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2020-10-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地衣是由一種地衣型真菌和相應的藻類或藍細菌組成的穩定共生生態系統。作為先鋒生物,地衣在乾熱、寒冷、高海拔、強光照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歷經長期演化形成了其獨特的適應能力。

葉上衣目地衣型真菌(Strigulales)為典型的葉生地衣,主要生長於熱帶地區的樹葉上,是一類特殊生境的地衣資源。因其分布範圍廣而成為熱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葉生物種,同時也是為數不多隸屬於座囊菌綱的地衣型真菌。對特殊生境來源的地衣進行收集和深入認識,對於充分發掘利用未知地衣物種的應用潛力及加強生物資源的儲備非常重要。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研究組近些年從中國熱帶地區採集了大量地衣標本,通過結合表型和基因型進行綜合研究,發現了從海南島採集的隸屬於葉上衣目的新種Tenuitholiascus porinoides,其雙層囊壁不會形成小室結構,並且在某些生長發育階段,子囊呈現單層壁。已有研究表明,在地衣型真菌中子囊頂器的結構是攜帶重要遺傳信息的分類學特徵,通常用於高階的分類單元。上述子囊頂器的結構不同於葉上衣目僅含的葉上衣科(Strigulaceae),同時,多基因系統發育學分析也表明它代表了該目一新科Tenuitholiascaceae中的一個新屬Tenuitholiascus,進一步揭開了座囊菌綱地衣型真菌的進化史。以上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真菌學著名期刊IMA Fungus上。

葉上衣屬(Strigula)作為葉上衣科(Strigulaceae)最大的類群,對其分類主要依據形態學特徵,其分類系統較為混亂。魏江春院士組聯合德國、巴西、古巴等多所大學的科研人員對世界範圍來源的葉上衣科(Strigulaceae)標本通過表基結合的思路綜合研究,對葉上衣屬的分類標準進行了修訂。研究結果表明,不同譜系其基因型(SSU, LSU, TEF1-α和RPB2)和表型特徵的差異,使其足以代表物種水平以上的進化顯著單元(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因而將傳統葉上衣屬劃分為六屬。除狹義葉上衣屬(Strigula s.str)外,恢復了Phylloporis, Puiggariella, Raciborskiella 和 Racoplaca屬,並建立採集自中國海南的新屬Serusiauxiella。該新屬除參與共生的藻類與其他屬不同以外,其大分生孢子末端的附屬絲結構呈現獨特的由緩慢至快速的生長行為,此現象可能與將大分生孢子固著在葉片表面有關。同時,形態和序列分析結果揭示了葉上衣科另外兩個新屬Flagellostrigula和Swinscowia。相關文章已發表於真菌學頂級期刊Fungal diversity,這是中國地衣學者主體工作發表在該雜誌的首篇。

圖1. 基於SSU, LSU, TEF1-α和RPB2基因的座囊菌綱系統發育樹

上述研究為深入探討座囊菌綱真菌類群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提供了有價值的新線索,為完善該綱的真菌分類系統提供了有力支持。基於此,魏江春院士研究組助理研究員蔣淑華受邀以主要作者身份參與了Kevin D. Hyde教授聯合多個國家的研究學者對座囊菌綱分類系統更新和修訂的項目(Refined families of Dothideomycetes: Orders and families incertae sedis in Dothideomycetes. Fungal diversity, accept)。

以上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與德國自由大學Robert Lücking教授共同指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蔣淑華為論文第一作者,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David L. Hawksworth教授參與研究並作出重要貢獻。感謝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標本館鄧紅高級實驗師在研究過程中對標本管理的支持。相關研究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管理項目(3175000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31800010)的資助。

論文信息:

1. Jiang SH, Hawksworth DL, Lücking R, Wei JC.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foliicolous lichen in a new family of Strigulales (Ascomycota: Dothideomycetes) reveals remarkable class-level homoplasy. IMA Fungus. 2020, 11: 1. https://doi.org/10.1186/s43008-019-0026-2

2. Jiang SH, Lücking R, Xavier-Leite AB, Cáceres MES, Aptroot A, Portilla CV, Wei JC. Reallocation of foliicolous species of the genus Strigula into six genera (lichenized Ascomycota, Dothideomycetes, Strigulaceae). Fungal Diversity. 2020, 102: 257–291. https://doi.org/10.1007/s13225-020-00445-7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Coregulation of dimorphism and symbiosis by cyclic AMP signaling in the lichenized fungus Umbilicaria muhlenbergii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得突破性進展
    系統進化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魏江春:八旬回眸|院士風採
    1959年,魏江春先生在Mookba1962年魏江春先生在列寧格勒按照蘇聯的學位制度,在獲得了相當於PhD的科學副博士學位之後,在生物學領域通常要經過10年左右的獨立科研工作,發表與博士學位論文有關的研究論文20多篇以上,才能有資格提交博士學位論文並經過答辯,方可獲得科學博士學位。我本來打算回國後經過8年左右的努力以完成上述計劃。
  • 微生物所等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獲進展
    地衣作為先鋒生物,能夠風化巖石形成土壤,在地球生態演替中發揮重要功能,是一大類與綠藻或藍細菌共生的專化型真菌,佔自然界已知真菌數量的20%。系統分析表明,地衣化和去地衣化在真菌進化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共生的地衣與寄生、菌根及腐生真菌之間均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魏江春院士組與首師大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研究組與首都師範大學合作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魏江春課題組魏鑫麗項目研究員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Lichen mimesis inmid-Mesozoic lacewings」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研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0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衣,它在共生菌與共生藻分離培養、篩選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微生物所等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我國科學家發現1.65億年前擬態地衣的昆蟲
    但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課題組項目研究員魏鑫麗與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聯合在eLife上發表研究論文Lichen mimesis in mid-Mesozoic lacewings,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給奇妙擔子地衣家族理一理家譜
    目前,全球已知的地衣物種數為19,387種,這其中99%的地衣共生菌是子囊菌,僅1%是擔子菌,這類地衣被稱為擔子地衣(basidiolichen)。中國的擔子地衣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福建、臺灣等地區。相對於子囊地衣,由於擔子地衣與非地衣型真菌的系統發育關係更近,因此它對探索地衣的藻菌共生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首都師大科研人員發現1.65億年前最古老擬態地衣昆蟲,填補這一研究空白!
    但是,對於昆蟲擬態的起源和演化仍然不清楚,擬態研究成為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王永傑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所魏鑫麗研究員(魏江春課題組)聯合在生物學頂級期刊eLife上正式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發現了1.65億年前最古老的擬態地衣的昆蟲,並揭示了最早的昆蟲擬態地衣的自我保護機制。
  •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地衣志》(英文版)合作諒解備忘錄在京籤署
    7月1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魏江春院士與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Thorsten Lumbsch 博士在北京共同籤署了《中國地衣志》(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8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生態中心在顆粒物毒理方面取得進展2、合肥研究院開發出一種BTK激酶抑制劑3、上海光機所可見光雷射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4、微生物所等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5、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綜述文章 6、南海海洋所等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獲進展7、東北地理所等發表氣孔響應CO2升高和乾旱脅迫研究綜述文章
  •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王立松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說,把地衣體切開放在顯微鏡下看,能看到外環的綠色和內裡的白色,其中綠色是藻類,白色是真菌,兩者互惠互利、相互依賴共同生長。  「真菌的孢子飛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它一旦看到了適合它的藻類,就會共生。藻類跟真菌說:『你給我蓋房子,你得保護我。』那麼真菌就給它蓋了房子,也保護了它。但是藻類也會跟真菌說:『我給你做飯。』
  • 陳三鳳教授課題組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學院陳三鳳教授課題組在生物固氮調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固氮調控機制。該研究結果對固氮菌突破銨的抑制、構建抗銨菌株及田間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標本共計3000餘份
    原標題:西藏首次實現地衣標本館藏   「按照生長型分,地衣共分為葉狀、枝狀、殼狀三類,殼狀的生長速度很慢。」在採訪中,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雪梅向記者介紹。   地衣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是重要的大氣汙染指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