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望明月,舉頭思故鄉」。這句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最後兩句稍做改動而成。乍一看前言不對後語,可若是我們把吟誦這句詩的地點換到月球上。「低頭」、「舉頭」之間使這首上千年的古詩文煥發出新的韻味與意境。中國首位登月的太空人,完全可以在第一次踏足月面時,吟誦這句詩文,比「一小步,一大步」更能彰顯中華底蘊與人類情懷。
詩情畫意的美好場景總是令人神往,但是把思緒拉回面對現實。中國離載人登月確實還有一段距離,不過我國現今也已發射了多個探測器造訪神秘廣寒宮,一探嫦娥仙子容。
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主要分三大步,「繞」、「落」、「回」。
2007年10月24日,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嫦娥一號」的主要目標是獲取月表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含量,探測地月間的空間環境等。2009年3月,「嫦娥一號」在飛行了近五百天後,受控撞月,成功落在月球豐富海區域,悲壯地結束了自己的探月徵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升空,繼續中國的探月徵程。這一次的「嫦娥」搭載了更為先進的設備,獲取了更清晰、詳細的月面及月球極區數據,搭載的CCD高解析度照相機還對「嫦娥三號」的預選弱著陸地點進行高精度成像。
至此,三大步中的第一步「繞」基本完成,接下來就是關鍵的第二步「落」了。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送入茫茫太空,奔赴月球。這次奔月的不止「嫦娥」一人,她還攜帶了自己的靈寵「玉兔號月球車」。「嫦娥三號」在經過約70小時的飛行後,著陸器開始登月。它依靠推力可調的7500N變推力發動機,多次點火,精準調整姿態,逐步逼近著陸區域,最終四個腳架穩穩踏上月面。
12月14日21時11分,中國首個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成功軟著陸在月球雨海西北部。曾經那高不可攀的廣寒深宮終於迎來了訪客,「嫦娥」這次不再是虛幻的神話人物,而是中華兒女奮鬥了半個多世紀實實在在的國之重器。
12月15日,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駛出著陸器,邁上月球土地,陸續開展了「觀天、看地、測月」等科學任務。
2016年8月,超期服役的「玉兔」光榮退役。
我國的「嫦娥三號」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的記錄。其拍攝的高清照片,使人類時隔近半個世紀再次零距離觀測月球地表。這些包含大量科學信息的照片、數據已免費向全球共享。
接下來登場的便是「嫦娥四號」。它雖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但功績一點不遜色於「嫦娥三號」。
2018年12月8日,長徵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四號」順利升空,開啟了月球探測新徵程。
由於此次任務在月球背面,通訊不便。我國早在「嫦娥四號」奔月的半年前,就向地月引力平衡點L2點(拉格朗日L2點)發射了中繼衛星「鵲橋」,它將保障「嫦娥四號」任務時的通訊暢通穩定,為人類首個月背探測器與地球控制人員間牽線搭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反推發動機和著陸緩衝系統的護航下,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附近。隨後,「玉兔二號」行駛到月面,開始巡視探測任務。
這是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巡視探測器。
至此,我國圓滿完成了「落」這一步,而且還「落」了個世界第一。
最後,三步走戰略,只剩下壓軸大戲「回」了。
「嫦娥五號」已整裝待發,探測器全重8.2噸,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它將在月球上採集有科研價值的月球巖石,等待後續任務將其帶回地球。據悉,「嫦娥五號」將於今年10月底奔向月球。
如此多的探月機器奔赴月宮,我國的載人登月計劃也沒閒著,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據權威人士透露,我國將在2030年前後把自己的太空人送上月球。
「低頭望明月,舉頭思故鄉」。
嫦娥仙子在召喚!
正當中華兒女為圓夢明月努力奮鬥之時,西方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也向她的子民發出了邀請。接受這份邀請的是第一個完成載人登月壯舉的航天霸主美國。NASA在阿姆斯特朗登月50周年這一天(2019年7月20日),宣布他們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
面對月亮女神的呼喚,東、西方兩個航天強國又會有怎樣的精彩碰撞?
我們下次再聊。
(轉載請取得授權,否則必究;本文圖片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