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堆地標建築的倫佐·皮亞諾,談了談建築學以及什麼是美 | TED...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建築確實令人驚奇,當然。」

這是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站上 TED 演講臺的第一句話,這句開場白是為了呼應本次 TED 大會的主題:驚奇年代(Amazing Times)。「建築學令人驚奇,因為那是一種藝術,它並不由科學的進展驅動,而是被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所驅動,被我們身處的社會所驅動。」

而建築師的生活同樣令人驚奇,你首先得成為一名人本主義者,接著,你要成為一名建設者,因為:「建築學就是一門關於為人類遮風擋雨、為社群建造居所(shelter)的藝術。而這並不容易。」

而每一個社會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大多人對此毫無察覺。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1971年-1977年,他與理察·羅傑斯共事,期間最著名的作品為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1998 年,他獲得了第二十屆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2012 年完工的倫敦碎片大廈(The Shard),則是他近年來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

而偉大的建築都是為了更好的世界而生,不屬於任何流派。」他說。皮亞諾設計了大量開放的公共空間,讓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待更長時間。同時,他也是運用光與影的大師,大面積的透光玻璃與自然採光,是其作品的特色之一。

《紐約時報》總部大樓

建築學並不僅僅是回答社會的需求,同時也要回答這個社會的渴望,為之激發靈感,它提供的遠比一個屋頂更多,它還講述著居住在這件藝術作品之下的人類的故事。

以倫敦碎片大廈為例,當時的倫敦市長希望在公共運輸樞紐地區建設高密度建築,但不希望增加交通的負擔,皮亞諾設計了那座 300 多米高的建築,那就像一座垂直的城市,以一個高聳的金字塔形狀佇立在火車站旁,最終消失在天際線裡。

倫敦碎片大廈(The Shard)

「美就像是一隻小鳥,如果你試著去抓住它,它就飛走了,因為你的胳膊不夠長,在每一種語言裡,『beauty』都不僅僅是美的意思,也意味著『好』。」在演講的最後,皮亞諾解釋了對「美」的定義,因為建築學的最終要義,是成為「美」之所棲。

這一段關於城市的探討發人深省,他說:「真正的美,是讓『看不見的部分』加入『看得見的部分』之中,這需要科學、好奇心的幫助才能達成,為這樣的『美』設計建築,我們才會有更好的城市,有了更好的城市,我們也才會有更好的城市居民。」

皮亞諾今年 80 歲,當主持人克裡斯安德森問起他年輕時怎麼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他說:「你年輕的時候你並不知道自己年輕,發現自己是年輕人其實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美是人類共同的信仰,我很難說美一定會拯救世界,但是美是一種宇宙通用的語言。」皮亞諾在最後補充道。

文內圖來自 Architectural Digest

相關焦點

  • WA|設計新作|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天目裡綜合藝術園區
    天目裡,杭州 OōEli 建築設計: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RPBW 執行設計:goa大象設計
  • 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的中國首件作品:杭州天目裡即將建成
    該項目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總建築面積約230,000㎡,集合辦公、美術館、藝術中心、秀場、設計酒店、買手百貨及藝術商業等多元業態,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園區。設計概念是將建築沿整個基地圍合出一個130 m× 95 m的超大廣場,成為一個綠洲般的城市客廳,也像一隻蘋果——在硬質界面的包裹下,豐富的活動和事件都將在這裡發生,形成一個柔軟而有生命力的核心。
  • 仿生建築學的實踐(組圖)
    仿生建築是21世紀建築學領域的一項新運動,仿生建築學理論結合了生物學、美學和自然界中的科學規律。仿生建築學把人類的建築結構、建築功能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結合和搭配。據專家介紹,目前的仿生建築學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城市環境仿生,建築功能仿生,建築形式仿生,建築內部結構仿生。  本文介紹的這些案例是一些已經修建好或者正在修建中的建築,還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建築方案,它們未必完全契合仿生學,但或多或少地代表了當今仿生建築學的一個方向。
  • 大型電視欄目《解碼中華地標》解密「中華地標」之美
    該節目將全國範圍內尋找和發現具有歷史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故事之美的「中華地標」以及與「地標」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命運故事。把高大上、充滿民族情懷的「中華地標文化」通過百姓生活展現出來,輸出的不僅是「地標故事」,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 2020年度每月最受歡迎的24個建築設計
    武義梁家山清嘯山居民宿,浙江 尌林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一種山居度假生活 天津萬科廣場@人民公園 獨特視野建築設計
  • 建築學的未來:讓建築披上地衣
    「我們欽佩長在古老建築上的苔蘚,許多美好浪漫的往事讓我們注意到了它們,但我們都不希望它們生長在現代建築上,因為這通常被視為不好的存在,」他說。克魯茲希望研究所能推動改變「乾淨無暇是當代建築的理想追求」這一理念。研究所的另一位主任理察•貝克特(Richard Beckett)表示,他對推翻傳統建築設計的理念很感興趣,至少在某些方面還是興趣滿滿的。
  • 透明象徵公正-巴黎律師協會總部/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
    透明立面 Sergio Grazia 感謝倫佐·皮亞諾,限制了傳統地基的範圍,因此採用鋼結構,使得巨大的懸臂梁可以應用到設計中。建築前端懸挑,伸向克利希門大道,通過兩側立面的細柱和拉杆結構支撐。這種升起建築的方式也為首層兩側創造了額外的透明性。同時,禮堂下方的斜坡拓寬了對Berthier大道和馬丁·路德金公園的視野。在立面,這一部分也凸出在廣場外,由兩根細長鋼柱支撐。儘管建築功能和要求非常複雜,基地也受到限制,整棟建築卻呈現出極大的輕盈感和透明性。它的屋頂平臺與旁邊的法院屋頂齊平,創造出強烈的水平視覺效果,限定了廣場空間。
  • 共振建築事務所戴帆談 「中國造園」與「禪宗」
    「中國山西大同造園」的深邃的空間感、標誌性的奇特建築造型、玄妙的水系的營造等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是,「中國山西大同造園」的種種建築行為是藝術還是瘋狂?正如你所想,這還真有點不好說。所以記者採訪了共振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及建築設計總監戴帆來試圖揭開這個秘密。
  • [11月4日.北京]日本知名設計師中村好文、柏木博談設計
    【日本的設計】介紹講座——日本知名設計師中村好文、柏木博談設計「設計」可以讓人們加深對於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技藝、美術的理解。而在當代的中國,「設計」也是一個能夠引起廣泛關注的主題。本次我們邀請日本設計界的兩位著名專家:柏木博和中村好文,以日本的設計為題,進行全球巡講。
  • 「原創」談聞一多「建築美」在當代自由詩體環境下的狹隘性
    談聞一多「建築美」在當代自由詩體環境下的狹隘性《詩的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系列詩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在這篇論文中,他系統的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這一關於新詩「三美」主張遂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中國老一輩詩人深受其影響,而當代新詩人,特別是草根詩人,似乎對此並不買帳。
  • 清華大學特色專業介紹:建築學
    ;其中專業基礎課包括:設計初步、空間形體表達基礎、素描、水彩等;工程技術課包括: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建築結構、建築物理等;建築歷史課包括:中國建築史綱、外國建築史綱、近現代建築史綱等;以及社會科學、哲學、建築經濟等5個方面的50餘門課程。此外建築學院還開設了眾多的選修課,安排了實踐環節和實習課程,包括古建築測繪、工地實習、測量實習、專業調研、素描、水彩、快速表現、水彩渲染、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築師業務實踐等
  • 八大關別墅群上榜「青島十大地標建築」
    八大關別墅群上榜「青島十大地標建築」百年青島地標評選活動進入專家評選階段在市民投票的基礎上,經過激烈討論、認真評議,「120年青島地標建築展評」獲獎榜單出爐。專家團聲音林民慶青島房地產業協會會長棧橋、八大關建築群、奧帆中心……它們是青島的驕傲、是青島城市發展的「表情符號」,這些地標建築兼具建築本身自然美又彰顯著城市精神。
  • 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上帝帶走了他,卻帶不走他那些遍布在全世界的傲人建築,善於用光線和玻璃折射作為設計手法的貝聿銘,把光線運用的出神入化,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光和空間的結合,讓空間變化多端!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得動人心魄,在寧靜的夜空中,透過玻璃金字塔可以看到巴黎變化不斷的星空。
  • 澳大利亞建築設計專業你了解多少?
    建築之美,恆久而雋永,有歷史的地方,均有其歷史性建築作為紀念,建築不僅僅是住所,也是美學和歷史的承載體。建築類的專業在全世界都屬於比較熱門的專業,無論學生以後留在澳洲,或者是回國工作,都可以找到含金量比較高的工作。
  • 一份新工作談Offer時,除了談工資,還要談什麼?
    比如500,那剩餘的部分1000塊提成是如何考評的,考核標準是什麼,請她發給你看一看。對於新東家的Offer如何談工資,以及怎樣詢問並確定入職後的勞動合同基本要素,在我的《中國職場寶典4.0》中,不斷提及,大家可以多多總結,融會貫通。
  • 戴爾易安信:當我們談網絡的時候 實際是在談什麼
    一場潤物細無聲的座談4月13日,一個細雨綿綿的下午,戴爾易安信在位於北京銀河SOHO的宏芷咖啡屋,舉辦了一場書香氣甚濃的開放網絡新品溝通會,與大家分享公司未來在網絡領域的戰略與願景,一起探討數字轉型大潮下開放網絡的發展趨勢,以及戴爾易安信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豐富內容。
  • 談商品力建設我們到底在談什麼?
    談商品力建設我們到底在談什麼?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以及不同經濟周期的刺激與影響,中國消費品市場已經由基本需求滿足到基本需求釋放再到通過消費表達自我的時代,整個變遷過程是中國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這個縮影背後是產品要素的功能性滿足向品質與精神性理解發展的必然,面對產品供應的高度豐富化與消費滿意度低效化之間的囧境也越來越明顯。
  • 與弗林到底談過些什麼?卸任俄駐美大使給了個說法
    2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麥可·弗林在白宮新聞會上發表講話。(新華/美聯)基斯利亞克7月結束了為期9年的駐美大使生涯,返回俄羅斯。對美國媒體熱炒的「通俄門」,基斯利亞克5日回應稱,他和弗林根本沒說什麼特別的。「這一交談是完全沒有問題、冷靜和透明的,就我們而言沒有秘密,」基斯利亞克說,「對俄羅斯和美國而言,有很多重要的事可以談,其中最重要的是打擊恐怖主義,這也是我們磋商的內容之一。」
  • 獲建築設計界「諾貝爾獎」的華人有誰?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多藝堂說藝術,今天不去評說我國的樓市如何,因為確實也不專業,但小編可以說一說與之相關的建築設計專業。說實話,我國在國際建築設計界名人真不多,能叫起名字的就那麼幾個,可謂鳳毛菱角。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貝聿銘成就斐然,許多作品享譽世界,曾獲得過眾多業界國際大獎,如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