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納米孔測序研究人體組織樣本等位基因效應對轉錄組結構的影響

2020-12-05 生物谷

 

不同的組織和個體之間的基因表達和調控的差異很大,大部分的常見複雜性狀相關的基因組通過假定表達和剪接機制來發揮作用,如10%的致病突變都具有已知的剪接效應,RNA測序則能夠很好的分析等位基因特異性並解讀遺傳變異。

迄今為止的大多數RNA測序研究都使用短讀長RNA測序技術;由於短讀長容易出現多重定位的情況,因此很難確定異構體的來源,同時會給定量帶來幹擾。相比之下,長讀長測序可以捕獲到全長轉錄本和異構體,這可以使定量過程像讀長序列計數一樣簡單。

研究方法與結論

鑑於RNA測序技術需要大量的高質量起始RNA及測序通量等客觀原因,長讀長RNA測序技術尚未能大規模的應用於人體組織樣本,而基於GTEx聯盟的生物樣本庫的豐富數據和納米孔測序的高通量(單次納米孔測序運行可獲得高達2000萬條cDNA長讀長序列),來自紐約基因組中心的Dafni Glinos博士及團隊對來自43位捐獻者的70個人類組織樣本(涵蓋15種不同的組織)進行納米孔長讀長PCR-cDNA測序,生成了目前規模最大的人類長讀長測序cDNA數據集。

利用現有的已定相全基因組數據,研究團隊開發出一個將讀長序列定位到基因組的工作流程(該流程將在LoRALS工具包中一同發布)。將該流程在全基因組範圍應用於所有樣本,揭示出跨越4217個基因的11000多個ASE(特異性表達)事件,以及跨越187個基因的350個ASTS(特異性轉錄本結構事件)事件。

LoRALS全稱:長讀長等位基因特異性分析,建立於Tuuli Lappalainen實驗室的研究之上,發表於:

《Nature Commnication》(DOI:https://doi.org/10.1038/ncomms12817)

《Genome Biology》(DOI:https://doi.org/10.1186/s13059-015-0762-6)

通過比較ASE和ASTS事件發現,並非所有ASTS事件都會以等位基因特異性表達的形式呈現出來,這表明他們能夠用這種方法發現細微的轉錄本使用差異,同時發現四分之一的表達差異可以用轉錄本結構差異來解釋;影響轉錄本結構的遺傳變異通常也會影響表達水平。

使用GTEx聯盟定位的大型QTL數據集進行的分析顯示,雜合個體的ASE p值比純合個體低得多,而通過正交驗證觀察到的ASTS事件反映出了表達和剪接的遺傳效應(該項研究由Alexis Battle領導完成,成果預印版本已經發布在《bioRxiv》:DOI: 10.1101/786053)。對這些識別到的顯著等位基因特異性轉錄本結構基因進行檢測,發現顯著ASTS基因中富集的剪切異常值(outlier),以及罕見的編碼雜合變異。通過對GTEx成纖維細胞系進行PTBP1基因敲減PTBP1(一種介導外顯子跳躍事件的RNA結合蛋白)來研究ASTS事件,觀察到敲減組和對照組之間基因的差異會表現出顯著的ASTS事件。

最後,研究團隊使用FLAIR分析流程識別到了已知基因的約10萬個假定新轉錄本和大約200個新基因。接下來,在由Michael Snyder實驗室的Lihua Jiang牽頭的一個項目中,他們計劃通過GTEx聯盟中同一群個體的質譜數據來驗證其中一些新的轉錄本。初步數據表明,數以千計的轉錄本在8種主要組織中有表達和使用差異,研究成果發布在bioRxiv(DOI:10.1101/797373)。(生物谷Bioon.com)

 

【直播預告】納米孔測序在人類遺傳學和罕見病研究中的應用
【日期】2020/11/19 15:00
http://count.medsci.cn/link/redirect/199d0462698595ba

相關焦點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作為國內三代測序服務的引領者,希望組在三代測序技術領域深耕多年,將長讀長與單細胞測序技術結合,開發出了完整的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實驗分析流程,打破用三代測序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建庫起始量高的技術壁壘,並於近日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Bhatt研究組發文題為Complete, closed bacterial genomes from microbiomes using nanopore sequencing,利用納米孔測序完成來自微生物群落的完整、封閉的細菌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可以通過短讀測序數據進行組裝,但這些元基因組組裝的連貫性受到重複元素的限制。
  • 轉錄組研究新利器:ONT直接RNA測序,鹼基修飾、轉錄異構體一網打盡!
    2018年便開展ONT直接RNA測序服務,並承擔了國內首篇ONT直接RNA測序相關研究的建庫測序工作[2]。希望組ONT直接RNA測序服務隆重升級,4大優勢助力轉錄組深入研究。在ONT直接RNA測序過程中,經過修飾的鹼基通過納米孔時會引起孔內電流的特徵性改變,從而識別鹼基修飾信息。
  • 基因測序行業專題報告——NGS引領測序行業黃金十年,納米孔突破...
    過去十年來,在基因組學研究中佔主導地位的 DNA 測序技術無疑是 NGS,NGS 利用逐個合成方法來確定 DNA 中核苷酸的順序。NGS 測序技術可以較低的批量生產成本產生高度準確(大於99.9%)的測序讀段,已經成為了當前臨床和研究測序的金標準。
  • Nat Biotechnol:將CRISPR/Cas9與納米孔測序相結合實現靶向測序
    這些測序接頭充當把手的作用,將DNA引導到讀取其鹼基序列的「納米孔(nanopore)」中。通過讓DNA穿過這個狹窄的納米孔,測序儀可以根據每個化學代碼(即鹼基)滑過該孔時產生的獨特電流來產生DNA鹼基的讀數。在Timp團隊關注的10個乳腺癌基因中,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對乳腺癌細胞系和組織樣品進行納米孔測序,從而檢測出一種稱為甲基化的DNA改變。
  • 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Shasta完成人類基因組端粒到著絲粒的高效...
    團隊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對納米孔測序數據進行從頭組裝、矯正和Hi-C拼接Scaffold(圖1),使用一臺納米孔PromethION測序設備在9天內完成了11個人類基因組測序,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DOI:高通量數據:共生成2.4 Tb序列數據,10kb及以上讀長序列的覆蓋度中位數約為55X,100 kb及以上的超長讀長序列覆蓋深度中位數約為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納米孔測序(Nanopore sequencing)是一種新興的單分子測序技術。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快速、準確、高精度及高通量的DNA測序是後基因測序時代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孔測序可準確檢測內源性CpG甲基化,也能夠對染色質可及性位點進行外源標記。那麼納米孔測序能否同時檢測這兩種信息呢?
  • JHM:轉錄組測序技術用於評估納米塑料分子毒理
    ,華東師範大學劉志權博士為第一作者,文章中轉錄組測序和分析由歐易生物協助完成。本研究利用轉錄組測序,對納米塑料暴露的水蚤進行檢測,以篩選納米塑料所影響的潛在基因和信號通路,為納米塑料風險評估提供潛在生物標誌物。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2.不影響對全組織進行全面分析:晶片上捕獲的全轉錄組在同一個反應中完成測序,能有效降低多次重複實驗中的誤差。測序結果如果不按照條形碼歸類,則直接體現的是切片全組織的轉錄組情況,無需再做單獨檢測。 3.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指導意見:常規的轉錄組測序,對後續實驗的指導仍然停留在全組織層面。而空間轉錄組測序則可以標識出更有價值的研究區域,引導研究者將組織進一步細分。
  • 新加坡基因研究所Yue Wan | 使用直接RNA測序進行RNA結構研究
    近日,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聯合探基平臺為大家帶來國內外研究者們利用納米孔測序進行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納米孔長讀長測序完成蜂鳥高度連續基因組組裝並提高異構體識別
    相比之下,人類需要大約2小時才能利用這些外源糖。超過52%的美國人受到包括糖尿病在內的代謝疾病的影響,蜂鳥可以保持持續的高血糖水平,而沒有任何眼、肝、腎或其他與人類糖尿病患者相關的問題。研究它禁食和進食狀態之間的代謝通量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如何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安全地保持如此高的血糖水平。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轉錄組中的性別差異。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基於第8版GTEx的資料庫信息,對成千上萬個調節性遺傳序列突變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其中包括來自838個死亡供者的49個組織的15201個RNA測序樣本以及每個供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這些研究人員使用的一種關鍵方法是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eQTL)分析,以鑑定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變異。
  • 顛覆先前的認知,首次系統獲得新冠病毒轉錄組及表觀轉錄組學數據
    儘管最近報導了SARS-CoV-2基因組,但其轉錄組結構尚不清楚。2020年4月8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Dongwan Kim等人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兩種互補的測序技術,展示了SARS-CoV-2轉錄組和表觀轉錄組的高解析度圖。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來自多倫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全基因組關聯性研究,他們利用多個癌症研究機構所開發的基因分型平臺鑑別出了肺癌的新型易感性位點。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Science、Cell等發布15篇人類遺傳最新成果
    研究人員對來自838名死亡捐贈者49個組織的15,201份樣本進行了RNA測序,並分析了每個捐贈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整個研究使用的一種關鍵方法為基因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分析,以鑑定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變異以及分析剪接變異數量性狀位點(sQTL);其中一篇論文還使用CRISPR分析了罕見病的調控變異。
  • 空間轉錄組測序用於免疫治療研究
    同時,分析當前的免疫治療策略如何改變TME結構和免疫環境也可以幫助指導未來的治療方法。 空間轉錄組檢測技術特點 空間轉錄組檢測技術逐漸受到廣大研究學者的青睞,其不僅可以提供研究對象的轉錄組數據信息,同時還能定位其在組織中的空間位置,這將有助於確定腫瘤異質性的來源,並揭示致病機制、潛在的藥物靶標和新型生物標誌物。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過去十餘年間單細胞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地加速了生物醫學領域的相關研究,幫助科研人員克服了稀有生物樣本以及生物樣本內生異質性等重大挑戰,一系列模式生物及人類自身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也由此誕生。然而目前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幾乎全都是基於二代測序平臺,測序讀長短,一般在150bp左右,即使採用雙端測序技術,測得的有效讀長也不超過500bp。
  • 方法升級 牛津納米孔公司開發Direct RNA測序方法
    但是建庫中PCR會引入偏好性,例如產生PCR重複(PCR duplicates),難以與真正的RNA序列區分開,並且還會引起表觀遺傳信息丟失。Oxford Nanopore公司對DNA測序方法的建庫步驟進行了一些改動,以用於Direct RNA測序中。由於RNA是單鏈而非雙鏈,DNA測序建庫中基於轉座酶和加接頭的方法不適用,因此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基於連接的方法。
  • Nature:RNA 修飾研究有助表觀轉錄組學進一步發展
    近五年來,學界掀起了一股研究 RNA 表觀遺傳學修飾的熱潮,很多課題組都將目光集中在 N6 - 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 m6A)這個核酸分子上。大家都在研究全轉錄組水平上的這種化學修飾,以及該修飾與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