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究竟有多少細菌 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9:1

2020-11-25 央視網

  我們不是人類,而是人類和微生物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中,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的比例是9:1。

  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100多萬種細菌!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仔細想想會讓人覺得恐怖,這足夠我們生多少次病啊!但實際上我們卻並不常因為手掌上的細菌而生病,這一部分要感謝良好的衛生條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萬種細菌中其實有許多是有益,或者至少無害的細菌。

  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說。這種集合體通常被叫做「超級有機體」(Superorganism)。

責編:唐亮

相關焦點

  • 人體有多少個細胞? 又有多少微生物?
    數十年來,科學家總以這個吸引人的「類事實」來顯示它們的重要性:人體內的微生物數量和人體細胞的數量是十比一。不過,一項新的估計指出,就細胞計數而言,比例可能是一比一。在一項於出版之前先發表在bioRxiv網站的新研究中,由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朗恩・米洛領軍的三位科學家發現,一名男性平均由30兆個細胞組成,其中包含約40兆個細菌,它們大部分生存在人體的消化道。
  • 人體細菌有多少?細菌與細胞數量比例沒有你想的誇張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根據這個新版的估算,一個體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標準參考人」(reference man)身上的細菌/細胞比值平均為1.3:1。在biorxiv上發布的論文先行版中,研究者們首先追溯了「細菌數量是人體細胞10倍」這個說法的來源。結果發現,這個數值確實來自一篇研究論 文,但論文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1972年),而且估算方式其實也十分粗略。在原始論文中,微生物學家託馬斯?
  • 人體內細菌到底有多少?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並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更像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
  • 科學家推翻細菌數量10倍「神話」 -人體細菌與細胞或為1比1
    人們常說,人體內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數量差不多是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然而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應該被遺忘的神話。他們計算後認為,人體內居住的微生物和人類細胞之間的比例更可能是1比1。
  • 你體內的細菌數量,是自身細胞的10倍?不至於啦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最近,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就對人體細菌與細胞的數量較起了真。
  • 人體組成:身為細胞集合體的你,布滿了微生物!
    這樣說來,大家應該就懂了吧,我們其實是被細菌「包圍」著的。上面所描述的組成,都還是我們比較直觀可以感受到的。但無論是哪一部分,其實都是由細胞組成,所以人類其實應該是一個細胞集合體。不過人體只有43%的細胞屬於人類,而其他的部分則是由非人類的微生物細胞群組成。
  • Nature & BioRxiv:科學家打破人體細菌比自身細胞多10倍的神話!
    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常說,我們機體中的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自身細胞的數量,大約為十比一的關係;然而近日,來自加拿大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或許就可破除人們之前的看法,研究者表示,機體中寄居的微生物和人類細胞的數量之間的比率很有可能是一比一的關係。
  • 我們身上有40萬億個細菌,和人類細胞數量差不多
    在我們身上有很多的細菌——它們被稱為微生物群。準確地計算我們每個人所攜帶的微生物數量十分困難,在科學文獻中最常被引用的數目幾乎肯定是錯誤的。1972年,託馬斯·D·勒基(Thomas D. Luckey)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 陳根:人體70%是水,50%是微生物
    於是,人體細胞和微生物構成了人體內的兩套基因組,一個是繼承自父母的人基因組,可以編碼大約2.5萬個基因;另一個則是由微生物群構成的,並且隨著人體的成長成熟從代謝和消化的角度上,口腔中友好的厭氧菌,開啟了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儘管胃中是強酸環境,但仍然有細菌存活,它們會對胃酸的分泌產生一定影響;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合成多種營養素,譬如維生素K,而這是人體自身細胞所合成不了的。
  • 共生微生物是人體看不見的盟友,它們正在消失
    換言之,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由人體細胞組成的,它們也充滿了細菌。實際上,人體是一個由人體細胞和微生物共同組成的複雜生態系統。所以,我們應該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人不僅僅是單一的「我」,而是一個多種多樣的「我們」,是一個由人和微生物構成的超級生物體。
  • 人體溫度降低 難道還是微生物的鍋?
    人們現在食用的幾乎都是無菌食品和水,這倒好了,一邊殺菌,一邊不給提供菌,這就減少了人體的菌群數量。有研究發現,尼泊爾人和非洲的哈扎人,這些年生活方式的變遷,飲用水和食物的改變,已經導致腸道菌群組成顯著改變,乾淨的食物和飲食幹擾並加劇了某些細菌的消失。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已經注意到,如果把動物體內的微生物清除掉,動物的體溫都會下降。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人體細胞的數量,重量達1.27公斤以上[1],其中腸道微生物約佔人體微生物總重的80%。它們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幫助人體塑造了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等身體部位,造福人類。但共生的微生物仍然可以自成一體,為了拓展自己的利益,在生存和演化的戰場上彼此合作和競爭。它們可以是我們的合作夥伴,但不一定總是我們的朋友。
  • 基因可影響人體共生的微生物種類
    在2013年10月29日《基因組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免疫系統異常的人皮膚表面的細菌、真菌比健康人體表面的更為多樣,其中有一些是有害的。在宿主內部或表面的全部微生物統稱為微生物組,每個人的微生物組都是十分獨特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安德魯·本森(Andrew Benson)說。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實驗室環境中的小鼠,微生物組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
  • 病原微生物知多少?了解清楚才能合理用藥
    引起感染的微生物除了我們經常聽到的細菌和病毒以外,還有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寄生蟲、朊粒等,有些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微生物結構簡單,多為單細胞,甚至沒有細胞結構,需要藉助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它們。自然界中微生物種類超過10萬,大部分對人和動植物有益。如空氣中的氮氣靠微生物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水中的廢物要靠微生物分解轉化,魚兒才能生存。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體細菌分布圖
    找出健康人體菌群分布的正常狀態,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重要幫助
  • 生存指北09|病毒離你有多近?地質理論和細菌理論告誡你
    (細菌,病菌,病毒)和人的健康的關係,究竟微生物是不是令人感染生病的唯一原因?什麼又是人體內在環境(地質/土壤)?人體自身的環境和疾病的產生究竟有沒有關係?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有些時候,並非是微生物本身造成疾病,而是因為人自身的內環境(地質/土壤)不支持健康,反而支持疾病,因此對於有害微生物具有「易感性」?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 神秘細菌大軍竟是人體保護神 80%不為人所知
    近日,1萬多名學者匯集到多倫多舉行的美國微生物學會年度會議。有科學研究者表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微生物加工廠,這些渺小的細菌,其實是人體內最有「發言權」的「成員」。因為它們不都是對人體有害的,部分細菌維繫著我們人體部分消化代謝功能,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細菌我們將難以生存呢!
  • 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其實,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是無害的,而且有很多微生物還和人類共生,甚至可以服務於人類。可是,畢竟有一些微生物是可以讓人生病的。這些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叫作病原微生物,也叫作病原體。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等等。病毒就是一種常見的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