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2453天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2020-09-05 中國小康網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此次嫦娥三號探測數據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朱培民和肖龍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共同完成。

2013年12月14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這是中國探測器首次登上地外天體,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截至2020年9月1日,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即長期管理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此前研究認為,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月海物質(Em)僅僅由一期厚熔巖流形成。近些年,通過攝影測量、隕石坑大小頻率分布以及隕石坑穿透深度等方法,科研人員發現雨海北部Em厚度變化較大,推測在某些區域可能存在不可見的熔巖流。

此次研究,科研人員在10-40米的深度範圍內發現了水平向的連續性強能量反射,與50多米深的雨海紀頂層反射較為類似。科研人員將雷達數據沿測線重新投影,再根據強弱反射可以識別出層狀界面,表明在嫦娥三號著陸區下面應該存在多層愛拉託遜紀火山巖。

科研人員估算出探測區域內所有Em層的厚度分布圖。結果表明,它們厚度平均值約為8-12米,與雨海南部年輕Em單元熔巖流剖面厚度接近。這些厚度值也與某些天坑壁上保留的沉積物厚度相一致。由此,科研人員推測位於雨海北部第一期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三期薄熔巖流。

根據曲剖面空間變化趨勢,科研人員建立了帶有充填方向的年輕月海玄武巖三維演化模型。此外,月海玄武巖填充方向也可能影響皺脊的發育,例如,位於嫦娥三號著陸區的皺脊發育不明顯,但是在其南部和北部地區,由於是順著熔巖流的方向,從而有助於形成相同走向的皺脊。

目前,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分別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開展科學探測工作,兩者遙相呼應,將為月球科學的發展持續作出新的貢獻。(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本報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
  • 落月2453天!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嫦娥三號退役後再獲新成果】記者今天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 「退役」後再獲新成果
    記者1日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退役後的嫦娥三號月球車,近日再獲新科研成果
    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嫦娥二號繼續繞月探測,為嫦娥三號落月提前做更精細的規劃,嫦娥三號成功實施月球軟著陸。近日中國探月工程發布消息:中國探月月球車,「退役」後的「嫦娥三號」再獲新數據成果,中國科學家通過分析大量由「嫦娥三號」回傳的重要科學數據,其中就包括低頻雷達淺層數據
  • 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影像圖。中新社發中國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
  • 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2013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2453天,現處於「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
  • 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IT之家9月1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發布,2013 年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嫦娥三號已落月 2453 天,現處於 「退役」狀態(長管階段),著陸器部分科學載荷仍在工作。
  • 科技新聞速知:嫦娥三號獲新成果、神經元腦計算機、抗瘧新方法等
    青少年及公眾最需要知道的熱點科技事件一起來領略科技的力量吧嫦娥三號探測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距嫦娥三號成功發射已整整七年
    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面工作。(資料來源央視網)採集2千克左右的月球樣品後,上升器將搭載樣品在月球表面點火起飛,返回軌道,然後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結合,返回地球。月面軟著陸,是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在降落過程中,逐漸減低降落速度,使得太空飛行器在接觸地球或其他星球表面瞬時的垂直速度降低到很小,最後不受損壞地降落到地面或其他星體表面上,從而實現安全著陸的技術。我國的嫦娥工程利用這項技術,已先後使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完成了許多重要的月面任務。
  • 嫦娥三號再獲新成果月球雨海有多期熔巖流
    科技博覽太空中新網消息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9月1日消息,中國嫦娥三號探測數據再獲新成果,分析推測月球雨海北部具有多期年輕熔巖流。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袁悅鋒博士後、朱培民教授和肖龍教授,聯合長江大學、寧波財經大學等合作者,通過分析嫦娥三號低頻雷達淺層數據,推測出月球雨海北部年輕的愛拉託遜紀熔巖流具有多期性,並對一些構造演化提供了新的約束。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 嫦娥三號發射六周年回顧
    六年前的今天,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入軌,陸續開展了「巡天、觀地、測月」科學探測,完成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任務,實現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嫦娥三號探測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個探測器,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 嫦娥五號即將發射,嫦娥七號提上日程,簡單回顧中國的探月之路
    此間的十三年,我國先後發射了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中繼衛星鵲橋及嫦娥四號,完成了獲取清晰、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月面軟著陸,探測器巡視和月背軟著陸等任務。根據我國「繞、落、回」三步的探月工程計劃,嫦娥五號邁向的正是第三步。
  • "嫦娥三號"落月在即 看點提前劇透
    據人民日報報導,嫦娥三號將於明晚在月球表面實施軟著陸,屆時它將在近月點15公裡處以拋物線下降,相對速度從每秒1.7公裡逐漸降為零。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2分鐘。能否在指定的月球虹灣區域準確落下,是嫦娥三號探測器實施軟著陸首先面臨的難題。
  • 嫦娥落月-祝賀嫦娥三號落月成功
    虹灣穩落激塵埃,兩器分離訪月宮。玉兔驅輪留足跡,嫦娥伸腿立金容。2007年和2010年10月,嫦娥兩次飛向月球,對月球進行了探測,目標鎖定虹灣區,為實施落月奠定了基礎。2013年12月15日,是中國人民永遠值得記住的日子。因為嫦娥三號懷抱玉兔駕臨月宮,玉兔姑娘踏上了月球這片神秘的土地。一個人,幾十人,千萬人,一步一個腳印……中國的航天事業就是這樣走出來的。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奔月,落月,再到返回嘗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探測月球的序幕。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明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中國探月之路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推進,屢創奇蹟。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月球。
  • 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落下去走起來」就是成功
    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發射。在隨後的十來天時間裡,嫦娥三號將通過奔月、繞月,最終落月。本報記者專訪了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經過12分鐘動力下降過程,實現月面軟著陸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嫦娥三號任務的概況。   孫澤洲:任務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運載火箭先將探測器運送到地月轉移軌道。
  • 「嫦娥」奔月圓夢廣寒,「玉兔」落月首屈一指,國人登月此期可待
    2007年10月24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嫦娥一號」的主要目標是獲取月表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含量,探測地月間的空間環境等。2009年3月,「嫦娥一號」在飛行了近五百天後,受控撞月,成功落在月球豐富海區域,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探月徵程。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五姑娘」完美落月,開始「挖土」!
    相較於嫦娥三號、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這需要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  為實現「選址正確、落得準確」,嫦娥五號採用了五院502所在嫦娥三號和四號上應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著陸上升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會懸停一下,通過對選定區域拍照,精確識別選好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