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2021-01-18 胖福的小木屋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

嫦娥五號挑戰人類首次,也意味著嫦娥五號在技術上已經遠超阿波羅飛船,這恰恰也證明了科學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進步

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有多高

要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可以說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當初美國能夠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靠的是人工操作,

為了可以讓探測器可以精準對接,地面人員還要做好前期工作,實時精密定軌,確定最符合跟蹤觀測數據的軌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的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三亞測控站,利用我國陸基站「大三角」的優勢,實施了三向測量,確保了上升器軌道的高精度確定,在此期間,上升器姿態變化頻繁、信息傳遞關係複雜,目標切換時間十分緊湊,所以挑戰難度非常大,這需要中國構建了非常成熟的覆蓋全球的深空測控網。確定好了軌道數據,傳輸給嫦娥五號之後,接下來的交會對接就要靠嫦娥五號自己完成。

因為之前的無人交會對接,這些都是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的,有充足的地面站與人造衛星資源提供精準的測距、定位、導航服務,而在月球軌道附近,地面測控支持能力受限,除了提供精密定軌數據之外,其他需要更多地讓探測器自主實現。

而這對探測器的自主性要求非常高,首先是月球的引力不同,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兩個太空飛行器的相對位置要控制在誤差不能超過5釐米這樣的一個精度,交會對接過程中由於兩個太空飛行器的重量差異很大,一旦速度控制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兩器相撞從而導致對接的失敗。

這就對探測器的設計、零件的精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嫦娥五號的對接機構必須做到小而精,其重量要減小到周邊式對接機構的十五分之一,同時,還要具備樣品容器捕獲、自動轉移功能,重量更輕、精度更高、過程更穩。

比如為了更好完成對接,中國航空工作人員設計了光學成像敏感器,用於飛船與目標飛行器交會對接的近距離成像測量敏感器,具有雙波長雷射輸出特性,無論在無光環境還是強光環境下,均能為光學成像敏感器提供精確的目標指引。

所以我們設計了抱爪式對接機構,探測器採用的對接機構就是由3套K形抱爪構成的,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準連接面上的3根連杆,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再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

抱爪式對接機構

簡單總結,阿波羅飛船因為採用人工操作,更加粗放,對於精密度、智能化要求不是很高,而中國嫦娥五號則更加精密化、智能化、自動化。

擁有了無人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中國將在以後的載人登月技術上擁有更高的可靠性,而且更有利於以後火星探測以及採樣返回,要知道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測控通信時延來回有幾十分鐘,地面支持力度會更弱,對探測器的精密化、智能化、自動化要求更高。

除此之外,這些技術中國嫦娥五號也更先進

在從月球返回的時候,阿波羅飛船採樣的是升力再入模式,在設計返回艙外形的時候稍微讓它有一點升力,比如聯盟號/神州號飛船採用的鐘形,或者阿波羅飛船的錐體造型,這類造型的返回艙擁有一定的升力,在大氣層中飛行時可以通過自帶的姿控系統調整姿勢進而調節升力。

然而這對於隔熱層的防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硬抗3000攝氏度熱流燒蝕,5.9t總重的阿波羅飛船返回艙裡足足1.36t(3000lbs)是隔熱層。這嚴重擠壓了太空人的生存活動空間。

而嫦娥五號採樣的是「太空打水漂」技術,返回艙利用自帶的升力藉助大氣層密度變化的跳板,把自己從高速降落的彈道中脫離出來,反彈回大氣層外面,此時經歷過一次減速之後的返回艙速度已經大大降低,再次進入大氣層的時候條件就溫和得多,而這對於角度的要求非常高。

這樣一來,再入時速度較高的階段大氣比較稀薄,燒蝕不會太嚴重,而進入稠密大氣層的時候速度又沒那麼快了,過載低的同時熱流也更小。可以把熱盾做的更輕薄,從而探測器擁有更多的空間。

需要說明的一點,這個技術原理脫胎於錢學森提出的錢學森彈道,嫦娥五號完全也可以採用粗暴的加厚隔熱層模式,但是中國之所以採用更加高難度的打水漂技術,也是為以後載人登月作準備,這樣就可以擁有更大的科技,除了更加方便太空人之外,也可以搭載更多的載荷。而且探測器重量也會下降,對火箭的推力也不會要求這麼高,中國也不需要像美國土星五號一樣堆發動機。

阿波羅飛船當時也想採用這樣的「太空打水漂」技術,但是受限於時代,計算機的運力太弱,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全部設備的計算力約等於如今的一臺筆記本電腦。登月艙的計算力「介於一塊電子表和一臺手機(非智能)」之間。

另外,嫦娥五號任務對於探測器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有空前高的要求:著陸區域內應沒有太高的凸起,沒有太深的凹坑,坡度也要符合任務要求。可以說,落月的過程就是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邊飛行邊找尋落點,在大約15分鐘內完成約600公裡外的全程自主跳傘。所以嫦娥五號需要自主導航技術,來尋找合適的降落地點,嫦娥五號最BUG的是擁有全自主避障系統,在整個登月下降階段沒有一絲一毫的人為幹預。

美國至今為止都還沒有掌握全自主避障系統。阿波羅飛船則是靠人來駕駛,完全依靠太空人的駕駛技術。

最後,就是月壤的封裝,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這就需要在180攝氏度環境下持續正常工作的耐高溫電機。

地球表面包裹著大氣層,大氣環境中不僅有氣體成分,還漂浮著各種固體顆粒,如果月球樣品接觸到大氣中的這些物質,就會造成汙染,導致月球樣品科研價值大打折扣。為確保月球樣品在返回地球過程中,保持真空密閉以及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探測器在月面對樣品進行了密封封裝。從探測器採樣到無人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再到再入回收等過程,可以保證樣品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汙染。

而阿波羅飛船並沒有這樣的密封封裝技術,這也導致帶回來的樣本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汙染。

總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也在不斷的進步,這是時代的必然,當初美國舉全國之力,每年投入200多億美元(站國家年度預算的4%左右),投入30萬人才完全是堆人堆錢才創造的這項奇蹟,這也導致了在往後,美國很難再次複製這樣的奇蹟。

而中國則是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步步為營的,成本可控的、可持續發展的。從而做到了智能化、無人化、自動化,嫦娥五號的研發製造投入,再加上「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投入,「嫦娥五號」發射計劃的總投入也才30億元。

而且,中國嫦娥五號只要成功返回地球,也就意味著中國已經掌握了載人登月技術,因為嫦娥五號就是一次載人登月技術的前期驗證,任何環節都對標載人登月。

總結來說,嫦娥五號技術超過阿波羅飛船,是時代的必然。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中國嫦娥五號技術反超美國阿波羅登月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嫦娥五號挑戰人類首次,也意味著嫦娥五號在技術上已經遠超阿波羅飛船,這恰恰也證明了科學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進步
  • 嫦娥五號反超阿波羅登月,大言不慚還是言之鑿鑿?人類進步的必然
    ,然而時隔半個世紀後的嫦娥五號基於時代與技術的進步,在諸多領域不僅實現了對阿波羅飛船的超越,更是當代登月技術能力的手執牛耳者。大洋彼岸在深空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領域再一次落後於我們。阿波羅飛船在整個任務行程中有兩次交會對接,一次是地月轉移軌道段指令艙與登月艙對接,一次是月面上升後上升級與指令艙對接,兩次對接都需要太空人肉眼觀測並操控飛船對接,自主對接能力非常弱。
  • 嫦娥五號將進行月軌無人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將進行月軌無人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採、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月面起飛後,接下來的高難度動作就是一會,月軌無人交會對接。
  • 阿波羅飛船半世紀前載人登月,嫦娥五號後來居上靠的是什麼?
    地球人永遠看不到阿波羅飛船合體全景照 誠然造成這種構型組合差異的原因是無人與載人的任務需求問題,然而時隔半個世紀後的嫦娥五號基於時代與技術的進步,在諸多領域不僅實現了對阿波羅飛船的超越
  • 嫦娥五號將進行月軌無人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任務一共持續20多天,總的來說是:一發、一落、一採、一升、一會、一回;其間還涉及探測器的四個組成部分的多次分離組合。月面起飛後,接下來的高難度動作就是一會,月軌無人交會對接。這些年,我國已經先後進行了10次交會對接。
  • 嫦娥五號將進行月軌無人交會對接
    IT之家 12 月 4 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報導,昨晚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下一個高難度動作就是月軌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這將是人類第一次在距地球幾十萬公裡的環月軌道上做無人交會對接,難度非常大。之後,嫦娥五號還增加了樣品轉移動作,這也是此前的探測任務從沒做過的。
  • 38萬公裡外的親密「牽手」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完成在軌樣品轉移38萬公裡之外的親密「牽手」(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本報記者 餘建斌 馮 華《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版)核心閱讀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成功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完成在軌樣品轉移38萬公裡之外的親密「牽手」(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本報記者 餘建斌 馮 華《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版)核心閱讀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首次造訪月球陌生地帶並將採樣返回
    此次嫦娥五號任務,創造數個 「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儲存、分析和研究。嫦娥五號要在月球表面著陸、採樣、返回,承擔的是 「回」 這一步。作為中國探月工程載人登月之前的一小步,同時也是無人探月的最後一步,嫦娥五號有望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 「首次」。
  • 嫦娥五號月軌無人交會對接:速度控制成關鍵,將進行接收樣品、關蓋...
    12月4日,最新消息顯示,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下一個高難度動作就是月軌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這將是人類第一次在距地球幾十萬公裡的環月軌道上做無人交會對接,難度非常大。之後,嫦娥五號還增加了樣品轉移動作,這也是此前的探測任務從沒做過的。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為什麼說嫦娥五號將是中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一次任務?基本就體現在這四個「首次」裡了。
  • 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按照計劃,這次嫦娥五號至少將攜帶 2kg 重的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而蘇聯過去 3 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一共才帶回了約 330g 的土壤樣本。為什麼嫦娥五號一次就能帶回這麼多樣本?
  • 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任務面臨多項技術挑戰
    本次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實現四個首次,其中之一就是首次實施在月球表面的自動採樣。儘管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已經積累了大量月球探測的技術基礎。但這其中仍將面臨多項技術風險和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月面起飛,這就相當於在月球表面發射一個火箭。然而面對無人照看、沒有發射塔架、沒有地面保障系統等多種複雜情況,想要從月面起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剛剛,嫦娥五號奔向月球!中國向載人登月又邁進了一大步
    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而蘇聯過去 3 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一共才帶回了約 330g 的土壤樣本。為什麼嫦娥五號一次就能帶回這麼多樣本?這主要得益於在這次任務中採用的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此次組合體成功分離前,在飛行控制團隊的精確控制下,經兩次軌道修正、兩次近月制動「剎車」,嫦娥五號得以成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 本次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不僅要成功落月,還要實現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個首創性任務環節。
  • 嫦娥五號發射!人類登上火星,指日可待
    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 38 萬公裡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球土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軌道裝訂發射、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樣品儲存等關鍵技術,提升中國航天技術水平;二是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推動中國科學技術重大進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體系,為中國未來開展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積累重要的人才、技術和物質基礎。
  • 嫦娥五號難在哪?不是發射不是怎麼飛到月球,也不是怎麼安全降落
    嫦娥五號難在哪?不是發射,不是怎麼飛到月球,也不是怎麼安全降落。嫦娥五號難在怎麼從月球上起飛,怎麼在月球軌道完成交會對接,怎麼回來。這些都是我們沒做過的事情。有朋友可能會說,這有何難!美國人50年前就做過了的事,我們現在還做不到就是無能。
  • 嫦娥五號發射在即!時隔50年後人類將再次觸摸新鮮月球土壤
    然而,剛剛執行完任務的文昌航天發射場,來不及過多的休息,又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準備工作當中。嫦娥五號是我國自主研製、用於月球採樣返回的探測器。與此前的探月任務不一樣,嫦娥五號在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後,會對月球土壤進行採樣,最終重新點火起飛,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幕,首次造訪月球陌生地帶並將採樣返回
    相比於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結構複雜得多。嫦娥一號與嫦娥二號分別是一顆單獨的衛星,嫦娥三號與嫦娥四號也只有一個著陸器與一個巡視器。此次嫦娥五號任務,創造數個 「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儲存、分析和研究。
  • 嫦娥五號成功抵達月球軌道!組合體分離難度僅次於阿波羅登月
    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成功分離,難度僅次於阿波羅登月。可以認為只有中美的登月探測器在環月軌道上實施過分離和對接。嫦娥五號也堪稱迷你版的阿波羅登月飛船,只不過是尺寸較小的無人版,所有的一切都暗示中國進行載人登月的時間將不遠了。出品:兵器瞭望臺(第2936期 頭條獨家)29日至30日,嫦娥五號工程傳來好消息,從29日晚上20時開始,嫦娥五號完成了近月點制動,這是一次「剎車」,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了環月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