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速知:嫦娥三號獲新成果、神經元腦計算機、抗瘧新方法等

2020-09-04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

知力君每周將精選

青少年及公眾最需要知道的

熱點科技事件

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


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影像圖 供圖/中新社

先前研究認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月海物質(Em)僅僅由一期厚熔巖流形成。近些年,通過攝影測量、隕石坑大小頻率分布以及隕石坑穿透深度等方法,科學家們發現月球雨海北部Em厚度變化較大,推測在某些區域可能存在不可見的熔巖流。

袁悅鋒等人的研究對LPR通道一的淺層數據進行重新處理,在10米-40米的深度範圍內發現了水平向的連續性強能量反射,與50多米深的雨海紀頂層反射較為類似。科學家們將雷達數據沿測線重新投影,再根據強弱反射可以識別出層狀界面,表明在嫦娥三號著陸區下面應該存在多層愛拉託遜紀火山巖。

研究結果表明,探測區域內Em層厚度平均值約為8米-12米,與雨海南部年輕Em單元熔巖流剖面厚度接近。這些厚度值也與某些天坑壁上保留的沉積物厚度相一致,由此推測位於雨海北部第一期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期薄熔巖流。

科學家們根據模型可知,這三期Em熔巖流均來自西南方向,由此推斷Em發源地,Eular撞擊坑中應該存在多次火山作用,並間歇性地產生熔巖流。目前還需要更多地質證據來約束這些年輕熔巖流的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我科學家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1日在杭州發布一款包含1.2億脈衝神經元、近千億神經突觸的類腦計算機。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

供圖/浙江大學

據介紹,類腦計算是一種顛覆傳統計算架構的新型計算模式,被視為解決人工智慧等領域計算難題的重要路徑之一。類腦計算機工作原理類似於生物的神經元行為,信號來時啟動,沒有信號就不運行,相較於傳統計算機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

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該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例如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協同工作;模擬不同腦區建立神經模型,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實現「意念打字」,對腦電信號進行實時解碼等。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餓死」瘧原蟲的抗瘧新方法

葡萄糖是大多數動物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通過抑制細胞攝取葡萄糖的「飢餓療法」可治療一些疾病。中國科研人員日前在美國《細胞》雜誌報告說,他們通過抑制瘧原蟲中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活性,成功「餓死」惡性瘧原蟲,這有助於開發新型抗瘧藥。

惡性瘧原蟲對人類健康威脅很大,可引起嚴重的瘧疾症狀甚至導致死亡。在惡性瘧原蟲中,己糖轉運蛋白是主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該蛋白的轉運活性將可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能量攝入,從而抑制瘧原蟲的生長和增殖,但該策略難度在於定向抑制瘧原蟲的糖攝入而不影響人體細胞。

原中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醫學院教授,現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教授顏寧和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尹航團隊針對瘧原蟲耐藥性不斷增強的現狀,通過對己糖轉運蛋白結構解析,確定了一個新的抗瘧藥物靶點。在此基礎上,團隊開發出一種選擇性抑制劑,在實驗中確認可有效殺死瘧原蟲,且對人源細胞無害,為開發新一代抗瘧藥開闢了道路。


——新華網


首個「多肉竹子」被發現

竹類植物具有很高的經濟和實用價值。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外科學家聯合在寮國中部的甘蒙喀斯特地區發現了一種十分罕見的肉質多漿竹類,近日被認定為新屬。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檢索》。

這種竹具有季節性落葉及稈實心、單分枝的特點,它還具有同仙人掌、蘆薈、龍舌蘭、大戟科等遠緣的肉質多漿植物相似的特徵,即其稈組織能夠像海綿一樣儲存水分以備旱季時使用,竹稈體積會隨著稈內的含水量而發生季節性變化,在旱季時稈直徑縮小並在稈外壁形成許多凹槽。對該竹種開展的解剖學實驗也同樣顯示出了這一特性,即使是取自於乾燥標本上的稈組織依舊能夠迅速地吸水膨脹。「多肉」的特性使其特別適應自然棲息地極端季節性乾旱。

「多肉竹子」 供圖/李德銖


——科技日報


太空用新型電池問世 充電更快、更輕便

供圖/央廣網

美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更輕便、充電速度更快的電池,可為太空衣甚至火星探測器供電,也可裝配於衛星上。研究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相關論文發表於近期出版的美國化學會期刊《應用材料與界面》。

研究人員之一、克萊姆森大學科學家拉瑪克裡斯納·波迪拉表示:「大多數衛星主要從太陽獲取能量,但衛星也必須做到處於地球陰影下時仍能存儲能量,因此衛星上配備的電池要儘可能輕,衛星越重,任務成本越高。」

波迪拉團隊用矽材料研製出了最新電池。矽可以包裹更多電荷,這意味著更多能量可以存儲在較輕的電池中。儘管科學家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矽的儲電能力,但矽在放電時會分解成較小碎片。鑑於此,波迪拉等人使用微小的矽「納米」顆粒來替代,這些顆粒可提高穩定性並提供更長的循環壽命。

研究人員先用名為「巴克紙」(Buckypaper)的碳納米管材料製成一層一層的結構,然後將矽納米顆粒夾在中間——就像「三明治」一樣製造出了新型電池。

波迪拉說,採用這種內部結構,即使矽顆粒破裂,它們也「仍在三明治中」。

研究人員表示:「獨立的碳納米管片使矽納米粒子彼此之間通過電相互連接。這些納米管形成了準三維結構,即使經過500次循環,矽納米粒子也能簇擁在一起,並減輕了由於納米粒子破裂而產生的電阻。」

使用矽和其他納米材料製成的電池不僅可以提高容量,還可以更高的電流為電池充電,從而縮短充電時間。由於新電池使用納米管作為緩衝機制,因此,充電速度比當前快4倍。此外,新電池「體重」輕,充電速度更快,效率大大提高,這對身著由電池供電太空衣的太空人們來說也更有利。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 「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有多期熔巖流
    科技博覽太空中新網消息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本報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
  • 落月2453天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影像圖。中新社發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
  • 退役後的嫦娥三號月球車,近日再獲新科研成果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嫦娥二號繼續繞月探測,為嫦娥三號落月提前做更精細的規劃,嫦娥三號成功實施月球軟著陸。近日中國探月工程發布消息:中國探月月球車,「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數據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大量由「嫦娥三號」回傳的重要科學數據,其中就包括低頻雷達淺層數據
  •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2016-01-05 12:22:5018日,嫦娥三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拍攝的著陸器周邊360°範圍的全景鑲嵌影像圖,採用圓柱投影方式表達。
  • 兩院院士票選2019十大科技新聞 嫦娥四號居首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趙竹青)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
  •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張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
  • 「嫦娥三號」最新科研成果公布:首次證明月球沒有水
    @央視新聞 官方微博7月31日消息,國防科工局日前介紹,「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自2013年12月成功著陸月球之後,已經在月球停留超過兩年半時間,創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截至目前,「嫦娥三號」獲得的大量數據已經形成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項都屬於世界首次,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 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
  • 《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 張瑩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
  • 英媒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中國嫦娥四號任務等入選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另外,《自然》還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 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IT之家9月1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發布,2013 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 2453 天,現處於 「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 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出爐!網友看呆:求個課代表
    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 嫦娥五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 胡煦劼攝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 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意義:中國科技發展又一成就
    12月2日凌晨,承載了13億國人登月夢想的「嫦娥三號」搭乘長徵三號乙增強型火箭於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中國教育在線為全國廣大的中小學生整理了一些關於嫦娥三號成功發射意義的文章,僅供參考。
  • 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嫦娥三號」圓夢月球
    原標題: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嫦娥三號」圓夢月球  當看到中國第一輛月球車平穩踏上月面,開始它的第一次「月球漫步」時,哈工大鄧宗全教授的團隊終於放下了心。哈爾濱工業大學作為月球車移動系統副總設計師單位,其研究團隊針對「嫦娥三號」所攻關的月球車移動系統及月面轉移等多項關鍵技術得到了充分認證。
  • 盤點2020十大國內科技新聞,這是不平凡的一年
    入選的2020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分別是:抗擊新冠彰顯中國科技力量;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揭開;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五中全會《建議》專章部署科技創新;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20多年後終獲證;嫦娥五號月球挖土1731克;華龍一號併網發電成功;「奮鬥者」號載人深潛10909米;「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引發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