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聲明:本文為心西遊季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心西遊季」頭條號,作者Nicole。
「微生物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正如並不是蚊子製造了沼澤。」
——地質理論名言
此篇科普文章將圍繞以下三點探討一個疫情期間尤為重要的話題:
首先讓我們回溯到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提出了造成疾病產生的「細菌理論」(Germ Theory)。
這個理論認為一些疾病的產生是因為一些微生物侵入(感染)人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而造成。當微生物引起感染時,我們稱它們為病原體。
根據細菌理論,病原體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那麼消滅一些感染型疾病就需要:
1)減少人體接觸到微生物(病原體)的機會;
2)消滅微生物(病原體)本身。
巴斯德的理論一方面在於促進了人類公共衛生事業的革新,另一方面,人類從那時起也開始了契而不舍地針對微生物的戰爭。
然而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的是,與巴斯德同時代的另外兩位偉大的法國科學家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與安託萬·貝尚(Antoine Bechamp),和他們所提出的「地質理論」,這裡的地質,指的不是大地的土壤,而是人體土壤(人體內在環境)。
地質理論指出,我們的健康狀況,取決於我們身體的內部環境,而絕不僅僅只是因為接觸到外源型的微生物病原體造成。
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本身的身體虛弱,或者身體的內環境本就已是疾病的溫床,那麼在遇到外界微生物/細菌/病毒的侵害的時候,就會比那些身體健康,身體免疫力強的人更容易感染患病。
而如果兩者同時感染患病,身體虛弱,免疫力差的一方,疾病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地質理論就簡單地可以總結為:身體內在環境差會更容易引起疾病,而健康的內在環境可以更好地抵抗疾病。
根據地質理論,疾病不是完全由細菌引起的。這是因為對疾病的易感性完全取決於個體內部環境的質量,而不是細菌。
當身體內在環境穩定,免疫力和排毒功能正常,個體的「地質土壤」就是健康狀態。
而在健康的土壤上,即便有入侵的外來病原微生物,身體依然可以將它們清除出去。
而身體的「地質土壤」薄弱就會更容易受到外部入侵微生物的侵襲。
脆弱的土壤是代謝過程失衡的結果,應通過營養,思維,排毒,保持適當的pH等將其轉變為健康的土壤。
因此,地質理論鼓勵通過我們保持健康的身體土壤以對抗疾病。
地質理論認為,如果身體健康且平衡,那麼生活和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細菌將被身體處理掉而不會引起疾病。
實際上,無論是「地質理論」,還是「細菌理論」,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健康和疾病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細菌理論與地質理論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1.細菌理論指出一些疾病的原因是因為微生物病原體侵入身體。
2.而地質理論則指出我們的內部環境的狀態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細菌理論和地質理論在當時均獲得了不少支持者,而細菌理論,更是推動了近現代醫藥學和藥物的開發,也遠比地質理論更受歡迎。
雖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本人也曾承認地質理論的可取之處。但是到目前為止在西方醫學界,強調改善人體自身環境的地質理論依然被廣泛忽略。人們更傾向於「頭痛醫痛,腳痛醫腳」式的治療方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西方興起的功能醫學,營養科學等,都是在沿襲和發展「地質理論」在現實中的運用。
尤其近年來在生物學,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營養遺傳學(nutrigenetics)方面的發現,令我們意識到,儘管我們的身體由大約30萬億個「人類」細胞組成,但我們卻同時也擁有至少相同數量的微生物(細菌,病毒和真菌)。
實際上,人體內部的微生物遠比人類細胞要多。我們依賴著體內的這些微生物群才能生存和保持健康。
如果細菌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誰都無法整天活在人體內部和外部的數萬億微生物中而安然無恙。
我們是否知道,在一滴海水中,就含有1千萬個微小的病毒呢?
我們得以生存是因為真正的防病抗病能力始終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部。
這種抗病能力作為一種編碼,與生俱來就被設定在人體每個細胞的DNA之中。
那麼,我們就不可以忽視支持和改善人體的內在環境的重要性。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支持健康的人體內在環境,讓自己的身體成為健康的基地,而不是疾病的溫床。
原創聲明:本文為心西遊季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心西遊季」頭條號,作者Ni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