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BS張二荃組發明在體監測基因轉錄的新方法

2021-01-16 BioArt

責編丨迦 漵


基因轉錄是生物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基因的轉錄活性與動物和人的生理功能與行為密切相關。然而,現有的實驗手段很難在正常生理和行為條件下研究基因轉錄的活性。目前主要依靠Real-time PCR體外檢測,原位雜交和Luciferase報告基因等方法測量基因轉錄水平,存在活體檢測困難、實時性差、費時費力,實驗誤差大等缺點,且無法監測動物在不同行為條件下基因轉錄的活性。


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張二荃實驗室和影像中心佔成課題組發明了一種在體監測基因轉錄的新方法,並首先將該方法用於長時間記錄自由活動小鼠的生物鐘基因。相關研究以「 Long-term in vivo recording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brains of freely moving mice」為題發表在PNAS雜誌上。另據了解,該項新穎的實驗方法,詳細的實驗步驟及流程也已被實驗方法學雜誌JoVE正式接收。



據NIBS官網報導,2年前,張二荃課題組和佔成課題組合作團隊決定嘗試利用螢光蛋白作為報告基因,建立新的基因轉錄活性報告系統。張二荃實驗室的博士生梅龍經過不斷的比較和篩選,選擇了黃色螢光蛋白Venus作為報告基因,並成功構建了節律基因Cry1和Per2的報告載體。隨後,在培養細胞系上成功實現了對Cry1和Per2基因轉錄活性的監測。


梅龍將Cry1和Per2的報告載體包裝成腺相關病毒,通過微量注射到特定的腦區,成功表達在神經元中。針對節律研究時程長、穩定性要求高的特點,影像中心佔成課題組設計並構建了一套高通量的在體基因監測系統,實現了同步記錄動物行為與基因轉錄活性。


基於螢光報告系統的在體監測基因轉錄水平的新方法。(A)基於螢光(Fluorescence)報告基因的AAV病毒載體,在節律基因Cry1、Per2、Bmal1的啟動子序列之後連上由lox2272和loxP序列間隔的反向Venus螢光表達基因,在Cre重組酶的作用下Venus螢光表達;(B)激發光經光纖導入到大腦,激發出的Venus螢光信號,通過在體基因監測系統採集信號,螢光信號的強弱表徵基因轉錄活性;(C)Cry1基因6個月的穩定記錄,圖中灰色表示無燈光照明,白色表示有燈光照明。


用該在體基因監測系統,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小鼠腦內Cry1基因長達6個月的穩定記錄;並結合Cre-loxp系統,研究了大腦視交叉上核SCN中VIP神經元的多個節律基因如何適應倒時差,發現僅8小時的時差提前會對Per2和Cry1基因的相位和振幅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兩個節律基因需要6天時間才能徹底恢復到之前水平。


8小時的時差提前對Per2和Cry1基因的相位和振幅的影響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發現「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三位科學家。生物節律基因的轉錄活性檢測對開展生物節律研究非常重要,現有的技術手段活體檢測困難、需要避光、實時性差,大大限制了節律調控機制的深入研究。


與原有的研究手段相比,新方法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1)適合長時間連續記錄(長達數月),2)時間解析度高(每10分鐘監測一次基因水平),3)實驗動物可自由活動,4)光照是生物鐘最主要的調節因素,新方法無需避光,可改變動物光照條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設計合適的病毒載體或者轉基因小鼠,該方法將不僅僅限於生物節律研究,還可以用來研究各種生理條件下多種基因的表達和變化



北生所張二荃實驗室PTN項目博士生梅龍為本文第一作者,佔成博士和張二荃博士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聲明:上述圖文信息主要來自於NIBS官網,BioArt轉載時略有改動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轉錄組研究新利器:ONT直接RNA測序,鹼基修飾、轉錄異構體一網打盡!
    ONT直接RNA測序還原真實RNA特徵 超過90%的人類基因存在可變剪接,它們會形成兩個或更多的表達異構體。在短讀長cDNA測序中有很大比例的讀長定位模糊,這種局限在正確識別和定量基因的多種異構體表達上尤為明顯。
  • 顛覆先前的認知,首次系統獲得新冠病毒轉錄組及表觀轉錄組學數據
    儘管最近報導了SARS-CoV-2基因組,但其轉錄組結構尚不清楚。2020年4月8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Dongwan Kim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兩種互補的測序技術,展示了SARS-CoV-2轉錄組和表觀轉錄組的高解析度圖。
  • 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就在本次AGBT大會上,ReadCoor也推出了自己的空間轉錄組測序產品RC2。 ReadCoor的技術基礎源於遺傳學泰鬥George Church團隊發明的FISSEQ原位測序方法。這一技術發明的時間更早,早在2014年George Church團隊就在《Science》上發表了相關的文章,並隨後在《Nature Protocols》上公布了FISSEQ的詳細步驟。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而人類轉錄組中轉錄本的長度普遍在1000bp以上,有些轉錄本長度甚至超過100kb(Piovesan et al., 2016; Frankish et al., 2019),遠遠超過二代測序方法所能檢測的最大讀長。
  • 這個方法或許能拯救你的轉錄組
    還講轉錄組目前轉錄組的定量和差異分析,網絡上、培訓課上資料都非常多,方法也比較固定,但是目前我們分析碰到的最常見問題,就是同樣的數據,用不同的軟體找到的差異基因差異很大,並且很多時候找不到我們想研究的功能基因,同時很多基因在不同樣品間的表達並不穩定。因為傳統的分析方法和原理有著天生的局限性,沒能充分地發揮轉錄組測序數據的潛力。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2018-08-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CRISPR/Cas9通常在基因組靶向位點造成DNA鹼基的添加或刪除,導致基因功能的缺失。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建立了一個通過CRISPR/Cas9高效調控內源mRNA翻譯的方法。該方法可通過提高蛋白質翻譯效率,增加目標基因的編碼蛋白水平。  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產物一般受到轉錄、轉錄後RNA加工、蛋白質翻譯及翻譯後加工、蛋白降解等多個水平的調控。
  • 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的系統生物學框架內(圖1),代謝組是生物動態調控系統中最接近於表型的階段,是生命的本質特徵和物質基礎。等國際著名雜誌發表系列文章,H-指數: 60(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76 (Google),申請發明專利超百項(其中50多項已授權)。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若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單細胞數據進行檢索與推斷,研究者便能更好地進行新測序單細胞的注釋,以及綜合多數據集的研究。然而,精確的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和注釋需要克服兩個挑戰:一、數據集之間的批次效應(batch effect)會顯著影響細胞檢索的可靠性;二、目前缺少跨物種和平臺、具有高質量注釋的單細胞轉錄組資料庫。
  • 我有四倍體咖啡,你有科學故事嗎?(全長轉錄組文獻解讀-Gigascience)
    然而多倍體物種的轉錄組分析,長久以來受限於二代測序讀長偏短,不僅無法準確重構轉錄本,更無力探究各亞基因組間的isoform結構差異及基因如何選擇性保留。 自PacBio全長轉錄組測序不斷普及,以及高粱和玉米兩篇全長轉錄組文獻高調亮相Nature Communications引起廣泛關注,研究人員開始嘗試將這種新技術應用到多倍體物種的轉錄組研究中,以下是幾篇多倍體物種PacBio SMRT 全長轉錄組文獻統計,供大家參考,下載地址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8月30日,這一由中國團隊完成的新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他們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上海大學揭示虎頭蜂毒腺轉錄組基因
    原標題:揭示虎頭蜂毒腺轉錄組基因 《科學報告》本周發表了首個墨胸胡蜂(俗名虎頭蜂)的毒腺轉錄組(基因組中被表達的那部分序列),同時也發表了對其毒腺的分析。 人被墨胸胡蜂蟄後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和毒性反應,進一步發展為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Cell:莊小威組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觀測
    這些不同層級上的結構也被證實是廣泛存在於各種物種的各種細胞,並且對基因表達調控有各種影響。但是當Hi-C技術應用於單細胞時,受限於單細胞測序的效率,很難高通量地測得高解析度的染色體結構。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t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自上世紀70年代發明以來,長期被用於在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直接觀測目標DNA或RNA。
  • 人轉錄組中存在大量RNA編輯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臺灣長庚大學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對人類轉錄組中的RNA編輯位點進行測定和分析的新型計算方法,並發現人類轉錄組中存在大量的RNA編輯現象,該成果
  • 利用納米孔測序研究人體組織樣本等位基因效應對轉錄組結構的影響
    相比之下,長讀長測序可以捕獲到全長轉錄本和異構體,這可以使定量過程像讀長序列計數一樣簡單。將該流程在全基因組範圍應用於所有樣本,揭示出跨越4217個基因的11000多個ASE(特異性表達)事件,以及跨越187個基因的350個ASTS(特異性轉錄本結構事件)事件。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轉錄過程中,METTL3-METTL14複合物催化前體RNA上m6A的發生;同時,m6A可以被FTO和ALKBH5調控去甲基化,並能被YTH家族的蛋白所識別。m6A參與了眾多發育過程,m6A失調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表觀基因組的動態變化對於基因在發育和生理過程中的正確表達至關重要,轉錄過程是染色質動態調控的核心。儘管m6A通過共轉錄產生,它對染色質的直接調節作用仍然所知甚少。
  • Nat Immuno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新的淋系祖細胞
    多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也在轉錄組層面揭示了類似的造血幹細胞異質性【2】。然而,如何發現新的基因標記,並且對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細胞類群進行分離和功能鑑定依舊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該研究首先利用自研的單細胞測序方法分析了小鼠造血幹細胞(HSC)轉錄組的異質性,並且鑑定了Dach1表達下調作為標記早期淋系分化的標誌事件。
  • ...醫學室開展新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解析血液腫瘤致病融合基因
    對於一多半常見融合基因篩查陰性的血液腫瘤患者,有必要應用新的方法幫助他們確定是否存在較為少見,但對該患者具有重要臨床診療指導意義的融合基因。這不是通過簡單的增加融合基因檢測數目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方法學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