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生態系統

2020-12-25 科協身邊事

1天鏈衛星創新助力「長八」首飛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實現首飛。從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獲悉,此次任務中,我國天鏈系列中繼衛星系統上的2項技術創新發揮重要作用,助力「長八」首飛。


據介紹,火箭發射後不久,天鏈一號02星即捕獲目標並持續跟蹤至星箭分離,為火箭各級分離、拋整流罩等關鍵動作提供重要信息傳輸支撐。在星箭分離後,第二代中繼衛星天鏈二號01星迅速捕獲到火箭上搭載的衛星,後續它還將和其他天鏈「兄弟」共同實現衛星早期運行段的天基測控。


——《科技日報》


2兩種竹類新種落戶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近日,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種子大家庭迎來兩位特殊的新成員——來自竹亞科玉山竹屬(Yushania)和懸竹屬(Ampelocalamus)的野外採集種子。在十餘年來種質資源庫收集的數萬份植物種子當中,這批種子有其特殊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竹子的種類、分布面積、蓄積量、竹材和竹筍產量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位。竹類植物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巨大的經濟、生態和文化價值,然而竹類植物的種子在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僅有少量保存,這主要是由竹子的特殊繁殖方式所決定的。


——央視新聞客戶端


3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


他們先用7895個經過識別和1411個已知年齡的撞擊坑數據訓練了一個深度神經網絡。利用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飛行器採集的數據,這個深度神經網絡識別出了109956個撞擊坑,這是之前在月球中低緯區域識別數量的幾十倍。在直徑大於8千米的撞擊坑中,該深度神經網絡估算了其中18996個撞擊坑的年齡。研究人員根據以上結果建立了一個新的月球中低緯區域撞擊坑資料庫。


——中國新聞網


4新型抗生素能有效對抗多種細菌


▲ 細菌 圖片來源:美國威斯塔研究所


美國威斯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滅耐藥病原菌的同時,激發對抗抗菌素耐藥性(AMR)的快速免疫反應。相關論文12月24日刊登於《自然》。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抗生素耐藥性為全球十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據估計,到2050年,耐抗生素感染每年可能奪去1000萬人的生命,給全球經濟造成累計100萬億美元的負擔。耐藥細菌名單正在增加,但幾乎沒有新藥在研發中,這就產生了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


——《中國科學報》


5深海化能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 「發現」號ROV在南海冷泉區收集平端深海偏頂蛤等生物樣品


近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的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成果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頂蛤鰓絲組織中非含菌細胞、含菌細胞以及共生菌在維持化能營養共生體的「微生態位」的功能作用。


據介紹,與化能菌形成共生體是無脊椎動物適應深海熱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態策略。平端深海偏頂蛤是南海冷泉區最具代表性的無脊椎動物之一,與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關係。平端深海偏頂蛤的鰓絲是宿主細胞與共生菌建立和維持共生關係的場所。鰓絲由含菌細胞以及周邊不含共生菌的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及間質細胞等多種細胞組成,鰓絲組織的複雜性一直困擾著對宿主—共生菌互作機制的解析。


——《中國科學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
    科技話題:天鏈衛星、竹類新種、月球撞擊坑、新型抗生素、深海化能生態系統 2021-01-0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四號、質子治療裝備、大科學裝置、「慧眼」衛星、抗生素、彗星
    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630個地球日,累積行駛547.17米。基於第21月晝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22月晝期間主要以行駛為主,先後在距離著陸點西北方向約1.3km的撞擊坑和反射率較高的區域進行了探測。
  • 今日科技話題:茶樹起源演化、玉兔二號、高分十一號02星、海底「樹葉」、新型發光真菌、胰島細胞皮下移植
    ▲玉兔二號所到之處淺層結構剖面(課題組供圖)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序關係,是寫下月球三十多億年演化故事的天然「日記本」。高分十一號02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
  • 今日科技話題:高分十三號衛星、嫦娥四號、類新星、富鋰巨星、恐龍化石、半導體量子比特
    ,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自主喚醒,迎來第23月晝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度過647個地球日。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在本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向玄武巖分布區域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這兩個位置均位於當前探測點西北方向。在此行進路線中,存在一枚直徑約為30釐米的巖塊,「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利用紅外成像光譜儀擇機對該石塊進行光譜探測。
  •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擊月球
    「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中新社發孫自法 攝成都商報3月2日報導減速、下落、撞擊……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13分10秒,嫦娥一號衛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制下,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月球豐富海區域。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降溫新材料、超算模擬、女性特殊菌、發光二極體
    課題組供圖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是直接利用海水將金屬鎂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裝置,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可全海深工作的優點,在深海著陸器、深海原位實驗站等海洋裝備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團隊在深海化能生態系統大型生物起源與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對熱液阿爾文蝦的起源與演化路徑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分析
  • 今日科技話題:遠望5號船、「天問一號」、新型納米硒肥、熱帶珊瑚...
    今日科技話題:遠望5號船、「天問一號」、新型納米硒肥、熱帶珊瑚礁魚、新鮮蘿蔔、「隼鳥2號」 2020-12-16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中繼衛星運控系統、磁泡斯格明子研究、「萬能墨水」、「地球系統模型」、土衛六
    1我國中繼衛星運控系統首次完成多目標天基測控任務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我國10月26日夜通過「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通過天鏈一號02星同時對3顆衛星的早期運行段進行實時跟蹤與遙測,標誌著我國中繼衛星系統具備同時為更多目標提供測控和數傳支持的能力。
  • AI幫月球數「麻子」:從嫦娥圖像中新發現10萬多個撞擊坑
    新新舊舊,坑坑窪窪眾所周知,月亮是個「麻子臉」。月球表面的這些坑坑窪窪由天體撞擊形成,跨越了五個月球地質時期長達40億年的時光,是記錄月球演化和太陽系歷史的化石。月球上的撞擊坑分布情況一般來說,經過大量已標註樣本訓練的深度神經網絡能快速準確地識別出比較簡單的撞擊坑,但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
  • 玉兔二號幫助解密月球最大撞擊坑
    △嫦娥四號巡視路徑圖基於探測點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去往最近反射率較亮的撞擊坑(紫色圓圈區域),紅圈為巖塊位置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
  • 今日科技話題:高分十四號衛星、月球軌跡交會對接、花開基因、新冠病毒、3D列印、自由基
    ,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高分十四號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立體測繪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生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表面模型和數字正攝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圓柱齒鼠類化石、嫦娥四號、星「探」珊瑚、「變色龍」巧克力、偵察衛星
    ——中國新聞網3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科學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相關科學成果將及時發布。
  • 中外科學家合作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介紹,月球撞擊坑又被稱為「月球化石」,其有效識別和年代估計對於月球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質年齡及太空飛行器著陸點鎖定等至關重要。月球探測以來,由專家人工或自動識別的月球撞擊坑資料庫相繼建立。
  • 科技新聞速知:嫦娥三號獲新成果、神經元腦計算機、抗瘧新方法等
    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
  •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
    今日科技話題:「科學號」、淡水蟹和魚類新種、白堊紀生物群化石、肥胖、新材料 2020-12-2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
    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神秘的地球uux.cn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並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該研究成果已於22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月球上有個中國「工作狂」揭秘了太陽系最古老的撞擊坑
    7月15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官微消息,今日5時30分,在月球背面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順利喚醒。根據前期獲取的月面影像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將繼續向西北方向玄武巖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進,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科學載荷同步開展科學探測任務。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起巖漿填充事件。
  •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玄武巖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去往最近反射率較亮的撞擊坑(紫色圓圈區域),紅圈為巖塊位置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出科學成果。
  • 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據該論文介紹,撞擊坑分布在月表的大部分區域。然而,識別撞擊坑數量的人工和自動方法在計算精確總數時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自動識別方法一般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