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
12月6日11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四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高分十四號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立體測繪衛星,可高效獲取全球範圍高精度立體影像,測制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生產數字高程模型、數字表面模型和數字正攝影像圖等產品,將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基礎地理信息保障。
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4次飛行。
——新華網
2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人民日報》
3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 SSF基因變異影響模式植物擬南芥的花期 安徽農大供圖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抗逆育種與減災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教授李培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擬南芥花期自然變異的調控新機制。
李培金團隊對世界範圍內的102種擬南芥不同生態型的FLC基因的表達水平進行了定量分析,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篩選到一個花期調控關鍵基因SSF。
論文第一作者、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王雲鶴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進一步的研究發現,SSF蛋白具有兩個變異類型:-SSF414D和SSF414N。這兩種蛋白能被植物體廣泛存在的蛋白泛素化修飾和降解系統識別,以調控SSF蛋白水平的高低,從而影響開花抑制基因FLC的表達水平,導致植物花期發生改變。
——《中國科學報》
4首張新冠病毒感染人肺細胞分子反應圖繪出
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劫持並迅速對人肺細胞造成損害的?通過將生物工程人類肺泡細胞與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繪製出首張人肺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的分子反應圖,從而為阻斷新冠病毒提供了病理學基礎和新的治療靶標。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修飾類型——磷酸化,在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細胞中變得異常。蛋白質的磷酸化在調節生物體細胞內的蛋白質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在正常細胞中,蛋白質豐度和蛋白質磷酸化通常是高度受控的過程。但是,他們發現新冠病毒使肺細胞混亂,導致這些細胞內蛋白質數量和蛋白質磷酸化頻率發生異常變化。這些異常變化有助於病毒繁殖並最終破壞細胞,感染細胞的破壞可能導致廣泛的肺損傷。
——《科技日報》
5食物原料實現3D列印
▲ 研究人員以變性澱粉為「墨水」,通過添加劑製造食品和新材料。圖片來源:Bianca C.Maniglia / USP
巴西聖保羅大學路易斯·德·奎羅斯學院(ESALQ-USP)研究人員與合作者,開發了以變性澱粉為基礎的水凝膠,用作3D列印食品的「墨水」。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食品研究》。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開發了不同的技術來修改澱粉,以獲得具有理想特性的凝膠,作為3D列印食品生產的『墨水』。」該項目負責人、ESALQ-USP教授Pedro Esteves Duarte Augusto說。
——《中國科學報》
6自由基有益大腦健康
▲ 圖片來源:Brian Stauffer
活性氧分子,也被稱為「自由基」,一般被認為是有害的。然而,一項新研究可能得出了相反結論:它們控制著細胞過程,這對大腦的適應能力很重要——至少在老鼠身上是這樣。
近日,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和德勒斯登再生治療中心(CRTD)的研究人員在《細胞—幹細胞》上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海馬體」上,這是一個大腦區域,被認為是學習和記憶控制中心。這裡,新神經細胞在整個生命過程都會產生,即使在成年時期也是如此。「這種所謂的成年神經發生幫助大腦保持適應和改變。它不僅發生在小鼠身上,也發生在人類身上。」CRTD研究團隊負責人Gerd Kempermann說。
——《中國科學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