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BioRxiv:科學家打破人體細菌比自身細胞多10倍的神話!

2020-11-24 生物谷

圖片來源:blog.fooducate.com

2016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常說,我們機體中的細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數量遠遠超過自身細胞的數量,大約為十比一的關係;然而近日,來自加拿大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或許就可破除人們之前的看法,研究者表示,機體中寄居的微生物和人類細胞的數量之間的比率很有可能是一比一的關係。

研究人員Ron Milo說道,一個標準男子(70公斤,20-30歲且1.7米高)機體中平均包含有30萬億個細胞和39萬億個細菌,這兩個數字幾乎是相近的;或許有些人機體中包含有上述數字一半或者兩倍的細菌數量,但這比之前推測的10:1的關係要遠的多。機體細胞和微生物群落的數量足夠相近,而且每次排便後或許就會翻轉人類細胞數量和細菌數量之間的比率。

機體微生物數量和細胞數量之間10:1的關係是1972年科學家Thomas Luckey提出的,這種認知一直持續至今;2014年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者Judah Rosner就表達了其對10:1關係的懷疑,他指出,我們並沒有在人類機體細胞和微生物細胞的數量上有很好且很準確地估計。

本文中研究人員通過回顧一系列最近研究論文的實驗性數據來重新估計機體中的細胞數量和微生物細胞數量,這些實驗性數據包括利用DNA分析來計算細胞數量,同時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來計算器官的容量;研究者指出,絕大多數的人類細胞都是紅細胞。

糞便的因素

研究者Milo及同事表示,之前研究者Luckey的過高估計或許歸因於機體腸道中的細菌比例,研究者Luckey推測在1克的糞便中含有10的11次方的細菌,以此來估計腸道中含有10的14次方的細菌,同時他還將消化道的尺寸擴大到了1升的容量,即從機體嘴巴到肛門的範圍。

但是大多數細菌都僅生存於結腸之中,而結腸的容量僅有0.4升,於是研究者Milo通過測定,並且指出,相比Luckey的結果而言,在糞便樣品中實際上存在的細菌數量很少;將多個計算數據整理起來後,研究者計算了人類機體細胞和微生物數量的比率,結果發現這二者比率僅為1.3:1(微生物數量:人類細胞數量),而且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最後,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信息學家Peer Bork指出,很慶幸如今我們可以對機體細胞和微生物數量之間的關係可以有一個很好地評估和計算,但我並不認為這會帶來任何的生物學意義。(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Scientists bust myth that our bodies have more bacteria than human cellsScientists bust myth that our bodies have more bacteria than human cells

Alison Abbott

It's often said that the bacteria and other microbes in our body outnumber our own cells by about ten to one. That's a myth that should be forgotten, say researchers in Israel and Canada. The ratio between resident microbes and human cells is more likely to be one-to-one, they calculate. A 'reference man' (one who is 70 kilograms, 20–30 years old and 1.7 metres tall) contains on average about 30 trillion human cells and 39 trillion bacteria, say Ron Milo and Ron Sender at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n Rehovot, Israel, and Shai Fuchs at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in Toronto, Canada. Those numbers are approximate — another person might have half as many or twice as many bacteria, for example — but far from the 10:1 ratio commonly assumed.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Ron Sender, Shai Fuchs, Ron Milo

We critically revisit the ″common knowledge″ that bacteria outnumber human cells by a ratio of at least 10:1 in the human body. We found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in the ″reference man″ to be 3.9·1013, with an uncertainty (SEM) of 25%, and a variation over the population (CV) of 52%. For human cells we identify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hematopoietic lineage to the total count of body cells (≈90%), and revise past estimates to reach a total of 3.0·1013 human cells in the 70 kg ″reference man″ with 2% uncertainty and 14% CV. Our analysis updates the widely-cited 10:1 ratio, showing that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our bodies is actually of the same order as the number of human cells. Indeed, the numbers are similar enough that each defecation event may flip the ratio to favor human cells over bacteria.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推翻細菌數量10倍「神話」 -人體細菌與細胞或為1比1
    人們常說,人體內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數量差不多是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然而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應該被遺忘的神話。他們計算後認為,人體內居住的微生物和人類細胞之間的比例更可能是1比1。
  • 你體內的細菌數量,是自身細胞的10倍?不至於啦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最近,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就對人體細菌與細胞的數量較起了真。
  • 人體細菌有多少?細菌與細胞數量比例沒有你想的誇張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最近,來自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就對人體細菌與細胞的數量較起了真。經過重新估算,他們指出,人體細菌和人體細胞的數量比例遠沒有大家以為的 那樣誇張,細菌和細胞的總數其實差不太多。
  • 人體內細菌到底有多少?
    「我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是由細菌組成的,人身上共生細菌的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類似的說法流傳相當廣泛,它經常出現在冷知識讀物中,不少論文中也會引用它來說明人體菌群的重要性。不過,10:1這個數字其實並不怎麼靠譜。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現在,科學家正在思考:掌控人體的,到底是我們還是那些共生細菌?生物學家曾認為,人體是一座生理之島,完全可以自行調控身體內部的運轉。我們的身體能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合成營養物質維護身體組織和器官;可以感受到自身發出的信號,比如飢與飽;免疫細胞能識別危險的微生物(病原體),向它們發起進攻,同時避免傷害到自身組織。
  • 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上個月6號,biorxiv上post出了一篇獨特的預印本(preprint):來自biorxiv的創建團隊的Richard Server等人,以
  • bioRxiv | 基於結構的高效PROTAC分子設計策略
    首次證明PROTAC藥物在人體試驗中安全有效)。靶蛋白-PROTAC-E3三元複合體的形成決定了靶蛋白被泛素化和降解的效率[1]。另外,linker部分也會影響PROTAC的選擇性[2]。目前,傳統的基於結構的小分子藥物設計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PROTAC設計策略。
  • [bioRxiv] ROP-GEF3是根毛髮生所必須的重要調控因子
    Trichoblasts是負責根毛形成的細胞類型,在根毛開始形成時首先需要在Trichoblasts細胞質膜上的形成特定的極性分布的根毛髮生結構域(RHID)。Rho型GTP酶(ROPs)是RHID形成的第一個分子決定因素之一,在後面的極性生長中同樣發揮核心作用。然而,將ROP定位到RHID並開始向外生長的分子參與者至今依然不是很清楚。
  • 美專家稱其受體結合力是SARS的10至20倍
    2月16日,Biorxiv的一份研究通過低溫電鏡技術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對人類受體結合力是SARS的10—20倍。我們發現,S糖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會發生「戲劇性」的結構重排,將病毒膜與宿主細胞中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融合。實驗發現,COVID-19的S糖蛋白以約15nm的親和力與ACE2進行結合,其親和力相較於SARS與ACE2的親和力高10—20倍。
  • BioRxiv已有8篇論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整理丨BioArt編輯部2020年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
  • bioRxiv速覽 | 拓撲異構酶專題
    Wojciech Kaspera, Wojciech Szopa, Mateusz Bujko, Bartosz Czapski, Miroslaw  Zabek, Ewa Iżycka-Świeszewska, Wojciech Kloc,  Pawel Nauman, Bartosz Wojtas, Bozena Kaminska連結:https://www.biorxiv.org
  • 人身上究竟有多少細菌 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9:1
    這個結合體中,微生物與人體自身細胞的比例是9:1。  人的一隻手掌上就有100多萬種細菌!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仔細想想會讓人覺得恐怖,這足夠我們生多少次病啊!但實際上我們卻並不常因為手掌上的細菌而生病,這一部分要感謝良好的衛生條件,而另一部分原因是100多萬種細菌中其實有許多是有益,或者至少無害的細菌。
  • BioRxiv到底是什麼期刊?為什麼突然火了?
    在醫學界像《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柳葉刀》這樣的頂級醫學期刊畢竟不多,而能被非醫學界了解的醫學期刊就更少。
  • bioRxiv:科學家構建出了首個COVID-19開源全原子模型
    2020年6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SARS-CoV-2是誘發COVID-19的主要原因,刺突蛋白或S蛋白會促進病毒進入到宿主細胞內;日前,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立首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首個全長S蛋白的開源全原子模型,相關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S蛋白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扮演著關鍵角色
  • bioRxiv:華人科學家揭示2019-nCoV的潛在T細胞和B細胞表位
    圖片來源:bioRxiv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Chen Binbin和Ethan Fast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一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的最新文章,題為"Potential T-cell and B-cell Epitopes of 2019-nCoV"。
  • bioRxiv|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合作發表基於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統用於篩選中和抗體相關文章
    歡迎點擊上方BioResearcher關注我們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張天英博士,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志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疾病預防控制所黃保英副研究員在bioRxiv
  • 4月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galaxy聯合創始人離世
    需要注意的是,biorxiv將拒絕你的研究成果在其上發布,如果你的文章是:針對新冠肺炎的、純生信的、藥物作用或療效的預測。為此,biorxiv聯合創始人Richard Server發推表示這是團隊深思熟慮的結果:The balance we have to strike is speeding up science but also minimising potential for harm。
  • 2019年3月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到目前為止,只有180篇文章選擇了這項服務,看上去preprint的使用被科學家普遍接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文章採取了這項措施,比如,三月份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有38篇preprint公布了它們的投稿信息。該項服務的網址是:https://nature-research-under-consideration.nature.com/
  • SARS-CoV-2感染6個月後的體液免疫記憶和細胞免疫記憶
    對SARS-CoV-2假病毒的中和能力檢測,血漿的中和能力降低5倍(NT50從401到78)。但RBD特異性的記憶B細胞的數量則保持穩定。此外,IGV基因在這兩個時間點沒有顯著不同(包括IGHV3-30和3-53);但IGH和IGL突變顯著增加,表明記憶B細胞在6個月發生了體細胞突變和克隆更替。
  • 真實新冠感染者可能還要多10倍
    而美國衛生部官員估計,美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可能數倍於統計數據。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表示這個預估的數據之所以比報告的數字高10倍,是因為檢測僅限於有症狀的人,而無症狀的攜帶者並沒有被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