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功能紊亂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標誌,怎麼維持免疫系統的...

2020-12-05 健康界

1、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

組織器官的病理損害和功能障礙僅限於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所針對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症、1型糖尿病、重症肌無力、潰瘍性結腸炎、惡性貧血伴慢性萎縮性胃炎、肺出血腎炎症候群、尋常天皰瘡、類天皰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多發性腦脊髓硬化症、急性特發性多神經炎等。

2、系統性自身免疫病

是指抗原抗體複合物廣泛沉積於血管壁等原因導致全身多器官損害,主要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血管炎、硬皮病、天皰瘡、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雖然它們屬於兩類自身免疫病,但是同一個患者這兩類疾病可以合併存在,目前具體的機制不是很清楚,但是可能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現在研究認為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組成人體的一個大的網絡系統,它們之間通過細胞因子、激素、神經遞質相互影響、相互調節,處於一個動態的平衡中,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可能與這個網絡的平衡被打破有關,個人認為怎麼維持這個網絡的平衡是預防疾病的基礎。

我們知道免疫性疾病與免疫系統被打破有關,體內如果產生免疫反應肯定是身體內的免疫細胞發現體內一些正常情況下本不應該有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是外來的也可以是體內產生的,也可能是免疫系統過於敏感,對於一些反應過度誇大導致不必要的免疫反應或者說免疫破壞,這也是一種免疫平衡的破壞。因此,維持免疫的穩定和平衡非常重要。而飲食,對於免疫的平衡很重要。

下面是對於免疫系統穩定和平衡有幫助的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就存在於我們平常的食物中。

1)β-胡蘿蔔素

這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例如地瓜,菠菜,胡蘿蔔,芒果,西蘭花和西紅柿等食物中。

2)維生素C

每天人們消耗的維生素C非常大,但是維生素C人體不能自行產生,只能通過食物補充,如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漿果,甜瓜,西紅柿,甜椒和西蘭花等。

3)維生素D

現代人維生素D的缺乏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戶外活動,日照時間少,人們可以通過曬太陽和食物來補充;如多吃魚類和雞蛋、含維生素D的牛奶、果汁。

4)益生菌:

研究發現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平衡對維持免疫系統的穩定也非常重要,要促進腸道健康,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也是必要的,比如酸奶等發酵乳製品和泡菜等都是很好的補充益生菌的來源。

為幫助你保持免疫系統健康,除了注重飲食均衡,補充營養素之外,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也有助於防止細菌傳播。另外,維持良好免疫功能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充足睡眠和壓力管理。

睡眠不足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例如免疫系統功能的減弱。成人睡眠每天建議7到9個小時,而兒童則需要8到14個小時,具體取決於他們的年齡。當前人們的壓力都很大,要尋找適當的方式來應對壓力,例如正念冥想、聽音樂、體育鍛鍊等。我自己緩解壓力的方式就是體育鍛鍊,如跑步、打羽毛球等、看書和冥想。

總之,免疫系統是預防疾病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維持平衡和穩定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會說我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沒有什麼藥物可提高。說實在的,通過某種藥物來提高免疫功能是不可取的。相反,我們很多免疫疾病的治療用的都是免疫抑制的藥物。我認為,重要的還是通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來調理,維持免疫系統平衡,既不亢進也不減退,這個可能更重要,也能長久。維持免疫系統穩定對於免疫疾病的治療也是重要的手段。


相關焦點

  • 你了解身體的免疫系統嗎:疾病、紊亂和系統功能
    專家指出,當身體功能正常的時候,免疫系統能識別出各種威脅,其中包括:病毒、細菌和寄生蟲,並將它們與人體自身的健康組織區分開來。胸腺:胸腺是T細胞成熟的小型器官,它是人體免疫系統經常被忽視的部分,位於胸骨之下(其外形頗似百裡香葉片),可以觸發或者維持導致肌肉無力的抗體。梅約醫學中心表示,有趣的是,據美國國家神經紊亂和中風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相比之下,嬰兒胸腺是較大的,一直生長到青春期,然後開始慢慢萎縮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被脂肪所取代。
  • 免疫系統和常見免疫性疾病系列|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如果你的醫生告訴你,你患的病是高血壓、胃潰瘍和肺炎,這些疾病分別屬於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或呼吸系統,你一定比較好理解。但如果你的醫生告訴你,你患的病是蕁麻疹和紅斑狼瘡,它們屬於免疫系統的疾病,你可能不好理解,因為免疫系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系統,一般人對它都不是太熟悉。
  • 衰退的免疫系統是癌症發生的主因,回輸免疫細胞可解決
    癌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這是全世界科學家一直苦苦追尋的問題。長久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癌症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上升,是因為基因突變增加。免疫細胞是免疫系統功能實現的直接行動者,如果免疫細胞活力不夠或者「罷工」了,免疫系統「攘外」和「安內」的功能如何能夠保證呢?如何逆轉免疫細胞的衰退狀態還得從免疫細胞入手!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科普:人體免疫細胞與衰老、疾病的關係
    人體免疫系統作為機體重要系統之一,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也一樣會發生衰老,即免疫衰老。隨著免疫系統的衰老或功能衰退,與之相連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細菌病毒、自身免疫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病率則相應增加。在科學家對細胞的大量研究中,發現免疫細胞的衰老與壽命有重要關係。當免疫細胞消滅入侵的有害物時(即排異反應),人才會不生病。
  • 免疫系統與過敏中的免疫系統
    加劇過敏反應的慢性因素對於非過敏人群來說,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自身能夠達到完美的平衡。尤其是在過敏分支保持平靜時,免疫系統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來對抗細菌、預防癌症及抑制慢性疾病。所以,慢性疾病並不僅僅是有些煩人,還可能會影響到終身健康。現在,我們首先來介紹一下有關免疫系統失衡的一些關鍵詞,這些術語將貫穿於本欄目中。Th/Th2失衡。這一術語主要描述免疫系統如何不斷地向Th2細胞方向移動(即過敏分支)。
  • NEJM:免疫系統的一場混戰!細胞因子風暴如何成為疾病的「奪命幫兇...
    眾所周知,免疫系統是我們人體的安全衛士。當遭到入侵或自身細胞發生異常變化時,免疫系統便會啟動他的免疫網絡,免疫網絡的啟動依賴於各個免疫細胞之間的「通訊員」——細胞因子。免疫細胞在抵抗外來入侵或清除異常時會釋放大量促炎因子(如我們常見的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當免疫系統獲得勝利後,便會減少細胞因子的釋放,維持機體穩態。
  • 免疫系統「倒戈」可引發焦慮!浙大學者找到誘發精神疾病的「新兇手...
    近日,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靳津實驗室研究發現,CD4+T細胞嘌呤合成代謝功能紊亂在慢性應激誘導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這對加深神經發育、精神疾病與免疫生理功能之間聯繫的理解,對了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病機制並研發新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免疫細胞與健康的八大關係,值得一看!
    大量治療和臨床觀察已證明:心血管病發生後,機體免疫系統可被激活並引發異常的自身免疫應答,導致自身抗體產生,心血管病灶組織細胞異常表達炎性細胞因子,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而介導局部炎症反應,從而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
  • 你的免疫系統能分清敵我嗎?
    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理機制,但大部分疾病都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特別與與免疫系統的區分能力減退有關。為什麼我們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出無害成分和有害成分,對環境中各種無害物質產生嚴重過度的免疫反應,從而出現各種過敏性疾病呢?為什麼我們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身和異己,對自身成分產生激烈免疫攻擊,產生各種自免疫疾病呢?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案例分析,保持免疫平衡非常重要!
    據調查發現,多數屬於輕症患者,有些靠自身強大的免疫力更容易痊癒;而具有合併症、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更加容易患上COVID-19,患者多數死於炎症風暴。 《柳葉刀》的一項99名武漢COVID-19感染患者研究中,50名(51%)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和神經系統疾病。
  • 衰老中的免疫系統發生了什麼?
    人類的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因時間推移和與環境的作用而引起的分子、細胞和機體結構與功能的隨機改變。衰老以進行性的生理功能和組織內環境穩定能力下降為特徵,會導致退化性疾病和死亡的發生率增加。事實上,免疫系統的衰老既是機體衰老的必然結果,也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原因。在對免疫衰老的深入研究過程中,更多的衰老與免疫互相影響的機制被逐漸發現。衰老中的固有免疫機體的免疫系統由固有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組成。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重要進展!最新《科學》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機制
    在接受了珍貴的器官後,患者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排斥,也就是免疫系統會攻擊移植的器官組織。 隨著外科技術日臻成熟、組織配型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劑的不斷問世,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大大下降,移植器官在短期內的存活率穩步提高。
  • 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 是什麼原因導致
    免疫系統疾病大家都有些了解,這種疾病對人體的傷害很大,種類也是十分多。那麼,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呢?什麼原因導致免疫系統疾病?吃什麼比較很好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免疫系統疾病有哪些免疫缺陷病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器官、組織等有先天性的缺陷,或者是由於後天繼發感染、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功能不全症候群,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超敏反應性疾病已被抗原致敏的機體再次接觸相同抗原,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所導致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休克、血清病等。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 腸道菌群的這些重要作用將腸道與健康的各個方面聯繫在一起。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80%的疾病與營養有關,精準的營養才是最好的免疫!
    某種營養素,如蛋白質、胺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等的缺乏、不足或過量,或者營養素之間如鈣與磷、能量與蛋白質、各種胺基酸之間不平衡,不僅會降低動物的生產性能,還會危害動物健康,如消化道損壞和(或)功能紊亂,出現一些營養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受損、免疫功能紊亂、免疫力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 人體免疫系統對身體的三大功能
    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後,生長繁殖,免疫力減低時,可使感染性疾病發生,有時甚至會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如果體內的免疫出現失衡,還會使腫瘤、自身免疫性疾形成。為了捍衛身體健康,人體每時每刻都在於病原微生物作鬥爭,並還要保持體內大環境的穩定。
  • 持續大量運動讓免疫系統「暫時失靈」
    儘管劇烈的、長時間的運動會導致過載,有損免疫力,但有規律的、強度適中的運動有助於抵禦引起很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痴呆症、各種腫瘤和抑鬱症)的輕度炎症。    在普遍印象中,炎症是個讓人避之不及的壞傢伙。但在學術語境下,作為對受傷或疾病的自然反應,它是一個用來維持生命的、可控的、保護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