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食品安全標準中玉米赤黴烯酮解讀

2020-12-05 中國工商報


  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ZEN)又稱為F-2毒素,主要是由禾穀鐮刀菌、尖孢鐮刀菌、木賊鐮刀菌、雪腐鐮刀菌等菌種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主要存在於易受到真菌汙染的玉米、小麥、高粱、大米等穀物中。ZEN侵染作物主要發生在作物的耕作、收穫、運輸和貯存期間,在溫度適中而溼度較高的環境中滋生鐮刀菌,由鐮刀菌產毒所致。玉米赤黴烯酮具有生殖發育毒性和免疫毒性,與腫瘤發生也有一定聯繫,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歸類為3類致癌物。有研究提示,中國人群暴露ZEN的風險較低,但3歲至13歲兒童為高風險人群,需引起關注。

玉米赤黴烯酮的性質
  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ZEN)的分子式為C18
H22O5,熔點為161℃~163℃,極性較弱,幾乎不溶於水、四氯化碳等溶劑,但溶於鹼性水溶液,且其溶解度在正己烷、苯、乙腈、二氯甲烷、甲醇、乙醇和丙酮中依次增加。ZEN在哺乳動物中C8位上的酮基易被還原,生成α-玉米赤黴烯醇(α-zearalenol)和β-玉米赤黴烯醇(β-zearalenol),它們都有與雌激素相似的結構,因此也具有雌激素活性。研究表明,α-玉米赤黴烯醇的雌激素活性是ZEN的3倍,而β-玉米赤黴烯醇的雌激素活性與ZEN相似。由於ZEN主要存在於黴變的糧食作物中,而且其結構在糧食的貯藏、加工以及烹調期間很穩定,甚至在發酵過程中也變化不大,不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和高溫的影響,所以使用含有或者接觸被黴菌汙染的原料製作的食物、飼料和食用植物油以及畜禽中都不可避免地含有ZEN,而這些物質中的ZEN可通過飲食遷移至人體。

玉米赤黴烯酮的汙染情況
  穀物及穀物製品是從食物攝入玉米赤黴烯酮的主要來源。查閱文獻以及抽檢信息等,發現近年來的監測摸底提示我國穀類作物和穀類製品不同程度地受到ZEN的汙染,主要是玉米和小麥。同時,結果顯示我國多數地區均受到ZEN的汙染,且不同地理環境條件地區的ZEN含量差別明顯。
  2013年12月香港環境衛生總署食物安全中心發布的香港首個總膳食研究(黴菌毒素)報告中指出,研究選取60種食物進行4次抽樣,合併成為240個混合樣本,以監測玉米赤黴烯酮以及其代謝物
αβ玉米赤黴烯醇的含量。根據這項研究,約97%的混合樣本都檢測不到玉米赤黴烯酮。從食物組別看,「油脂類」的玉米赤黴烯酮含量最高,平均含量為51.25μg/kg(中間值),所有其他食物組別的玉米赤黴烯酮含量均相對較低。報告中分析了「油脂類」食物組的含量相對較高,可能是因為混合樣本含有玉米油,而可能一些來源於小作坊生產或散裝的玉米油產品,因原料或工藝控制不嚴,通常會比其他植物油含有較多的玉米赤黴烯酮。也有多篇相關文獻報導,摸底監測了市售玉米油中玉米赤黴烯酮的情況,檢出率較高,並且我國GB2761-2017限量標準中目前尚未包括玉米油中玉米赤黴烯酮的限量要求,參照歐盟玉米油中玉米赤黴烯酮最大限量400μg/kg的規定,發現有超出的情況,提示玉米赤黴烯酮對玉米油(尤其可能小作坊生產的)汙染不容被忽視。

玉米赤黴烯酮的毒性
  玉米赤黴烯酮具有非類固醇雌激素作用,可引起雌性畜禽的雌性激素症候群。攝入ZEN的動物,其生長、發育及生殖系統都會因雌激素水平高而受到影響。在所有動物中,豬對ZEN最為敏感。ZEN及其衍生物在結構上與內源性雌激素相似,所以它們可以與雌激素受體進行特異性結合,從而誘發一系列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此外ZEN在體內還具有氧化毒性,引起脂質過氧化,抑制DNA和某些mRNA的合成,從而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傷。JECFA在第26、27、32次會議上多次對
α-玉米赤黴烯醇進行評價,並提出了其每日允許攝入量(ADI)為0~0.5μg/(kg.bw)。1999年第53次會議上才評估玉米赤黴烯酮,確定了玉米赤黴烯酮的PMTDI為0.5μg/(kg.bw),玉米赤黴烯酮及其代謝物的總攝入量不應超過此值。

玉米赤黴烯酮限量控制
  全球高度重視對穀物及製品中玉米赤黴烯酮的控制,在食品安全限量範圍內的玉米赤黴烯酮不會對消費者健康構成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家制定了法律法規以限制穀物、食品和飼料中的ZEN含量。CAC和美國未制定玉米赤黴烯酮的限量標準,我國GB2761-2017中只規定了小麥、小麥粉、玉米、玉米面(渣、片)限量為60
μg/kg,玉米油產品未涉及相應規定。另外,比較我國與歐盟在玉米赤黴烯酮限量要求上的差異,發現除包括小麥、玉米外,還包含了其他穀物,區分了原糧和成品糧。另外對於嬰幼兒這一特殊敏感人群,歐盟制定了更加嚴格的限量要求(20μg/kg),我國沒有限量要求。另外,歐盟精製玉米油中玉米赤黴烯酮限量要求為400μg/kg

風險防控建議
  目前,國內外主要採取物理、化學和生物脫毒的方法降低ZEA毒性,但各方法均有優缺點。物理脫毒法主要包括人工剔除、水洗、脫殼、高溫、壓煮、吸附劑吸附等。對於輕度ZEN汙染的穀物可以採用剔除、水洗等手段部分清除ZEN;由於ZEN的熱穩定性較好,在120℃條件下加熱4小時也不分解,所以熱處理和壓煮等方式主要對產生ZEN的真菌起殺滅作用,對ZEN的破壞作用較小。化學法的脫毒原理是氧化降解,ZEN的化學結構在O
3、HO2等作用下發生改變,最後變成無毒的ZEN副產物。國內外研究都對化學法脫毒ZEN的技術給予了肯定,但由於化學法工作量較大,並且操作時間較長,所以應用還不廣泛。生物法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菌體吸附和微生物自身或其產生的酶類降解ZEN,使其成為無毒的產物。特別是後者,具有降解ZEN能力的關鍵酶基因正是目前生物方法研究的重點。相比於物理、化學方法,生物方法脫毒更安全、有效。
  除採取上述方法脫除外,還需加強「從田間到加工過程」的全鏈條風險控制,降低汙染風險,保證收穫、加工、儲存等環境條件乾燥適宜。加強糧食收購和儲運監測的監管,嚴控汙染玉米、小麥等進入食品流通和加工環節。對於重點汙染區域和年份,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加強對原料的把關,可採用快速檢測和實驗室檢驗進行防控。尤其注意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下遊產品,如玉米油、食用調和油、調味油等產品中玉米赤黴烯酮的監控和防控。
  另外,還要繼續強化真菌毒素脫毒技術和控制規範,尤其要開展食品中多種真菌毒素的聯合汙染及風險評估,並要依據氣候、區域、季節等開展食品中真菌毒素汙染分布規律的研究,建立快速預警系統。

□餘曉琴(四川省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院)

相關焦點

  • 81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詳解(理化檢測、微生物檢驗、輻照食品鑑定)
    1月9日傍晚,衛計委發布了127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涉及到多個類別,食品580將各個標準的替代情況及主要變化分為兩部分。此部分為理化檢測、微生物檢驗、輻照食品鑑定類,共涉及81項標準。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解讀(下)
    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進行了深入解讀。本版上期發布了四個熱詞的解讀,本期繼續刊發剩餘六個熱詞的解讀。在構建科學嚴謹的益生菌及其產品法規標準體系的同時,應鼓勵益生菌在食品工業中的多元化創新應用。同時加強公眾科普教育,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消費益生菌產品。比如益生菌對健康的作用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存在一種「萬能」的益生菌菌株可適用於所有體質。
  • 2019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解讀(上)
    自加熱食品為什麼不適合扎堆食用?朋友圈裡火爆的各種測評報告到底能不能信……在近日舉行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權威專家對2019年度十大食品相關熱詞進行了深入解讀。近年來,一些不負責任的非專業機構,動輒發布一些不科學的測評報告,損害了依法依規生產經營食品企業的利益。《條例》明確了食品安全信息發布的相關法律責任,設立了發布食品安全檢驗信息、作出評價結論的門檻,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發布未依法取得資質認定的食品檢驗機構出具的食品檢驗信息,這有利於保護合法企業的利益,推動食品行業良性發展,同時避免消費者被誤導。
  •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標準使用中幾個關鍵點解讀
    GB2762-2017科學綜合汙染物性質、膳食結構、攝入量、風險監測評估結果等因素,列出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較大風險的汙染物,對消費者膳食暴露量產生較大影響的食品制定限量值。本文主要針對生產經營者、檢驗檢測機構、監管部門等對該標準使用和理解中的一些關鍵點進行解讀。
  • 食品夥伴網發布2018年食品標準法規與食品安全盤點報告
    食品夥伴網訊 近日,由食品夥伴網信息服務事業部編寫的「2018年食品標準法規與食品安全盤點報告」發布,報告由五篇組成,分別為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動態概述、2018年國際食品標準法規動態概述、2018年國內外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抽檢
  • 食品安全標準中銅綠假單胞菌解讀
    銅綠假單胞菌的檢驗標準及限量要求  銅綠假單胞菌的檢驗原理為根據其在特定培養基上特定的生長、形態和生理生化特徵,首先用孔徑為0.45μm的濾膜將250mL水樣中的微生物截留,再將濾膜移至CN瓊脂培養基上在36℃培養24小時~48小時,使濾膜上的微生物得以生長;之後結合菌落的顏色
  • 風途發布食品安全檢測儀-食品檢測設備新品
    真菌毒素類:食用油、糧食及飼料中黃麴黴毒素B1、奶中黃麴黴毒素M1、嘔吐毒素、玉米赤黴烯酮、赭麴黴毒素A等  水酒飲品分析:乳品及牛奶中蛋白質,酒中甲醇、乙醇、雜醇油,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蔗糖、澱粉酶、酸度,水中氰化物、餘氯,飲料中維C  調味品成分:食醋的總酸
  • 人造肉益生菌 專家解讀2019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網紅食品靠譜嗎?益生菌真的有用嗎?剛剛過去的2019年,你關注過哪些食品?它們給你帶來了什麼困擾?食品安全關係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日前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專家對過去一年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作了梳理和解讀,通過事例科普食品安全知識,為食品安全監管建言獻策。本版摘取部分熱點解讀內容。
  • 黴菌毒素對人體危害大 市場呼喚食品檢測儀器積極參與
    食品是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卻屢屢發生,其中,較為常見的一個重要隱患就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主要是指黴菌在其所汙染的食品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產物,它們可通過飼料或食品進入人和動物體內,引起人和動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損害機體的肝臟、腎臟、神經組織、造血組織及皮膚組織等。
  • 2021年首批新食品原料公布!蟬花子實體等15種「三新食品」將走進...
    近日,衛健委發布2020年第9號公告,批准蟬花子實體、透明質酸鈉、馬乳酒樣乳桿菌馬乳酒樣亞種為新食品原料;另外次公告還批准了β-澱粉酶等5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和1,3,5-三(2,2-二甲基丙醯胺)苯等7種食品相關產品新品種。
  • 轉基因食品被炒得沸沸揚揚,甜玉米、黑玉米是轉基因食品?
    玉米是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16世紀傳入中國,如今全球各地廣泛種植,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特色的玉米品種,如甜玉米、黑玉米、糯玉米等等。部分人把這些玉米視為轉基因食品,這是錯誤的。
  • 解讀「特定偶氮染料」與相關標準
    解讀「特定偶氮染料」與相關標準 2011-06-2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年來,產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普遍關注
  • TUV 南德安全專家權威解讀工業防爆標準及法規
    TUV SUD大中華區北區技術創新部門高級經理作為本次培訓的講師,詳細介紹了防爆相關的基礎理論、法規,解讀了相關防爆標準和技術,詳盡解釋了企業如何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有效規避安全事故的發生。 近年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石油、化工、醫藥、金屬加工、食品、噴塗等行業安全生產問題日漸突出,爆炸、火災、氣體洩漏等重特大事故的發生,造成人員傷亡以及巨大經濟損失。由於設備故障或廠內安全事故導致的員工傷害及停產,越來越多的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及其社會聲譽。
  • 解讀《關於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等15種「三新食品」的公告》
    鑑於蟬花子實體(人工培植)在嬰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食用菌過敏者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資料不足,從風險預防原則考慮,上述人群不宜食用,標籤及說明書中應當標註不適宜人群。  該原料食品安全指標按照我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食用菌類的規定執行。
  • 郭麗霞:各國膳食結構不同導致食品安全標準不一
    (房爽 攝)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朱書緣)今天上午,就中宣部理論局通俗理論讀物《理性看齊心辦——理論熱點面對面·2013》,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5位專家進行座談,以「食品安全怎麼監管」為題進行解讀和交流。
  • 發布|108項食品及食品相關標準今日正式實施!
    2016年12月23日,衛計委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鮮(凍)畜、禽產品》(GB 2707-2016)等127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108項將於今日(2017年6月23日)實施,19項將於2017年12月23日實施。今日實施的標準主要涉及食品類別、食品營養強化劑、微生物檢驗、理化檢驗、輻照食品等方面。
  • 2018年十大食品安全爭議權威解讀
    「咖啡是否致癌」「三文魚標準之爭」……2019年1月3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舉行。在解讀會上,來自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對2018年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再解讀。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 「食品包裝材料質量安全控制與檢測」全方位解讀——2018年食品及...
    會議由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主辦,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檢驗院、《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中食藥監管信息網協辦,儀器信息網作為本次會議的支持媒體對會議進行相關報導。  除大會主題報告以外,本次會議還分別設立了以「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與檢測」、「食品包裝材料質量安全控制與檢測」、以及「食品質量安全追溯與大數據」等為主題的專題會議報告。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原標題:中國綠髮會主辦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 江漢大學12月21日,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