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天眼」發現新快速射電暴 來自85億年前宇宙深處
5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員朱煒瑋、李菂等與合作者利用自主研發的搜尋技術,結合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對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海量巡天數據進行快速搜索,近日首次發現一個新的快速射電暴(FRB),其距離地球約85億光年。
快速射電暴是一種持續僅數毫秒的神秘射電暴發現象,自2007年發現、2013年認證以來,成為天文領域最為熱門的前沿領域之一。
——中國新聞網
2
上海專家成功完成個性化3D列印骨盆重建手術
惡性腫瘤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問題,而發生在骨盆、髖、膝、肩、踝、腕等骨關節部位的腫瘤治療更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5月8日披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該院骨科專家郝永強教授為一名來自浙江台州的53歲男子成功精準切除了右側巨大骨盆腫瘤,並利用3D列印技術「量身定製」個性化手術方案,為患者植入假體。目前,患者恢復良好。
——中國新聞網
3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圖為返回艙著陸現場。汪江波攝(新華社發)
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船於5月5日18時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可提高我國載人飛船的乘員人數和貨物運輸能力。
——《人民日報》
4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恆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這是首個公開報導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所研究員張嚴峻、科興控股尹衛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研究員李長貴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盧金星為通訊作者。科興控股高強、中國醫學科學院博士鮑琳琳、浙江省疾控中心博士茅海燕、科興控股王琳、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博士徐康維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楊閩楠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光明日報》
5
研究人員打造出或能大規模量產的類壁虎腳材料
▲資料圖
據外媒報導,壁虎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由於它的腳有一種自然的附著力,這使其幾乎能抓住任何表面。雖然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模仿出壁虎的這種粘性,即利用橡膠條來抓取和釋放物體,但大規模生產仍無法實現。
現在,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方法來製作受壁虎啟發的粘合材料,這種方法比目前的方法成本效益更高。這項新發現將使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並將基於壁虎粘合劑的膠條引入製造業和消費者。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聚合物是用壁虎的附著表面製成,這種表面可以用來製作用途廣泛的鉗子,其能在同一條裝配線上夾起各種物體。
——環球網
6
ESA:太空人尿液或能成為3D列印月球基地關鍵材料
據外媒報導,歐洲航天局(ESA)正在探索如何將太空人的尿液轉化為一種有價值的建築材料從而有可能建造更堅固的3D列印月球基地等。跟NASA一樣,ESA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月球上建造建築物乃至在那裡建立一個太空人聚集地。
當然,這一雄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原材料。雖然已經有幾個項目在探索3D列印技術,將其作為一種快速、靈活地構建各種結構的方法,但科研人員仍希望能避免從地球上為該過程拖運材料,因為這樣會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容易。
——環球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