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
▲10月12日零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
10月12日零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高分十三號衛星是高軌光學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氣象預警預報和綜合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信息服務。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9次飛行。
——新華網
2
嫦娥四號已在月背度過647個地球日 玉兔二號將對巖塊進行光譜探測
▲紫色圓圈區域為距離最近、反射率較亮的撞擊坑,紅圈為巖塊位置,白線條為計劃行駛路徑。圖片來源: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博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10月11日消息,隨著太陽光再次鋪灑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自主喚醒,迎來第23月晝工作期。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順利度過647個地球日。
嫦娥四號著陸器於10月11日11時56分喚醒,「玉兔二號」月球車於10月10日18時57分喚醒。基於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在本月晝期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向玄武巖分布區域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行駛,這兩個位置均位於當前探測點西北方向。在此行進路線中,存在一枚直徑約為30釐米的巖塊,「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利用紅外成像光譜儀擇機對該石塊進行光譜探測。
——中國新聞網
3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10月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六分儀座SW是類新星的一個原型星,這顆類新星有較深的掩食,軌道傾角約78度,軌道周期為3.24小時,剛好處於軌道周期空缺(2—3小時)的上邊緣。
——《科技日報》
4
富鋰巨星高壽幾何?恆星「心電圖」揭曉答案
▲天文學家通過監測富鋰巨星的心跳和分析它們的光譜揭秘其真實身份 喻京川繪圖
鋰元素在恆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我國重大基礎科技設施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通過監聽恆星的「心跳」,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比之前認為的更「老」一些,它們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
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6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天文》雜誌上。
——《科技日報》
5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 前爪僅有兩指
10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近日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發現一組保存完好的新品種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將這一新物種命名為Oksoko avarsan。據介紹, Oksoko avarsan生活在6800萬年前,是雜食性動物,身長可達兩米,長有羽毛。這種恐龍嘴的形狀與現代鸚鵡的喙相似,並且沒有牙齒。值得注意的是,Oksoko avarsan的前爪只有兩個指頭,研究人員認為它們的前肢曾不斷進化,以適應新的地理環境。
——環球網
6
迄今「最安靜」半導體量子比特問世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誌上撰文指出,他們研製出了迄今「最安靜」——噪音最低的半導體量子比特,為進一步研製出大規模糾錯量子計算機奠定了基礎。
為使量子計算機執行有用的計算,由量子比特編碼的量子信息的精確度必須儘量達到100%。由矽內原子的電子製成的量子比特,有助於科學家研製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但矽材料內的缺陷會引起電荷噪音,幹擾量子信息,影響其準確性——即便材料內只有很少雜質,都會影響電荷噪音的水平。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