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2020-09-03 中國軍工

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先前研究認為,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月海物質(Em)僅僅由一期厚熔巖流形成。近些年,通過攝影測量、隕石坑大小頻率分布以及隕石坑穿透深度等方法,發現雨海北部Em厚度變化較大,推測在某些區域可能存在不可見的熔巖流。此外,Robinson等人也發現月海噴發物通常產生一系列10米厚的熔巖流,而不是數十米到數百米厚。前期測月雷達研究中,由於受到通道一數據質量和通道二探測深度的限制,月壤所覆蓋的淺層Em結構沒有得到很好的約束。

本研究對LPR通道一的淺層數據進行重新處理,在10-40米的深度範圍內發現了水平向的連續性強能量反射(圖1a),與50多米深的雨海紀頂層反射較為類似。將雷達數據沿測線重新投影,再根據強弱反射可以識別出層狀界面(圖1b),表明在嫦娥三號著陸區下面應該存在多層愛拉託遜紀火山巖。

圖1 (a)處理後的測月雷達通道一數據;(b)沿測線投影的雷達數據以及界面劃分

為了進一步探究Em熔巖流的疊覆過程,本研究根據探測路徑上深度分布,對各分界面的空間位置進行插值擴展(圖2a),估算出探測區域內所有Em層的厚度分布圖(圖2b)。結果表明,它們厚度平均值約為8~12米,與雨海南部年輕Em單元熔巖流剖面厚度接近。這些厚度值也與某些天坑壁上保留的沉積物厚度相一致。由此推測位於雨海北部第一期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期薄熔巖流。

圖2 (a)界面深度三維分布圖;(b)層厚分布圖

從層厚分布圖(圖2b)可以看出,各層厚度變化具有一定方向性,主要呈北東-南西向。根據曲剖面空間變化趨勢,建立了帶有充填方向的年輕月海玄武巖三維演化模型(圖3a)。根據模型可知,這三期Em熔巖流均來自西南方向,由此推斷Em發源地,Eular撞擊坑中應該存在多次火山作用,並間歇性地產生熔巖流。目前還需要更多地質證據來約束這些年輕熔巖流的來源。

圖3 (a)嫦娥三號探測區三維地層模型;(b)Em流動方向示意圖。藍虛線為皺脊;白色和黃色長剪頭指示熔巖流方向,參考自Yuan等

此外月海玄武巖填充方向也可能影響皺脊的發育,例如位於嫦娥三號著陸區的皺脊發育不明顯,但是在其南部和北部地區,由於是順著熔巖流的方向(圖3b中白色和黃色長箭頭),從而有助於形成相同走向的皺脊。

仰星戴月,久久為功。科學探索是一項嚴謹的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持續的「認知——再認知」的過程。目前,中國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分別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開展科學探測工作,兩者遙相呼應,為月球科學的發展持續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中新社發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
  • 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IT之家9月1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發布,2013 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 2453 天,現處於 「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 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有多期熔巖流
    科技博覽太空中新網消息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 「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本報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
  • 落月2453天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科技新聞速知:嫦娥三號獲新成果、神經元腦計算機、抗瘧新方法等
    青少年及公眾最需要知道的熱點科技事件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退役後的嫦娥三號月球車,近日再獲新科研成果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嫦娥二號繼續繞月探測,為嫦娥三號落月提前做更精細的規劃,嫦娥三號成功實施月球軟著陸。近日中國探月工程發布消息:中國探月月球車,「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數據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大量由「嫦娥三號」回傳的重要科學數據,其中就包括低頻雷達淺層數據
  • 登月7年後嫦娥3號依然堅挺!玉兔號行駛114米,月塵導致故障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609期7年前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中國第一個月球著陸器如今依然堅挺,嫦娥3號在2013年降落在月球雨海北部區域,並且釋放了玉兔號巡視器。到2016年,玉兔號月球車正式退役,期間一共行駛了114米,取得了大量科學發現。
  • 中國的嫦娥三號月球著陸器在登月7年後仍保持強勁
    當時,中國國家新聞媒體報導說,雨圖經歷了由「複雜的月球表面環境」引起的「機械控制異常」。玉兔的任務原本計劃僅持續三個月,但在靜止期間仍可繼續運作,直到2016年中期。在執行任務期間,Yutu創下了在月球表面運行時間比其他任何月球漫遊車更長的新記錄。
  • 嫦娥三號數據應用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塵埃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月球雨海嫦娥三號著陸區晨昏線之上月塵的原位測量」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旗下地球物理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該論文是五院510所塵埃探測團隊最近兩年內發表的第三篇高水平論文,標誌著該所在塵埃探測領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 基於嫦娥三號數據,這項研究取得新突破!事關未來探月任務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塵埃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月球雨海嫦娥三號著陸區晨昏線之上月塵的原位測量」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旗下地球物理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表。▲ 嫦娥三號著陸器
  •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獲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 2016-01-05 12:22:50  1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了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探月工程二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李春來在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廣寒宮」是「嫦娥三號」月球著陸點周邊方圓77米區域,包括玉兔號月球車巡視路線及其東側重要地貌。「紫微」、「天市」和「太微」是緊鄰「嫦娥三號」著陸點周邊區域三個較大的撞擊坑。
  • 吳志堅:嫦娥一號、二號所獲探測數據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新聞辦於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探月工程二期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鄒永廖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嫦娥三號進入第33月夜休眠期 獲首幅月球剖面圖
    央廣網北京7月2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嫦娥三號著陸器於7月28日按時進入第33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國際上探測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紀錄。在此前的33個月晝工作期間,嫦娥三號開展了「測月、巡天、觀地」科學探測,取得了大量科學數據。
  • 嫦娥3號首度公布最新探月成果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微博 @探索那星空)的消息,2015年3月1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刊登了我國「嫦娥三號」探月工程的最新探測成果。利用嫦娥三號的探測數據,我國科學家首次研究報導了雨海北部地區的地質特徵及其淺表層的地質結構,對於探索月球的巖漿演化歷史和後期改造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攜帶「玉兔」月球車成功著陸在預定的區域。
  • 嫦娥四號600天科學成果歸納
    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車定名「玉兔」
    李本正說:傳說中當年「嫦娥」懷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純潔、敏捷的形象與月球車的構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願「玉兔號」月球車早日漫步虹灣。(據新華社11月26日電)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底東娜)記者26日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舉行的嫦娥三號任務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嫦娥三號任務作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務,將完成三大工程目標和三類科學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