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月25日在北京拍攝的嫦娥三號搭載的月球車模型。中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由著陸器和巡視器(俗稱月球車)共同組成。在該國首輛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中,近65萬網民投票「玉兔」號。2013年12月「嫦娥」將懷抱「玉兔」飛天落月,「玉兔」號隨後將開展為期3個月的月面巡視探測。新華社發(劉淮宇 攝)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12月2日凌晨,「嫦娥」探測器將與「玉兔」月球車相擁,從月亮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開啟奔月、登月、巡月之旅。
據德國之聲網站11月27日援引中國媒體的報導,下月玉兔號將發射至月球並在那裡完成為期3個月的巡視勘查任務。這是中國首次將由電腦操控的儀器送上月球,此前2007年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和3年後進行的二號衛星都環繞月球在其軌道中進行探測工作。本次玉兔登月是中國近期航天規劃中的一個環節。該計劃包括2020年前完成空間站建設,並最終實現將人送上月球。玉兔能進行呈30度角的跳躍,每小時可行進200米。
報導稱,在人類科學探月的歷史上,對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韋伯博士 (Dr. Peter Weber)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有兩次,都由蘇聯科學家完成。一次是1971年10月4日結束的蘇聯第17次探月項目,探測器登月成功並在那裡進行了11個月的工作。其間,它在月球上行駛了10.540米,傳輸兩萬張照片以及全景圖,並進行了500多個土壤測試。另一次是1972年2月25日探測器從月球返回地球,並帶回159克的月球土壤。
韋伯說,人類對月球的知識仍然沒有豐富,反而顯得漏洞百出。他說,月球有很多面孔,尤其是背向地球的那一面以及兩極地帶,人類對它們還一無所知。他表示,「對月球的新探索是對豐富人類知識做出的貢獻。」
韋伯談到,當今航天領域裡合作為主要趨勢,「單個國家的航天項目一般都有國際夥伴參與或者有其他國家提供儀器。獲取的數據也是在有國際夥伴的參與下進行整理評估」。他表示,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國,它不僅在資金上支付得起高科技,同時遠景上也從這些高科技那裡有所獲利。作為科學家,韋伯讚揚中國在登月領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說:「中國開發了獨立的航天技術,達到在地球軌道進行載人航天飛行的水平。」
報導稱,歐洲人也在做探測太陽系的計劃,歐洲航天局(ESA)便是為此而設立的多國機構,它負責開發和實施航天項目。航天項目很昂貴,一般都超過一個國家所願承擔的範圍。歐洲航天局正在籌備兩項不載人的火星飛行計劃,一個是在數年後發射飛行器探測火星表面的大氣層,另一個如同「玉兔」,是一個自動控制的火星探測車,它將在那裡降落並對火星表層進行實地勘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
訂閱2014年《參考消息》贏取iPad大獎,立返手機充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