了100種線蟲代謝物,發現肌醇的異構體之一(myo-inositol)在廣泛的濃度範圍內延長線蟲壽命,延緩衰老過程中,線蟲和小鼠運動能力的下降,體內脂肪的集聚,逆轉線蟲、小鼠肌肉轉錄組的變化。
  • 根據融合時細胞的完整程度,原生質體融合可分為兩大類
    原生質體融合的類型:根據融合時細胞的完整程度,原生質體融合可分為兩大類:」對稱融合(asymmetric fusion ) -即兩個完整的細胞原生質體融合。2)非對稱融合(gymerie fuin)一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使某親本的核或細胞質失活後再進行融合,根據融合細胞的來源,原生質體分為白髮融合和誘發融合11.原生質體融合的方法及優缺點。
  • 揭示玉米內質網中的未摺疊蛋白反應出人意料地促進了核/細胞質熱休克反應,進一步完善植物耐熱機制
    揭示植物通過轉錄因子bZIP60,將應對熱脅迫的兩條主要途徑:未摺疊蛋白響應(UPR)與熱應激響應(HSR)相互聯繫起來,從而為植物耐熱脅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點基因。高溫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植物有多種系統來保護自己免受熱脅迫。熱脅迫幹擾蛋白質在合成過程中的正確摺疊,導致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