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幫讀』全基因組測序探究希瓦氏菌中與海綿共生相關的基因

2021-01-16 銳翌生物

希瓦氏菌(Shewanella)在淡水和海水環境中都廣泛存在,有的浮遊生長,有的在其他生物體表寄生,人們對與海綿共生的希瓦氏菌的了解還很有限。本文對從潮間帶海洋海綿Ophlitaspongia papilla分離出的Shewanella sp. OPT22菌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並與其他68個希瓦氏菌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包括兩株之前報導的與海綿相關的菌Shewanella spongiae KCTC 22492 和Shewanella sp. Alg231_23),探究與海綿共生的希瓦氏菌特徵。

題目:Whole-Genome Comparisons Among the Genus Shewanella Reveal the Enrichment of Genes Encoding Ankyrin-Repeats Containing Proteins in Sponge-Associated Bacteria

譯文: 希瓦氏菌屬全基因組比較揭示海綿相關細菌富集含錨定蛋白重複序列的蛋白編碼基因

期刊名: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年份:2019   IF:4.259

通訊作者:Anoop Alex和Agostinho Antunes

通訊單位:波爾圖大學


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 2500

測序策略:100bp雙端測序

組裝軟體:Velvet v1.2.10

通過BLASTn對測序所得Shewanella sp. OPT22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進行相似性搜索,找到與其高相關性的菌(表1)。基於16S的進化分析表明從大西洋海綿Ophlitaspongia papilla分離出的Shewanella sp. OPT22菌與從韓國海域海綿分離出的S. spongiae KCTC 22492菌,以及從其他地理位置分離出的海綿、珊瑚相關菌聚在一起(圖1)。然而從大西洋的葡萄牙海岸線海綿Spongia officinalis分離的Shewanella sp. Alg231_23菌與阿爾沃蘭海200-300米深處分離的S. woodyi ATCC 51908菌聚在一起(圖1)。


基於全基因組的系統發生樹,Shewanella sp. Alg231_23和S. woodyi ATCC 51908依然聚在一起,而Shewanella sp. OPT22 和S. spongiae KCTC 22492聚在一起(圖2)。平均核酸一致性分析(ANI)也證明了Shewanella sp. Alg231_23和S. woodyi ATCC 51908近的進化關係(ANI值達到97%)。本研究中的Shewanella sp. OPT22菌序列顯示它可能是一個接近於S. irciniae的新菌。


表1 與Shewanella sp. OPT22 16S rRNA基因序列一致性較高的菌

圖1 基於16S rRNA基因序列的希瓦氏菌的系統發育樹


對Shewanella sp. OPT22基因組進行組裝,共得到69個contigs,染色體基因組大小在4.4 Mbp,具有低的GC含量(39.6%)(圖3A)。組裝的基因組接近完整(93.6%),可能有輕度的汙染,該基因組包含3971個基因,其中3840個編碼蛋白質,108個編碼RNA。三種菌(Shewanella sp. OPT22,S. spongiae KCTC 22492和Shewanella sp. Alg231_23)的詳細基因組特徵列在表2中。


比較三個海綿相關的希瓦氏菌COG,發現COG『C』(能量生成和轉化),『E』(胺基酸運輸和代謝),『G』(碳水化合物運輸和代謝),『H』 (輔酶運輸和代謝),『K』(轉錄),『M』(細胞壁/膜生物合成),『O』(轉錄修飾,蛋白質轉換,分子伴侶),『P』(無機離子運輸與代謝),『Q』(次級代謝產物合成、運輸、分解),『R』(大致功能預測),『S』(未知功能),and 『T』(信號轉導機制)在Shewanella sp. Alg231_23中顯著提高(圖4)。這種趨勢考慮到Shewanella sp. Alg231_23(5.8 Mbp)比Shewanella sp. OPT22(4.4 Mbp)和S. spongiae KCTC 22492(4.9 Mbp)具有更大的基因組。許多證據表明,功能基因含量與基因組大小相關,負責調控和次生代謝的基因在較大基因組中不成比例地富集。COG功能基因在兩個相近的海綿相關菌Shewanella sp. OPT22 和S. spongiae KCTC 22492中分布較一致。


圖3 與海綿相關的希瓦氏菌染色體圈圖。(A) Shewanella sp. OPT22 (B) S. spongiae KCTC 22492


Shewanella sp. OPT22基因組編碼類真核蛋白(eukaryotic-like proteins,ELPs)序列,比如錨定蛋白重複序列(ANKs),tetratricopeptide repeat(TPRs)以及Sel1重複序列。ELPs(共生因子)通常在病源和共生菌中檢測到,在宿主細胞內存在,通過幹擾宿主蛋白與蛋白的相互作用致病。本研究中海綿相關Shewanella sp. OPT22檢測到大量含錨蛋白重複序列 (ANKs, n=45; p<0.01)的蛋白,而其他菌的ANKs少於10個(六個菌沒有檢測到ANKs)(圖5),Shewanella sp. OPT22中ANKs的過表達可能是該細菌海綿與生活方式相關的一個關鍵特徵。S. spongiae KCTC 22492也具有大量的ANKs(n=52)。Shewanella sp. OPT22和S. spongiae KCTC 22492中的ANKs可能促進宿主免疫逃逸,使菌在海綿宿主中成功定植。有趣的是其他ELPs,比如TPRs和Sel1在本研究納入的菌中都廣泛分布,與分布地點和生活方式無關。


另一個海綿相關菌Shewanella sp. Alg231_23,具有低豐度的ANKs(n=4)和Sel1重複序列(n=6),具有高豐度的TPRs(n=41),從魷魚中分離的S. woodyi ATCC 51908也有這種趨勢(ANKs, n=6; Sel1, n=4; TPRs, n=42)。前面的分析表明Alg231_23在系統進化上更靠近S. woodyi ATCC 51908,而不是OPT22,說明系統進化史對TPRs的豐度有影響,而不是生活方式。不過該結論需要對更多的菌進行分析來確認。


圖5 希瓦氏菌中檢測到的類真核蛋白(eukaryotic-like proteins,ELPs)相對豐度。加粗字體表示與海綿相關的菌。


共生菌利用多種方法定植和入侵真核宿主,其中一種特殊的運輸系統,即分泌系統(SSs),將蛋白跨膜運輸以抑制宿主免疫反應、促進細菌入侵。KEGG分析檢測到Shewanella sp. OPT22中編碼type III SS (T3SS) (M00332),type IV SS (T4SS) (M00333),type VI SS (T6SS) (M00334)(圖6、圖7)的基因,表明該菌可能具有將效應/毒力分子注入宿主細胞,建立海綿-菌相互作用的能力。


III型分泌系統是一個複雜的機制,為共生菌和致病菌提供了獨特的毒力機制,使它們能夠將效應蛋白從細菌胞質注入宿主細胞的細胞質/質膜。在Shewanella sp. OPT22基因組中,檢測了編碼T3SS(非鞭毛T3SS)核心組件(圖6A)的基因,以及四拷貝T3SS效應蛋白(T3E)同源分子,類EspA分泌蛋白(pfam03433)和HopW1-1(Hrp外蛋白)。進一步的分析揭示了兩種海綿相關細菌Shewanella sp. OPT22和S. spongiae KCTC 22492的T3SS基因簇的同源性(圖6A)。


VI型分泌系統(T6SS)在革蘭氏陰性菌中廣泛分布,與致病性、種內和種間競爭、細菌通訊(群體感應)和生物膜形成相關。在Shewanella sp. OPT22的基因組中,檢測到一個21 Kbp的T6SS基因簇,預測該基因簇編碼13個核心T6SS蛋白(圖6B)。對於S. spongiae KCTC 22492,T6SS相關基因位於兩個大小不同的T6SS-I (18 Kbp) 和T6SS-II (23 Kbp)基因簇中(圖6B)。T6SS-I 和T6SS-II編碼核心T6SS蛋白,可以表達完整的T6SS。T6SS基因簇在Shewanella sp. OPT22和S. spongiae KCTC 22492中是保守的,兩個海綿相關Shewanella spp.均編碼可能具有效應功能的hcpI (COG3157)和vgrG (COG3501)基因。


圖6 Shewanella sp. OPT22和S. spongiae KCTC 22492中檢測到的主要分泌系統


⏩ IV型分泌系統以及ANKs在海綿相關希瓦氏菌基因島的位置

T4SS與細菌接合系統同源,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即DNA交換介導水平基因轉移(HGT)及蛋白、蛋白-DNA複合體、效應/毒力分子轉移到目標細胞。Shewanella sp. OPT22的T4SSs位點編碼同源的毒力基因:virB2 (K03197), virB3 (K03198), virB4 (K03199), virB5 (K03200), virB6 (K03201), virB8 (K03203), virB9 (K03204), virB10 (K03195), virB11 (K03196)和virD4 (K03205)(圖7B)。這些VirB蛋白由virB操縱子合成,形成跨越細胞膜的菌毛和轉移通道,它還可能通過促進表面粘附、定植和生物膜的形成,促進發病機制/共生。有趣的是,T4SS位於Shewanella sp. OPT22的一個45 Kbp基因島(圖7A,B),基因島具有刪除、複製、接合轉移、整合到受體菌染色體的能力。


另一個海綿相關菌S. spongiae KCTC 22492具有多重T4SS基因簇,每個基因簇具有十個或更多基因(圖7C)。據報導,專性胞內寄生的Rickettsia spp.基因組攜帶多個T4SS基因簇,簇兩側是整合酶或tRNA基因,代表殘留的基因島,然而在S. spongiae KCTC 22492的T4SS基因簇兩側沒有觀察到整合酶或tRNA基因,雖然沒有檢測到基因島型T4SS,但在S. spongiae KCTC 22492的GIs中,存在7個編碼類錨蛋白結構域的基因(圖3B)。據報導,在專性細內寄生菌Babela massiliensis(寄生在Acanthamoeba castellaniiparasiti中),Orientia tsutsugamushi(寄生在trombiculid mites中),Burkholderia cenocepacia的GIs中,宿主-寄生菌相互作用相關的ANKs編碼基因富集。在海綿相關的Shewanella spp.的GIs中檢測到ANKs,清楚地表明獲得了某些適應性特徵,例如細菌對宿主免疫的逃逸,從而提高了在海綿宿主中存活的機率。然而,另一種海綿相關菌Shewanella sp. Alg231_23的GIs沒有編碼任何預測的ANKs,表明可能通過海綿相關的菌(Shewanella sp. OPT22 和S. spongiae KCTC 22492)中的HGT獲得了一些ANKs。


1. 展示了兩個與海綿相關的希瓦氏菌OPT22和KCTC 22492的特異性基因簇;

2. 編碼含錨定蛋白重複序列的蛋白的基因豐度對逃避宿主免疫反應有作用,其中OPT22(ANKs; n=45)和KCTC 22492(ANKs; n=52);

3. 位於基因島的ANKs提示水平基因轉移在提高共生菌的生態適應性方面的作用;

4. 一些SS組件/效應蛋白作為毒力因子調節細菌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1. 通過對從海綿中分離出的Shewanella sp. OPT22菌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與其他Shewanella進行系統發育樹分析,提示系統發育與生活方式的關係。

2. 預測了Shewanella菌中與海綿共生相關的基因結構,包括III型分泌系統、IV型分泌系統、VI型分泌系統,以及錨定蛋白重複序列(ANKs)。


銳翌基因科服產品多元化,包括微生物組測序產品(16S/ITS擴增子、宏基因組、宏轉錄組和單菌基因組)、轉錄調控產品(原核轉錄組和真核轉錄組)和代謝組產品(非靶向代謝組和靶向代謝組),多組學結合分析,有助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或醫院的科研工作者多角度、全面的探究和解決科學問題,助力更多優質科研成果發表。


相關焦點

  • 三代宏基因組測序探究人類腸道中染色體外的可移動基因元件
    目前宏基因組研究主要是通過二代測序來進行研究,隨著三代測序技術的發展,PacBio SMRT測序技術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與二代測序方法相比,採用PacBio SMRT長讀長測序技術的三代宏基因組可以減少部分拼接錯誤,提高基因組組裝注釋的準確性和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
  • 近期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Eichler說,「在5到10年的時間內,全基因組測序可能成為診斷自閉症的一種最具信息量的工具。」【2】Nat Genet:為何榴槤聞起來如此「臭」?科學家全基因組測序找原因!,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每個人面部及其它機體特徵進行鑑別。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1萬元,有望成為打開基因測序基層市場的...
    希望組CEO汪德鵬第一次接觸到三代測序技術,是在2009年。當時有傳言說三代技術可以在15分鐘內就完成一個全基因組測序,而且成本僅在大約1000美元左右,全世界都為之震驚。但從實測的數據來看,無論是測序結果還是測序成本,三代測序平臺都遠遠沒有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使得這項技術在全世界面前都面臨非常大的爭議。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了基礎並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原標題:世界首個棗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廉君)10月29日,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以河北農業大學劉孟軍教授為第一和通訊作者的棗基因組測序重大研究成果《棗複雜基因組測序及其果樹生物學性狀解析》。
  • 科學網—首個蘭花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國家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
  •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原發性免疫缺陷人群的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7 13:08:38 英國劍橋大學Paul A. Lyons和James E. D. Thaventhiran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
  • 全基因組測序可預測胰腺癌化療效果
    研究人員對100個胰腺導管腺癌(PDAC)病人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以及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結果發現染色體重排導致的基因破壞在胰腺癌病人中普遍存在,這會影響導致胰腺癌發生的關鍵基因比如TP53,SMAD4,CDKN2A,ARID1A和ROBO2,同時還會影響一些新的胰腺癌驅動因子比如KDM6A和PREX2。
  • 100美元1小時全基因組測序!Illumina厲害了
    新儀器NovaSeq 5000和 NovaSeq 6000的運行速度超過現有儀器的70%,只需1個小時內,便可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不久前全基因組測序還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隨著基因測序價格降低,測序體量的升高,曾經不切實際的技術將變得觸手可及。Illumina公司的CEO Francis DeSouza認為,「有一天」,公司的NovaSeq系列進行人類全基因組測序的價格將控制在每人100美元。
  • 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基因組學最新解決方案,可滿足百萬級規模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
    武漢晚報10月28日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28日,華大智造在漢首發「大人群基因組學一站式解決方案」,能滿足百萬級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需求。未來人類將進入「人人基因」的時代,這是很多產業內人士抱有的願景。10月26日,為期一周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首次來到武漢,海內外院士共讀這本「天書」。
  • ...白菜 全基因組測序 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 油菜品種 異源四倍體...
    東方網10月14日消息: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項目組日前獲得了白菜全基因組的精細圖,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的框架圖。  白菜、甘藍和油菜全基因組測序項目於去年9月啟動,吸引了中國農科院、華中農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國內研究機構以及韓、英、加、澳、美等國的相關研究機構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油料作物研究所為項目主持單位。此次測序所用材料為大白菜品種Chiifu、中國自主培育的甘藍品系11-02和油菜品種中雙11號。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10月26日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魯非和焦雨鈴團隊合作,通過對共計414種有代表性的普通小麥和近緣麥類物種進行全基因組的重測序,並結合群體遺傳學分析「重現」了小麥的演化歷史。該研究同時挖掘了小麥的基因組多態性,為跨物種轉移適應性成功以進行作物改良奠定基礎並提供新視角。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雜誌。
  • 結核分枝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臨床價值
    全基因組測序(WGS)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種新的重要手段。隨著測序技術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WGS在醫學的眾多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採用WGS分析感染暴發的菌株,追溯感染來源,不再是遙不可及。作者:SIFIC循證全基因組測序(WGS)已經成為快速檢測細菌全基因組的一種常見技術,檢測費用約500美元或更少。許多研究已經解決了結核桿菌全基因組測序的問題,並且知道整個基因組的序列,而不僅僅是幾個片段,這就大大增加了分子流行病和接觸者追蹤的準確性。
  • 日本完成一種毒蛇全基因組測序
    日本研究人員近日對這種毒蛇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並表示相關研究將有助抗蛇毒血清的研發。  日本東北大學、九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了這項研究。測序結果顯示,日本原矛頭蝮有大約2.5萬個基因,其中包括60個蛇毒蛋白基因。此外,他們還針對蛇毒蛋白基因的染色體分布特徵等開展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
    原標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公布   11月10日,市疾控中心對本市第93例(搬運工王某某)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新年伊始,號稱引領全球基因組學的英國政府宣布在接下來五年內將完成「100萬人組基因計劃」;美國政府也在兩年前宣布啟動為期十年的任何18歲以上美國人都可以參與的「all of us」基因組計劃;2016年12月中國啟動「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各國政府紛紛啟動了自己國家的大規模基因組計劃,開始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 PNAS:外顯子變異檢測——全基因組測序比全外顯子測序更強大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越來越成熟,昂貴的價格會逐漸降低,那麼在排除價格因素之後,全外顯子測序和全基因組測序在檢測外顯子突變方面究竟誰更加強大呢?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 研究人員指出,全外顯子測序(WES)是對具有蛋白編碼功能的外顯子進行的測序技術,近年來全外顯子測序在發現外顯子基因突變方面逐漸得到廣泛應用,但全基因組測序(WGS)也越來越成為發現外顯子基因突變的一項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測序技術。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史小麗團隊基於流式細胞分選技術及劃線分離法獲得Mychonastes homosphaera藻株,並對分離自典型富營養化湖泊巢湖的超微真核藻Mychonastes homosphaera進行PacBio三代測序,首次完成湖泊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揭示Mychonastes homosphaera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進化及適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