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指北09|病毒離你有多近?地質理論和細菌理論告誡你

2020-11-13 心西遊季

原創聲明:本文為心西遊季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心西遊季」頭條號,作者Nicole。

今天的主題是:病毒離你有多近?地質理論與細菌理論《Terrain Theory VS Germ Theory》告誡你

「微生物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正如並不是蚊子製造了沼澤。」

——地質理論名言

此篇科普文章將圍繞以下三點探討一個疫情期間尤為重要的話題:

  • 關於微生物(細菌,病菌,病毒)和人的健康的關係,究竟微生物是不是令人感染生病的唯一原因?
  • 什麼又是人體內在環境(地質/土壤)?人體自身的環境和疾病的產生究竟有沒有關係?
  • 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有些時候,並非是微生物本身造成疾病,而是因為人自身的內環境(地質/土壤)不支持健康,反而支持疾病,因此對於有害微生物具有「易感性」?

首先讓我們回溯到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提出了造成疾病產生的「細菌理論」(Germ Theory)

這個理論認為一些疾病的產生是因為一些微生物侵入(感染)人體在體內生長繁殖而造成。當微生物引起感染時,我們稱它們為病原體。

根據細菌理論,病原體是造成疾病的主要原因,那麼消滅一些感染型疾病就需要:

1)減少人體接觸到微生物(病原體)的機會;

2)消滅微生物(病原體)本身。

巴斯德的理論一方面在於促進了人類公共衛生事業的革新,另一方面,人類從那時起也開始了契而不舍地針對微生物的戰爭。

然而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的是,與巴斯德同時代的另外兩位偉大的法國科學家克勞德·伯納德(Claude Bernard)與安託萬·貝尚(Antoine Bechamp),和他們所提出的「地質理論」,這裡的地質,指的不是大地的土壤,而是人體土壤(人體內在環境)。

地質理論指出,我們的健康狀況,取決於我們身體的內部環境,而絕不僅僅只是因為接觸到外源型的微生物病原體造成。

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本身的身體虛弱,或者身體的內環境本就已是疾病的溫床,那麼在遇到外界微生物/細菌/病毒的侵害的時候,就會比那些身體健康,身體免疫力強的人更容易感染患病。

而如果兩者同時感染患病,身體虛弱,免疫力差的一方,疾病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地質理論就簡單地可以總結為:身體內在環境差會更容易引起疾病,而健康的內在環境可以更好地抵抗疾病。

根據地質理論,疾病不是完全由細菌引起的。這是因為對疾病的易感性完全取決於個體內部環境的質量,而不是細菌。

當身體內在環境穩定,免疫力和排毒功能正常,個體的地質土壤就是健康狀態。

而在健康的土壤上,即便有入侵的外來病原微生物,身體依然可以將它們清除出去。

而身體的地質土壤薄弱就會更容易受到外部入侵微生物的侵襲。

脆弱的土壤是代謝過程失衡的結果,應通過營養,思維,排毒,保持適當的pH等將其轉變為健康的土壤。

因此,地質理論鼓勵通過我們保持健康的身體土壤以對抗疾病。

地質理論認為,如果身體健康且平衡,那麼生活和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細菌將被身體處理掉而不會引起疾病。

實際上,無論是「地質理論」,還是「細菌理論」,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健康和疾病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

細菌理論與地質理論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1.細菌理論指出一些疾病的原因是因為微生物病原體侵入身體。

2.而地質理論則指出我們的內部環境的狀態是造成疾病的原因。

細菌理論和地質理論在當時均獲得了不少支持者,而細菌理論,更是推動了近現代醫藥學和藥物的開發,也遠比地質理論更受歡迎。

雖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本人也曾承認地質理論的可取之處。但是到目前為止在西方醫學界,強調改善人體自身環境的地質理論依然被廣泛忽略。人們更傾向於「頭痛醫痛,腳痛醫腳」式的治療方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西方興起的功能醫學,營養科學等都是在沿襲和發展「地質理論」在現實中的運用。

尤其近年來在生物學,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營養遺傳學(nutrigenetics)方面的發現,令我們意識到,儘管我們的身體由大約30萬億個「人類」細胞組成,但我們卻同時也擁有至少相同數量的微生物(細菌,病毒和真菌)。

實際上,人體內部的微生物遠比人類細胞要多。我們依賴著體內的這些微生物群才能生存和保持健康。

如果細菌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誰都無法整天活在人體內部和外部的數萬億微生物中而安然無恙。

我們是否知道,在一滴海水中,就含有1千萬個微小的病毒呢?

我們得以生存是因為真正的防病抗病能力始終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部。

這種抗病能力作為一種編碼,與生俱來就被設定在人體每個細胞的DNA之中。

那麼,我們就不可以忽視支持和改善人體的內在環境的重要性。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支持健康的人體內在環境,讓自己的身體成為健康的基地,而不是疾病的溫床。

原創聲明:本文為心西遊季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心西遊季」頭條號,作者Nicole。

相關焦點

  • 病毒、細菌太強大: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簡單說,這一理論認為,個體或群體只會對其同類或其近親屬表現出利他行為。比如說,為什麼群居的螞蟻,蜜蜂,胡蜂等昆蟲,其中的大部分成員會放棄自己生育的能力,一生無兒無女,而傾盡心力撫養照顧蜂后,蟻后生育的孩子?而細菌學家們也注意到很多細菌成員會在菌落中分泌對它的同伴有利的代謝物,這是為什麼?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是生命又不是生命,病毒的起源你知道嗎?三大理論傾力加盟
    對於科學家來說,病毒的定義的確較為模糊,現如今科學界主流觀點是病毒處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非細胞生命體。那麼你知道病毒的起源嗎?(肽鏈是蛋白質的構成單位)除了蛋白質和核酸以外,部分病毒表面還包有主要由雙親性脂類構成的囊膜。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據說,人類疾病中有50%都與病毒有關,而且病毒性疾病基本都是傳染性疾病,例如,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危害極大。因此,了解病毒有利於我們增長防病治病的知識。二、病毒與細菌有何異同?細菌也是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但是病毒和細菌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呢?(1)病毒比細菌的結構更特殊。
  • 我可能沒上過生物課,病毒和細菌竟有這麼多不同
    文|中國科普博覽 劉馨遠在剛聽說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的時候,就有朋友問我,這病要怎麼治療?是不是要用很多抗生素?實際上,治療病毒引起的肺炎並不需要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的藥物,對病毒感染無效。
  • 地球最小的生命有多小,細菌病毒哪個先出現?來看微生物的秘密
    地球最小細菌生命理論上能到多小?地球的最小細菌生命從理論上推算,能小到多小?這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伴隨著ALH84001的火星疑似細菌的發現,這個問題,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當時,NASA找到了美國最頂尖的生命科學研究專家,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以地球人類所認知的生物化學、生物物理機制來看,地球上能觀察的最小細菌生命大小有多小?第二,在外層空間空間,如果不受地球的生物物理/化學限制,細菌生命又能小到什麼程度?第三,人類如何能夠認識與地球生命形式完全不同的外層空間古老生命?
  • 朗道和慄弗席茲的《理論物理學教程》|展卷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計劃重新翻譯出版朗道和慄弗席茲的《理論物理學教程》的最新俄文版。最新俄文版較之舊版本,內容有了較大更新,全書頁碼也增加了近1000頁 (從1979年的4600頁增加到現在的5574頁),即使是舊版原有的部分也經過了細緻的修改。
  • 為什麼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醫學專家:有4個原因
    ,雖然目前部分病毒已經被我們攻克,如流感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但仍有許多嚴重威脅我們健康的病毒我們至今仍未找到對付的辦法,最著名的就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為什麼病毒不像細菌那樣容易被殺滅?
  • 細菌會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染人嗎?
    這裡有專業的醫生為你講述健康知識、急救知識、以及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成了絕對的主角。不誇張地說,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八歲孩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處於惶恐之中。
  • 愛滋病離我們有多近?這幾類人患病率較高!
    原標題:愛滋病離我們有多近?這幾類人患病率較高!如今越來越多人對他們表示理解和尊重。 據了解,其實這兩位愛滋病患者都是志願者,並不是真正的愛滋病患者。我們將攝像機隱藏起來拍攝,用來捕捉最真實的畫面,志願者舉著牌子等待近1個小時,大家對於愛滋病人的反應各不相同。出乎意料的是,在這1個小時裡還是有10多個不同年齡的路人給予他們擁抱,很暖心。 愛滋病到底是什麼?
  • 人類性行為的5個瘋狂理論
    下面的這些人類性行為理論我們沒有認為是絕對真理。但同時也不否認,儘管它們存在和現有認知矛盾的地方,但如果這些理論成立,人類的性行為要比我們想像的要瘋狂得多。理論: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接吻可能會讓人感染巨細胞病毒。如果姑娘在對抗巨細胞病毒的白熱化階段懷孕了,那麼有一半的機率會流產。但是如果她在備孕前幾個月前注射過疫苗(也就是少量的巨細胞病毒),那麼她就可以預防病毒的感染。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至少對於人類和其他動物而言。但是,我們星球上存在著可以在外太空生存的生物,例如緩坡生物。正如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所示,這些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可以倖免於核爆炸,小行星墜落,輻射以及氧氣和水的缺乏。但事實證明,緩坡並不是唯一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物種。例如,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放射性杜鵑球菌可以在開放空間中生活三年。
  •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1-結構細菌: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簡單生物,大多數有完整的酶系統,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脫離宿主一般能進行獨立的生存;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有含有核酸的物質,有DNA或RNA兩種,是最低等的生物,沒有完整的酶系統,只能寄生有細胞的生物2-大小細菌:肉眼看不到,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可以看到病毒:體積更小,用放大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3-代謝方式細菌:有自己的代謝系統病毒:沒有代謝系統,需要寄生在活體體內進行代謝,利用其它生物細胞代謝
  • 六大常見理論:蝴蝶效應、木桶理論、鯰魚效應、青蛙現象、二八定律、羊群效應
    導讀:總聽別人說蝴蝶效應、木桶理論、鯰魚效應.到底這些理論是什麼?今天一併告訴你。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不可理論》寶婷:理論讓我心動,就夠了
    文|若冰編輯|萬千「您正在收聽《不可理論》,我是主播寶婷。《不可理論》是一檔帶你用理論來理解生活的節目,宗旨是不可用學術的方式做理論,不可用理論的方式談理論。」剛開始,她打算寫一系列文章,在知乎上發了第一篇以後,覺得太枯燥,也不適合知乎「講究乾貨」的氛圍,便轉向播客,做了第一期節目《理論與生活》。把理論當成生活的工具,就像蓋樓房時的磚塊和錘子。如果你有底層的知識體系,就可以在用工具之前,預設這個工具好不好用、是否應該更換、工具的用法、工具能否改變。也就是說在工具被使用到對象之前,你就已經反思過這個工具了。
  • 描述宇宙末日的三種理論,你看看這些理論是否有道理?
    描述宇宙末日的三種理論,你看看這些理論是否有道理,請說出你的理由。今天的科學教科書告訴我們,宇宙正在膨脹,但速度卻在減慢;此外,科學還告訴我們,我們的宇宙大部分是由原子組成的。但你信嗎?實際上,宇宙是由約68%的暗能量和27%的暗物質組成的,具體它們是什麼,我們也不明白。
  • 你對「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誤解有多深!
    或許你常在Facebook上看到這類圖解或在心理學導論和管理學課堂上見識過「馬斯洛金字塔」頂端是「自我實現」 ,其他需求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然而搜遍馬斯洛的著作,他從來沒有將「金字塔」用作這一理論模型。事實上馬斯洛明確指出,他認為人生不同於「電子遊戲」,並不是說,你通過了某一關卡,比如「安全需求」,即安全需求得到了滿足,便會得到相應獎勵 系統提示:「恭喜解鎖新關卡 」,然後你繼續逐級闖關。本質上來說,他的很多觀點可歸為發展心理學,他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總是,前進兩步,後退一步。我們在自我發展中不斷做出選擇,也許會經歷一些失敗和挫折,而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之後繼續向前。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召開 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成熱點
    10月17日-10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與中地數碼集團聯合承辦的分會場「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論壇也於10月18日拉開帷幕,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下空間探測、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開展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期貨技術分析:期貨的江恩理論、循環周期理論和相反理論你知道嗎
    新的一天、新的面孔、新的氣象、新的分享,每日一分享的小編我又出現了,今天說點什麼呢,沒錯,就是你所看到的期貨的江恩理論、循環周期理論和相反理論你知道嗎,從哪說起呢,請繼續往下看。期貨江恩理論二、循環周期理論循環周期理論認為,無論什麼樣的價格波動,都不會向一個方向永遠走下去。價格的波動過程必然產生局部的高點和低點,這些高點和低點的出現,在時間上有一定的規律。
  • 弦理論和M理論解釋的宇宙大戰:不是10維,而是11維!
    然而,令人頭疼的是,弦理論有五個獨立的候選者,每一個看起來都與其他截然不同,哪一個可能是對的呢?一些理論只有閉合的弦環,而另一些理論則允許開放、擺動的弦。一些理論只允許振動在弦上朝一個方向傳播,而另一些理論則允許兩個方向都有,有些理論是其他理論的組合。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參考一下這五種弦理論的名字是:Type 1、Type IIA、Type IIB、SO(32)heterotic和E8xE8 hetero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