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發射成功,人類探月事業的又一裡程碑

2021-01-20 21世紀商業評論

從「嫦娥」、「玉兔」、「廣寒宮」的民間傳說,到「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是什麼讓中國人的月亮情結,延續了整整5000多年?


也許是神秘感。


作為地球最近的鄰居,月球是人類探索外太空最近的目的地,隨著1969年人類首次登月的實現,月球的正面已被世人所見。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神秘的月球背面卻始終不為人知。


然而就在此刻,這層面紗正被慢慢揭開…


3、2、1、發射!嫦娥四號正在飛向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凌晨2點23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帶著全人類的好奇心將嫦娥四號送到了月球背面。嫦娥四號即將完成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和巡視勘察。



其實早在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載人宇宙飛船,在遠地點軌道上繞地球一周,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在過去的60年裡,人類已經陸續發射了超過百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65個月球著陸器,但僅有非載人的環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系列看到過月球背面。時至今日,中國才有機會完成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勘查活動。


月球背面究竟有什麼神秘的阻力,致使人類即便在完成載人航天的情況下,依舊需要研究半個多世紀,才能完成月背著陸的任務呢?


無法通信的「真空地帶」


1959年,蘇聯「月球」三號第一次傳回了月球背面的圖片,大面積環山的複雜地形讓人類望而卻步。想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就好比直升機在茂盛的叢林中安全降落的一般,需要極度精準的測算與規劃。這也正是本次探月最大的難點——地月通信。



電磁波是通信的根本,沿直線傳播的電磁波在月球背面就根本無法和地球通信,但這個看似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卻難不倒聰明的中國人!


突破重重技術壁壘,一座「鵲橋」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就在今年5月21日,「鵲橋號」中繼衛星發射成功。為了在太空中同時保證地月通訊的穩定,鵲橋必須定位在一個叫做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位置附近,選擇一條獨特的Halo軌道。拉格朗日二點就是引力平衡、在較小天體外側的點,同時也在月球背後,因此,選擇這個點有兩個重大優勢:


首先,在此點上衛星可以隨著這兩個天體一同運動且位置不變。其次,兩個天體引力平衡,衛星只需要極少的燃料就可以維持在正確軌道上。這樣一來,「鵲橋」中繼衛星就名副其實的成為了連結地球與月球的「鵲橋」。



作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衛星,「鵲橋」為嫦娥四號的登月工作做好了鋪墊。同時也因為有了這顆中繼衛星,任何想去探索月球背面的國家都可以更方便的解決地月通信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探月工作的一次巨大貢獻!


從探月中誕生的,還有你車上的那顆「星」


這次嫦娥四號探月項目的成功承載著太多的突破,太多的「第一次」,然而每個第一次都是人類從好奇到了如指掌的開端。


從1961年NASA開啟首次載人登月計劃——「阿波羅計劃」,人類對於月球的真正探索隨之啟動,通用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第一次參與到探月工作中。1969年7月20日,安吉星作為世界首款車載信息通訊系統隨阿波羅號首次成功登月,也正是因為這樣第一次的嘗試,成了安吉星領跑車聯行業的起點!



作為車聯科技領軍品牌,安吉星在人類探月事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成長壯大,生而創新,突破與革新即是基因。


目前,OnStar全球已擁有1000多項專利技術,全球用戶超過1850萬,為國內166萬活躍用戶提供的服務,已經從最初的14項增至22項,內容涵蓋了出行指南、語音溝通、機車交互、遠程控制、緊急救援、車輛檢測、車輛防盜、碰撞自動求助等諸多領域。



不斷突破創新,安吉星致力打造理想人車生活


安吉星作為領先的智能車聯網服務品牌,2011年發布首個手機車聯應用;2015年推出首個車載4G LTE網絡;2017活躍車主破百萬;2018年,8月安吉星推出OTA空中升級技術,讓車主隨時隨地快速升級,使愛車保持最新狀態,同時還宣布了「OnStar安吉星車聯應用流量終身免費」服務,全面覆蓋所有車載車聯應用,讓用戶告別「流量焦慮」,充分享受到雲端互聯的樂趣。


伴隨車載屏幕智能推送功能面市,向車主推送千人千面個性化信息,從「人撩機器」到「機器撩人」,安吉星重新定義了車機屏與用戶的交互方式。10月安吉星推出的智能後視鏡智能硬體與手機應用的互聯,更是構建了「人•車•生活」的車聯生態。


基於車聯大數據的分析,安吉星與保險公司合作,根據車主的駕駛行為評分為車主提供實在的保險優惠。2018年,安吉星入選工信部網絡安全試點示範項目,並榮獲2018 CES Asia創新獎。還在近百家企業參與角逐的「2018科創先鋒企業評選」中,安吉星脫穎而出,一舉斬獲「先鋒引擎獎」。



隨著數據能力的不斷提升,安吉星已經走向數據引擎發展的生態期,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的依託下,未來的安吉星將致力於打通產業鏈,構建「人、車、生活」智能生態網絡,讓數據引擎成為的大腦,讓用車變得越來越聰明,讓用戶的出行體驗更愉悅。


因為探月而生的安吉星如今已經成長為智能車聯行業的領導者,每一次創新、每一次突破都源於安吉星血液中沉澱的探索精神,保持這份精神,安吉星必將在未來帶給整個行業新的方向,實現「人·車·生活」的高度協調統一!


因為有了這份「探月情懷「的加持,每一位安吉星用戶都將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時刻,在安吉星的陪伴中不斷探索!


(本文為資訊,不代表本刊觀點)


👇戳閱讀原文,打開智能車聯新世界

相關焦點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嫦娥四號任務的工程目標,一是研製發射月球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二是研製發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嫦娥四號的科學任務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 外媒看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中國太空探索裡程碑 全球探月新起點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外媒報導稱,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裡程碑,同時也對全球探月工程意義重大。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孫自法 攝  航天專家稱,月球背面具有獨特的電磁場環境和地質特徵,特別適合開展低頻射電探測等空間天文學研究和月球物質成分探測等科學研究。月球背面著陸探測尚屬國際空白,也有利於增進人類對宇宙未知奧秘的認知。
  • 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 首次嘗試月球背面軟著陸
    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 首次嘗試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8-12-08 07:00:00來源:央廣網
  • 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的意義:中國科技發展又一成就
    12月2日凌晨,承載了13億國人登月夢想的「嫦娥三號」搭乘長徵三號乙增強型火箭於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中國教育在線為全國廣大的中小學生整理了一些關於嫦娥三號成功發射意義的文章,僅供參考。
  • 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任務於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實施,包括中繼星和探測器兩次任務。今年5月21日,「鵲橋」中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使命軌道,目前狀態正常。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將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而月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起點。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發射,十全十美,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將開啟新的篇章。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分別已經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成功進行了軟著陸。經歷了26天的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成功,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誕生。這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中,沒有嫦娥,沒有吳剛,沒有外星人,看上去甚至有些荒涼。
  • 嫦娥四號將首次到達月球背面,帶你回顧人類探月徵程
    圖文作者:龐之浩(空間探測首席傳播專家)審稿:丁溯泉(曾任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現任北京天問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它將在飛行27天後,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梳理嫦娥四號的技術突破
    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論文原文: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嫦娥四號:創下多個「人類首次」的中國探月任務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
  • 【視頻+高清多圖】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發射場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小編帶你直擊現場「嫦娥」奔月之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前往月球,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總體情況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它在探索月球結束後飛過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二點,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從月球前往此點,後又飛掠圖塔蒂斯小行星並滑向深空。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和玉兔一號成功軟著陸月球,成為37年內再次訪問月球的人類使者,嫦娥三號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紀錄。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真沒想到嫦娥一號被搶註商標!
    嫦娥五號發射現場伴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向世界打開了合作之門,在此前的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中美國宇航局月球探測軌道(LRO)小組在嫦娥四號發射前與嫦娥四號的工程隊科學家進行了密切溝通,商討利用美方LRO衛星對月球軌道上LRO衛星進行觀測,以開展科學研究。因此,美方向中方提供了LRO衛星的軌道數據,中方為LRO小組提供了著陸時間和著陸地點。同時,中國宇航局也表示,願意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以及太空探索愛好者一起努力,探索太空的奧秘。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一文讀懂與以往探月任務有何不同
    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如果這個過程得到圓滿完成,中國的探月工程「繞、落、回」也將圓滿完成。那麼,中國便實現了對月球從全面、局部、深入的探測,在科學理論、技術上取得長足進步,中國探月工程也為人類對月球的探測做出了新的貢獻。這也成為我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之後, 第3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
  • 嫦娥四號發射成功正前往月球背面 一文讀懂所有亮點
    「嫦娥四號」將首次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將對月球背面的環境進行研究,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進行研究,在月球背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一、「嫦娥四號」如何奔月?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飛越38萬公裡去「看」你
    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中心供圖  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從此,人類月球探測史翻開新篇章,中國探月工程也邁出一大步。  15年前,即2004年1月,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而「無人月球探測」又分為「繞、落、回」三步走。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而除了嫦娥五號發射這一激動人心的消息之外,科學家們也始終在探月曆程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並進行探月技術總結。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
  • 除了嫦娥四號,探月四期還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承擔哪些使命?
    以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標誌,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測工程全面拉開序幕。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在今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嫦娥五號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將於今年年底左右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於2020年前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