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2021-01-21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新華社記者 張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

凝望深空

2019年,人類加快邁向深空的步伐。

新年第一天,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飛掠太陽系邊緣柯伊伯帶天體「阿羅科斯」(曾用名「天涯海角」),完成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

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著陸,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2月和7月,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兩次著陸小行星「龍宮」並採集樣本。

4月,「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布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這項成果匯集了全球多國超過200名科研人員的努力。

火星探測也亮點紛呈。美國「洞察」號火星探測器4月首次捕捉到「火星震」,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探測到「地震」;美國「好奇」號火星車6月測得登陸火星7年來的最高甲烷濃度,而隨後發生的濃度驟降仍有待科學家解釋。

計算「奇蹟」

2019年,基於量子物理學原理的信息技術發展迎來裡程碑。

10月,美國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宣稱成功演示「量子霸權」,使一個包含53個有效量子比特的處理器花費約200秒完成當前最強超級計算機1萬年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如果這一說法獲得證實,那麼這將是量子計算發展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一步。未來這一領域的突破將有助解決材料、醫藥、密碼破譯等領域的複雜問題。

信息科技領域標誌性事件還包括一系列人工智慧研究。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與臉書公司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Pluribus在六人桌德州撲克比賽中擊敗多名世界頂尖選手;谷歌旗下「深層思維」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阿爾法星」在即時戰略遊戲「星際爭霸2」中超越99.8%的人類玩家,在遊戲的人族、神族和蟲族排名中均達到最高的「宗師」級別。

此前人工智慧在「戰略性推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限於圍棋等二人遊戲,而新成果表明,在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多人戰略遊戲中人工智慧同樣能打敗人類。

病毒挑戰

2019年,一些致命病毒給人類帶來嚴峻挑戰。

這一年,伊波拉病毒在剛果(金)肆虐。此次疫情起於2018年8月,已造成逾2000人死亡,嚴重程度僅次於2013年至2016年奪走1.1萬餘人生命的西非三國伊波拉疫情。

好消息是,抗伊波拉藥物和疫苗取得了突破。一項在剛果(金)開展的臨床試驗顯示,名為REGN-EB3和mAb114的兩款新藥能顯著降低伊波拉患者死亡率;一款名為Ervebo的疫苗11月在歐盟獲得上市許可,成為全球首款正式獲批上市的伊波拉疫苗。

愛滋病治療也重現曙光。3月發表的一項成果顯示,一名被稱為「倫敦病人」的愛滋病患者經幹細胞移植治療後,已18個月未檢測到愛滋病病毒,可能成為繼「柏林病人」後成功擺脫愛滋病病毒的第二名病人。

倫理爭議

2019年,生物醫學領域的一些研究引發倫理爭議。

美國耶魯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豬死亡數小時後取出豬腦,並通過模擬豬腦血液循環在細胞層面恢復某些循環和神經功能。雖然這項研究並沒有恢復與意識和認知相關的腦活動,但仍引起科學家「有無必要重新定義腦死亡」的爭論。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倫理法則是不能在體外培養人類胚胎超過14天,但關於是否允許人類胚胎發育到更晚階段的爭議從未停止。為了「繞過」14天限制,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幹細胞培育了一個「人造胚胎」,並用它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自然》雜誌認為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新聞還包括全球氣候治理、美國政府停擺及英國「脫歐」對科研影響以及反科研領域性別歧視和霸凌等。

編輯:王蜀周秦

相關焦點

  •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北京12月22日電 綜述:《自然》雜誌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 嫦娥四號探月入選  新華社記者張瑩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谷歌宣布成功演示「量子霸權」、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
  • 英媒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中國嫦娥四號任務等入選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另外,《自然》還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作為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19年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中均位列榜首。此外,備受關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獲得圓滿成功」等新聞入選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箭60星』開啟『星鏈』星座組網」等新聞入選2019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揭曉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入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今天,由中國科協主辦的「典贊科普中國」活動在京舉辦,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等事件入選。
  • 嫦娥四號探月進入科學探索階段,人類離月球建房還有多久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等成了最近科技領域的熱門詞彙。自2004年立項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2020年前探月工程也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 嫦娥四號將探月背 2018年全球最令人期待的太空事件之一
    嫦娥四號被英國《自然》雜誌預測為2018年最具影響力的12個科學事件之一。而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正式發布消息稱——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今年將分兩次發射,探測器將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由此,中國航天將正式開啟"超級2018"!
  • 除了嫦娥四號,探月四期還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承擔哪些使命?
    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今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
  • 兩院院士票選2019十大科技新聞 嫦娥四號居首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是: 1.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在「鵲橋」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分別開展了就位探測和巡視勘察。
  • 探月工程三步走!嫦娥四號登月,五妹整裝待發,將帶月巖返回地球
    提起中國在2019年初始完成的一大壯舉,當屬我們的嫦娥四號的登月之路了,作為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可謂是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也展現了中國作為東方大國的實力與面貌。就在1月14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一場有關嫦娥四號的新聞發布會,其中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國家航天局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國平,以及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紛紛到場,現場講解了嫦娥四號的登月之路。
  • 歐航局官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期待凱旋
    央視新聞12月16日消息,嫦娥五號返回器很快將攜帶月壤回到地球,這個讓人類等了幾十年的重要時刻也牽動著歐洲航天同仁的心。歐洲航天局國際事務部官員伯奎斯特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就表示,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意義重大,他期待嫦娥五號凱旋。
  • 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正在啟動實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這其中,嫦娥七號任務擬開展月球南極著陸與巡視探測;小行星探測任務擬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並實現取樣返回,同時對主帶彗星133P開展繞飛探測。
  • 嫦娥四號 探月航天工程600 天科學成果
    【每日科技網】  8月26日消息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論文原文: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嫦娥四號:創下多個「人類首次」的中國探月任務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
  • 盤點中國探月成就
    歷史的長河裹挾著人類的探月希冀滾滾向前,中國在2004年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寄託著中華兒女的無限憧憬。接下來,小太邀請夥伴們一同盤點一下我國「嫦娥」的探月成就。 「嫦娥」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策略實施。
  • 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歸納
    M數碼8月26日消息 今日上午,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通過中國探月工程微信公眾號歸納了嫦娥四號 600 天科學成果,包括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球背面巡視區月表淺層結構研究、月面中子及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研究與月基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 嫦娥四號發射成功,人類探月事業的又一裡程碑
    嫦娥四號正在飛向月球背面!2018年12月8日凌晨2點2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帶著全人類的好奇心將嫦娥四號送到了月球背面。嫦娥四號即將完成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作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衛星,「鵲橋」為嫦娥四號的登月工作做好了鋪墊。
  • 嫦娥四號將首次到達月球背面,帶你回顧人類探月徵程
    它原定通過發射嫦娥一號、二號繞月探測器來完成,其中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份。後來由於嫦娥一號表現出色,嫦娥二號繞月探測器改作探月第二階段的技術先導星。它原定通過發射嫦娥三號、四號落月探測器來完成,其中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後來嫦娥二號也用於這一階段任務,用於突破關鍵技術。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如果這個過程得到圓滿完成,中國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也將圓滿完成。那麼,中國便實現了對月球從全面、局部、深入的探測,在科學理論、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中國探月工程也為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做出了新的貢獻。嫦娥二號原來是嫦娥一號的替補,由於嫦娥一號表現出色,所以就將嫦娥二號改作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技術先導星。
  • 嫦娥四號還活著!580天的徵程,嫦娥四號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
    它就是嫦娥四號。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6日發射升空,1月3日登陸月球至今,已經完成了20個月晝工作期,7月30日進入了正常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上工作了約580天,行駛距離達到了490.9米,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嫦娥四號已經成為月球上存活時間最長的可移動物,屬於她的奇蹟還在繼續。要知道,20個月晝工作期已經遠遠超出了嫦娥四號的設計壽命。嫦娥四號不但在月球上進行了發芽試驗,還為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
  • 嫦娥四號還活著!580天的徵程,嫦娥四號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
    它就是嫦娥四號。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6日發射升空,1月3日登陸月球至今,已經完成了20個月晝工作期,7月30日進入了正常休眠。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它將會在8月中旬月晝來臨的時候再次甦醒。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在月球上工作了約580天,行駛距離達到了490.9米,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嫦娥四號已經成為月球上存活時間最長的可移動物,屬於她的奇蹟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