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室開展新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解析血液腫瘤致病融合基因

2020-11-29 丁香園

近日,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開展「白血病少見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員分析」項目。

該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分析血液腫瘤中的致病融合基因,能夠有效分析常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家族和少見、變異型融合基因。項目名稱中突出了「少見融合基因」和「融合基因家族」,是為了強調該項目與現有的 PCR 法篩查常見融合基因項目互補,而非替代。

白血病少見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員分析

1、項目特點和應用建議

用轉錄組測序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在血液腫瘤中具有病理意義的融合基因;分析內容包括各種可能存在的常見和少見型融合基因,以及常見融合基因的變異型;檢測靈敏度約 15%。

需要血液病專業知識和經驗豐富的分子病理醫師進行結果分析和報告解讀。

報告周期較長,約 10-15 個工作日;費用較高,3900 元/項檢測。

推薦用於:常見融合基因篩查陰性的患者,進一步分析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

也適用於:初診和復發白血病患者直接進行全面的融合基因篩查。

靶向檢測相對常見的融合基因和常見的基因型。

報告速度快,1 個工作日;費用較低,1560 元/項檢測。

推薦用於:對初診和復發白血病患者進行常見融合基因篩查。

2、項目開發和分析團隊支持

·  融合基因篩查的首倡和持續改進團隊

·  超過 2 萬例融合基因篩查經驗

·  具有綜合實力的基因組分析團隊

·  超過 1 千例轉錄組分析實踐和高清融合基因圖譜資料庫支持

血液腫瘤中的融合基因

大多數融合基因是兩個正常的基因分別發生斷裂,然後錯誤拼接的產物。如正常的 BCR 基因和 ABL1 基因各自斷裂後錯誤拼接出 BCR-ABL1 融合基因,所產生的 BCR-ABL1 融合蛋白也是正常 BCR 蛋白的一部分與正常 ABL1 蛋白的一部分錯誤拼接的產物。該融合蛋白的調控和功能發生了紊亂,是導致腫瘤發生,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部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少數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發生的最關鍵病因。

BCR-ABL1 是當前血液腫瘤中研究最深入,也是靶向治療最成功的融合基因。伊馬替尼、達沙替尼等 BCR-ABL1 靶向藥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 CML 的預後,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已接近總體人群。靶向藥的使用還可以幫助 BCR-ABL1 陽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獲得療效的改善。

血液腫瘤中還有很多其他的融合基因,也是導致腫瘤發生的主要分子病因,對血液腫瘤的診斷分層、預後評估和治療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目前國際權威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血液腫瘤分類標準中,已經對數十種融合基因陽性的血液腫瘤分別單獨分類,即直接用對應的融合基因來命名白血病的分類,如「BCR-ABL1 陽性的 AML」等。

血液腫瘤中融合基因種類眾多,目前文獻中已報導的已有上千種,最新版 WHO 分類標準中明確列出的融合基因有 110 多種。每種融合基因的特點不同,發生率也有很大差異,有的常見,而更多融合基因單個罕見。同一融合基因也可能有多種序列,如 CBFB-MYH11 有十多種不同的基因型、BCR-ABL1 已報導有數十種變異型。有的基因還可能與多種夥伴基因發生融合,如 KMT2A(MLL)已報導的夥伴基因已超過 200 種,PDGFRB 的夥伴基因已有數十種。

融合基因篩查的發展歷史

約 20 年前,血液腫瘤中已報導的融合基因已經有數十種,它們的重要意義也已經被認可。但臨床如何有效地檢測越來越多的融合基因成為新的問題。當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朱平教授較早認識到:對初診白血病患者先進行多種常見的融合基因篩查,然後針對陽性的融合基因定期監測,是臨床應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

但納入篩查的目標融合基因的選擇、實驗平臺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檢測方案的設計都是複雜而具挑戰性的工作。朱平教授帶領研究生們率先在國內開展融合基因篩查的檢測方案開發、相關研究和應用推廣(中華血液學雜誌,2003; 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2005),經過十多年的推廣應用,對初診白血病患者進行常見融合基因篩查現已被廣泛接受為血液腫瘤的診療常規。

劉紅星於 2003 年進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在導師朱平教授指導下從事陣列式 PCR 基因晶片和融合基因篩查方案的開發研究,並改進了融合基因篩查方案,使之更加高效和實用(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6; 中華醫學雜誌,2007;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07)。

2006 年碩士畢業後,劉紅星加入陸道培醫學團隊,繼續推廣融合基因篩查的應用並指導項目的持續改進。包括通過多項技術發明,使整個檢測流程更穩定高效;通過新擴增酶的使用和優化的實驗流程設計,大幅縮短檢測時間,加快報告速度;根據研究進展,合理增加所檢測的融合基因等。

朱平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陳雪,2011 年開始進入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從事科研課題研究,2015 年博士畢業後留在陸道培醫院,主要負責融合基因項目的報告和持續改進。她對陸道培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超過 2 萬例融合基因篩查數據的回顧分析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Leukemia Research,2018; Leukemia & Lymphoma,2019; Cancer Gene Therapy,2020),影響 BCR-ABL1 靶向治療的基因多態性研究發表於 Nature Medicine(2014)。

團隊關於融合基因的相關研究還包括對變異型 BCR-ABL1 的檢測和研究(中華臨床醫師雜誌 (電子版),2008; 中華醫學雜誌,2009)、提出「融合基因家族」的概念(中華醫學雜誌,20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eviews,2019)等,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已有 20 多篇。

 

但血液腫瘤融合基因種類繁多,存在複雜的序列變異情況;並且融合基因的總體分布存在顯著的長尾現象,即少見甚至罕見的融合基因,他們單個發生率低,但總數並不少。這些特點都為全面有效鑑定血液腫瘤患者中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帶來挑戰。常見的幾十種融合基因篩查在初診 AML 中的陽性率約 41%,ALL 中陽性率約 29%(Leukemia Research,2018; Leukemia & Lymphoma,2019)。

對於一多半常見融合基因篩查陰性的血液腫瘤患者,有必要應用新的方法幫助他們確定是否存在較為少見,但對該患者具有重要臨床診療指導意義的融合基因。這不是通過簡單的增加融合基因檢測數目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方法學的革新。

基於基因組(轉錄組)測序的全面的融合基因分析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一大進展是基因組測序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應用。轉錄組測序是基因組測序的一種形式,理論上可以分析所有形成融合轉錄本的融合基因序列。但轉錄組測序也帶來新的挑戰:每一份標本測序所得到的數據信息量達到 10 G(可粗略理解為 1 份測序數據所佔用的硬碟空間),對應約 110 億個鹼基的序列信息,而其中用以判定關鍵融合基因的鹼基序列僅數千或數百個。

 

所以從轉錄組數據中分析融合基因序列,如同從浩瀚的星空背景中,捕捉微弱但關鍵的遙遠的黑洞相關的信號。轉錄組分析融合基因,是一個從海量的基因序列背景中,發現少量關鍵基因序列的過程。而且,海量的測序背景中,還會有一些非致病的基因融合序列存在,如何正確判斷和解讀融合序列的臨床病理意義非常重要。

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自 2017 年 11 月開始建設基因組分析團隊,團隊成員分別具有檢測技術、生物信息分析、分子病理醫師和臨床藥理學專業背景,共同分析和解讀基因組測序所得到的海量基因序列中的臨床意義。

在轉錄組測序用於融合基因分析的項目開發過程中,陸道培分子醫學室分析了一千多例急性白血病轉錄組測序數據和臨床資料。已新鑑定數百個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少見或罕見型融合基因,並且構建了一個「高清」的血液腫瘤融合基因圖譜。

部分成果已發表學術論文與同行分享,包括:對少見型融合基因的鑑定(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2019,2020;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2020;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19);結合基因組測序揭示 MN1 基因易位和導致的基因融合和過表達規律(Cancer Gene Ther,2020)等。

這個高清的融合基因圖譜將為轉錄組分析融合基因提供很好的參考地圖,而我們提出的「融合基因家族」的概念可以更好地幫助明確方向。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按圖索驥」。基於一千例數據的高清融合基因圖譜、成熟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具有豐富血液病知識和融合基因分析經驗的分子病理醫師和臨床藥師,是我們面向臨床開展轉錄組分析融合基因項目的基礎。

以卓越的團隊實力促進血液病診療進展

感謝朱平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們倡導和持續推進血液腫瘤融合基因篩查。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團隊將結合技術和研究的進展,以及不斷積累的工作經驗,持續優化和改進我們的檢測服務,幫助血液病患者得到更好的診斷和治療。

 

*聲明:本內容僅代表文章來源方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內容僅供醫學藥學專業人士閱讀,不構成實際治療建議。

相關焦點

  • 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開展新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解析血液腫瘤...
    近日,陸道培醫院分子醫學室開展「白血病少見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員分析」項目。該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分析血液腫瘤中的致病融合基因,能夠有效分析常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家族和少見、變異型融合基因。
  • 空間轉錄組測序用於免疫治療研究
    空間轉錄組檢測技術特點 空間轉錄組檢測技術逐漸受到廣大研究學者的青睞,其不僅可以提供研究對象的轉錄組數據信息,同時還能定位其在組織中的空間位置,這將有助於確定腫瘤異質性的來源,並揭示致病機制、潛在的藥物靶標和新型生物標誌物。因此,運用該技術可以分析免疫治療如何改變TME結構和免疫環境,TME中腫瘤細胞,脂肪組織,血管,三級淋巴結構和基質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
  • 陸道培醫學團隊於國際學術期刊發文 解析雙融合基因陽性白血病發生...
    北京2019年10月30日 /美通社/ -- 融合基因是血液腫瘤中常見並且重要的一組基因異常形式。絕大多數情況下,同一個白血病患者同時僅有一種具有明確病理意義的融合基因陽性。同時存在兩種融合基因的情況非常罕見,其發生率、分子異常特徵及對臨床治療和預後的影響一 直缺乏系統研究報導。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但由於傳統的譜系追蹤工具缺乏足夠高的解析度,解析譜系組成複雜且高度動態的複雜系統(如血液與免疫系統)仍有很大挑戰。
  • Nature子刊發布重磅測序技術:基因組和轉錄組平行測序
    研究人員用G&T-seq對220個小鼠和人類細胞進行測序,獲得了空前詳細的信息。他們首次觀察到,當細胞丟失或獲得染色體拷貝時,該區域的基因表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減少或增加)。   「在單個細胞中同時測序基因組和轉錄組,我們可以看到基因變異的功能性影響,」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魯汶大學和Wellcome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Thierry Voet,教授說。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雖然暫時還無法精細到單細胞層面,但是這樣的區域劃分也已經足以展現出組織內部不同區域間的轉錄組差異。 2.不影響對全組織進行全面分析:晶片上捕獲的全轉錄組在同一個反應中完成測序,能有效降低多次重複實驗中的誤差。測序結果如果不按照條形碼歸類,則直接體現的是切片全組織的轉錄組情況,無需再做單獨檢測。
  • 邁向融合基因檢測2.0時代——伯科合成助力腫瘤融合基因精準檢測
    染色體重排所導致的基因融合是腫瘤中的常見現象,在腫瘤的發生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約佔人類癌症發病率的20%。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抑制融合基因的腫瘤靶向治療藥物用於臨床,包括伊馬替尼/BCR-ABL1、克唑替尼/EML4-ALK和拉羅替尼/NTRK融合等。然而,融合基因發生的頻率在不同的癌症中存在很大的差異,許多融合基因只存在於特定的癌症亞型。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是分析細胞間異質性的一項關鍵技術,但是基於短讀長的單細胞測序缺乏識別全長轉錄本的能力,不能開展更深入的細胞間異質性研究,例如可變剪接、基因融合事件等。因此,結合了長讀長測序技術的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備受矚目。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派森諾項目文章】全基因測序解析紅鼓魚中坎氏弧菌的致病機制
    文案   微生物基因組派森諾生物上海派森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4月,是一家致力於為健康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提供基因測序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在上海、南京、青島等地設有4家子公司,建有完備的健康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服務體系,擁有Illumina、Life、PacBio等先進的基因測序平臺,是國內少數同時運營Sanger測序、NGS和SMRT測序平臺的企業。
  • 經典解析—SmallRNA轉錄組測序
    小博發現,SmallRNA轉錄組測序近期備受小夥伴們的恩寵。那麼,今天小博就跟大家解析一下SmallRNA轉錄組測序吧。Small RNA轉錄組測序是鑑定和定量解析small RNA的新方法和有力工具。
  • 產業的崛起:從產前診斷到腫瘤檢測,基因測序開啟預防治療新時代
    絕大多數情況下,DNA序列僅四種經典鹼基——A、T、C、G構成,但四種鹼基構成了長達三十億個鹼基對的人類基因組,其中編碼了豐富的遺傳信息,對生物的生、長、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和生命繁衍、遺傳變異有深遠影響。因此,對基因序列進行精確、廉價、快速的測定解析,是生物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迫切需求。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MLL融合蛋白激活下遊一系列在血細胞分化和發育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表達,繼而引發造血細胞的發育紊亂和分化停滯,最終導致白血病。   雖然MLL融合蛋白在MLL致病機制中非常重要,但是單有MLL融合蛋白不足以引起MLL白血病。
  • 博奧晶典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獲認證
    博奧晶典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獲認證 2020-09-
  • 道培檢驗--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靶向治療 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BCR-ABL1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因此科學家們必須先對單細胞內的微量核酸分子進行擴增,而且必須保證儘可能少地出現技術誤差,以便開展後續的測序及其他研究。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就在PNAS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人類腦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成果,這些結果為構建人類大腦的細胞圖譜奠定了基礎,而且研究結果還將有助於我們確定神經元、膠質細胞和血管細胞的特定標誌物,並將其與其他信息相關聯,以便完全闡明人類大腦的細胞複雜性。
  • 陸道培醫學團隊 | 創新技術揭示血液腫瘤靶向治療終極耐藥突變的規律
    這是分子醫學團隊在血液腫瘤靶向治療和藥物基因組學方面的又一新研究成果。最成功的靶向治療對於血液腫瘤中最常見的融合基因 BCR-ABL1 的研究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被發現的腫瘤相關的染色體異常;第一個被鑑定的腫瘤相關的融合基因;第一個人工設計並成功應用的小分子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目前主要的轉錄組擴增技術主要包括如下幾種:傳統的PCR,改進的PCR,T7-in vitro 體外轉錄組擴增以及Phi29聚合酶擴增。  三. 單細胞測序的主要應用:癌症,輔助生殖以及免疫學領域  當單細胞被分離,細胞內的DNA/RNA被提取和擴增後,二代基因測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可以用來進行後續的測序。
  • 利用納米孔測序研究人體組織樣本等位基因效應對轉錄組結構的影響
    ,如10%的致病突變都具有已知的剪接效應,RNA測序則能夠很好的分析等位基因特異性並解讀遺傳變異。進行納米孔長讀長PCR-cDNA測序,生成了目前規模最大的人類長讀長測序cDNA數據集。將該流程在全基因組範圍應用於所有樣本,揭示出跨越4217個基因的11000多個ASE(特異性表達)事件,以及跨越187個基因的350個ASTS(特異性轉錄本結構事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