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採集的碳酸鹽氣囪樣品(張旭東 攝)
6月1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冷泉區進行首次試驗性應用下潛,這是「蛟龍」號的第53次下潛。本次下潛不僅觀測到了由大量的毛瓷蟹、蜘蛛蟹、深海蝦、貽貝等構成的冷泉生物群落,而且還獲得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碳酸鹽氣囪樣品、15個雙殼類生物樣品和大量的生物視頻影像資料。
「這是我國利用自己的載人潛水器第一次在南海獲得活動冷泉區的生物標本和碳酸鹽巖,其科學意義重大。」本航段唯一的女性科學家楊群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興奮地說。
17時,在「蛟龍」號順利回收後,早已守候在甲板上的科學家李新正、楊群慧、邱建文、馮東和吳正偉拿著標本收集容器快速跑向「蛟龍」號頭部的採樣籃,小心翼翼地把機械臂上抓取的一塊碳酸鹽巖和生物箱裡面的15個雙殼類生物取下,然後回到實驗室進行處理。
在實驗室,邱建文帶著實驗橡皮手套,先用手術刀片小心地把雙殼類生物的殼分開,然後用解剖剪把各個組織器官剪下,放到不同的容器裡面。楊群慧和馮東則一邊忙著給樣品拍照,一邊協助邱建文進行樣品的收集整理。
「由於船上條件有限,所以我們要依據不同的實驗對樣品進行不同的處理和分類保存。」邱建文一邊拍照一邊說,「酒精可以固定DNA,用酒精浸泡保存的樣品可以拿回實驗室進行生物種類鑑定。其餘的樣品則要冷凍保存,然後再帶回實驗室做進一步實驗。」
記者注意到,不僅雙殼類生物的內部組織結構被分別解剖保存,就連貝殼也被科學家們收集起來。「貽貝的殼可以用來做同位素分析。」楊群慧向記者解釋道,「另外,通過研究生物細胞膜的組織成分,也可以幫助科學家推測出該冷泉區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生物存在,可能發生了什麼樣的生物地球化學反應。」
除了雙殼類生物,科學家還在帶回的碳酸鹽巖上發現了軟珊瑚和至少兩種形態的海綿以及管蟲蠕蟲的管子,這些也被保存起來。「雖然管蟲已經不在了,但管蟲的管子也是有機物,對於科學家的研究很有幫助。」邱建文說。
最後剩下的碳酸鹽巖也被科學家們放在零下20℃的冰箱裡冷凍保存起來。「通過對碳酸鹽的進一步分析研究,科學家可以了解碳酸鹽的形成過程。」馮東說。
楊群慧說:「科學家通過對該冷泉區生物生存方式和狀態的各項研究,了解該冷泉區生物群落結構的獨特性以及與其他冷泉區生物群落的異同點,這對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期待『蛟龍』號的下潛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