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潛航員:10年造訪海底72次刷新中國深度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他是中國首批潛航員,蛟龍號是他的「鋼鐵兄弟」,他們一次次刷新中國深度。他說:我們不只是去突破深度的,而是為國家去探索深海世界。

  《面對面》專訪蛟龍號潛航員唐嘉陵。

  10年造訪海底72次 「我們是深海的外來生物」

  2017年6月23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96名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號船結束了中國大洋38航次,在青島國家深海基地碼頭靠岸。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裡,34歲的潛航員唐嘉陵,經歷了從業10年來時間最長的一次遠行。

  蛟龍號是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長8.2米、寬3米、高3.4米、載員3人、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是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可以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海域自由行動。從2009年海上試驗以來,蛟龍號已經在中國南海、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區等7大海區,開展了152次成功下潛,深海科技成果豐碩,獲取了海量珍貴視像數據資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質與生物樣品。2017年的這次遠航,標誌著蛟龍號為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航次圓滿收官,蛟龍號即將步入下一個新的階段:業務化運行階段。

  十年來,唐嘉陵駕駛蛟龍號曾到訪海底世界72次。

  唐嘉陵:深海世界,有的地方它很荒蕪,有的地方生長著千奇百怪的生物,蛟龍號坐底的時候,猶如一隻外星飛船,砸入了一片生物的浪潮中。

  記者:你們反而像是外來的生物?

  唐嘉陵:我們是外來生物。比如說常見的海參,我們印象當中是黑色,帶一點刺。但是我們在海洋裡面見過的,有粉紅色的,有紫色的,也有白色的透明的,還有長尾海參能達到一米……光海參我們看到幾十種不同的。

  記者:多彩而神秘的世界?

  唐嘉陵:非常多彩,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連續緊張作業12小時 潛航挑戰人體極限

  深海寶貴的資源,吸引著蛟龍號一次次潛入深海,進行海洋探索和開發,然而,對於唐嘉陵這樣的潛航員來說,每一次下潛,都是對耐力的極大考驗。蛟龍號作業最長時間近12小時,在此期間,潛航員只能靠吃巧克力、牛肉乾充飢,不能休息,一直是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

  記者:艙裡面的面積大概會有多少?

  唐嘉陵:內徑是2.1米的。好像聽著2.1米很大,但是幾十臺計算機再加上三個人,基本上跟轎車的後排座差不多,非常擁擠。

  記者:好,我們到蛟龍號的駕駛艙來體驗一下……這個艙裡,一平米都沒有吧?

  唐嘉陵:真正在海下執行作業的時候,我們這個艙裡面,後面會放滿很多下潛的物資,我們三個人是在這兒並排坐的。以這個姿態,一般一次任務7到8個小時。

  除了長時間地觀察,潛航員還需要操控駕駛,操作機械手臂採集樣品。海底有時一片寂靜,有時一點響動就可能會被放大十倍,潛航員需要對周圍環境做出預判,處理突發狀況,及時規避可能出現的危險,精神需要保持高度集中。

  唐嘉陵:下潛完了第二天,可能下樓梯腿會發軟。

  記者:當時在艙裡呢?

  唐嘉陵:這兩個膝關節會感覺非常緊、很酸、很難受。另外還要儘量控制自己,儘量減少上廁所。

  記者:在深海裡面工作,很多人可能有一些幽閉恐懼症。你們會不會有?

  唐嘉陵:潛航員都沒有這個障礙,因為我們當時選拔的時候專門做了這個單項淘汰。我印象非常深,在一個潛艇艙段裡面,沒有聲音沒有光,在裡面待著十幾個小時,也不讓你睡覺,還會有針對性給你一些提示。

  回憶三次突破7000米 「有強大的祖國才有國之重器」

  唐嘉陵是我國首批自主選拔、培養的載人潛水器潛航員,2006年9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讀大四的唐嘉陵,聽說國家海洋局潛航研究所要到學校招聘7000米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從小想當軍人的他便報了名。

  收到面試通知後,包括唐嘉陵在內的15位候選者,來到青島參加選拔,經過層層考察,最終僅有兩名候選者順利通過,唐嘉陵便是其中之一。

  隨後,唐嘉陵入職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開始接受長達3年的潛航員訓練,當時蛟龍號還只是個粗糙的球體,骨架還尚未安裝,日常訓練之外,唐嘉陵還參與到蛟龍號的組裝工作中。2009年8月,蛟龍號首次下海,開始執行1000米海上試驗任務,唐嘉陵迎來了第一次挑戰。

  記者:真正下到水裡面實地操作的時候,內心會有忐忑嗎?

  唐嘉陵:忐忑一件事,就是不要因為我個人的一個操作,造成某個設備的損壞,這就是我當時心裏面最擔心的。

  34米,是唐嘉陵的第一個下潛紀錄,接下來的3次海試,唐嘉陵的目標就是不斷刷新自己的下潛紀錄,同時刷新蛟龍號的下潛紀錄。2012年6月27日,7000米海試中,蛟龍號下潛至7062米,創造了全球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幾次紀錄的創造,唐嘉陵都在其中。

  唐嘉陵:真正突破的時候,特別是在7060米坐底的一瞬間,我們當時三個人相互之間用眼神,沒有擁抱,但是我們用眼神傳遞了個信息。

  記者:想說什麼?

  唐嘉陵:這個紀錄是我們蛟龍號團隊創造的,三次突破7000米,我們都展示了我們的五星紅旗,雖然說我們遠離祖國大陸,但是我們背後有強大的祖國。只有我們強大的祖國,才能有蛟龍號這樣的國之重器。

  100%安全下潛 「蛟龍號是我們的鋼鐵兄弟」

  蛟龍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可以直接觀測、直接測繪、直接取樣的深海科考平臺,在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下潛人數達300人次以上,其中科學家佔將近1/3。水下作業,潛航員一方面需要與科學家們合作,發揮蛟龍號在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深海科學研究中的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設備和人員的安全,這對唐嘉陵來說,有時候也面臨權衡和取捨。

  唐嘉陵:真正水下作業的時候,不是說看著什麼就抓上來。可能動了下面的一塊大的樣品,會連動上面的幾塊東西倒下來。

  記者:就像塌方一樣的?滾下來會怎麼樣?

  唐嘉陵:它一旦掉到裡面,我必須把這個採樣籃拋掉,才能夠回到水面上。而最嚴重的結果,必然會帶來人、設備甚至危及生命的事故。

  安全第一,是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潛航員堅守的原則。在涵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蛟龍號在5年試驗性應用階段,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下得去,上得來」,是唐嘉陵對蛟龍號的評價,儘管已經成功下潛72次,但每一次,唐嘉陵都把它當做第一次。

  記者: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講,潛航員和蛟龍號之間,不僅僅是駕駛員和一個工具之間的關係,有時候可能是一個肩並肩的戰友的關係。

  唐嘉陵:對,蛟龍號像我們身邊的一個鋼鐵兄弟,沒有蛟龍號的鋼筋鐵骨來支撐我們走到深海,我們也不會有潛航員。

  記者:現在已經結束了試驗階段,未來可能進入到一個新的應用化階段了。對你們潛航員來講,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

  唐嘉陵:期待著我們國家萬米級潛水器早日下水。個人來說,蛟龍號這個裝備,我們還要發揮它的能力,不只是去突破深度的,更多的是能夠為國家、甚至是為全世界國際海域的資源探索、科學研發等取得豐富的科學成果,這才是我們最想要實現的價值。

相關焦點

  • 蛟龍號潛航員:下潛7000米海底 像坐3小時電梯
    「中國載人深潛英雄」、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近日做客重慶圖書館,揭秘神秘的深海潛水,他用幽默的話語講解專業的技術,引發現場陣陣喝彩。   蛟龍號怎麼工作?   像坐電梯3小時   潛入深海7000米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國人多年的夢想,2012年6月30日,經過51次下潛,蛟龍號浮出水面,完成了7000米海試的全部試驗,也讓這一夢想變為了現實。   潛入深海7000米是個什麼概念?
  • 蛟龍號潛航員:深潛7000米就像坐3小時電梯(圖)
    乘蛟龍號下潛7000米海底,就像坐3小時電梯  蛟龍號潛航員葉聰來渝講述深海的秘密,普通人的身體素質都可以乘坐蛟龍號  重慶晨報記者 郎清湘 報導  「潛航員就像陸地上的的哥,不僅會開蛟龍號,還要像4S店的維修人員一樣會修理。」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蛟龍號」南海深潛3759米總設計師和潛航員接受本報專訪3759米,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的最大下潛深度。 要想在海洋中達到如此深度,即使在擁有先進科技的今天,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至於今年7月之前,世界上只有美、法、俄、日四個國家能夠做到。
  • 河南90後姑娘:讀研期間入選中國首批女潛航員,通過119項考驗成蛟龍號主駕!
    她生於平原,卻將夢想根植深藍,演繹海上芳華;她勇敢無畏,曾駕駛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勇闖深海。她就是我國第二批蛟龍號潛航員中唯一的"90後"、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大連海事大學2014屆校友——趙晟婭。
  • 下五洋潛深淵 蛟龍號屢創紀錄昨凱旋
    ,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在這期間,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常規調查75個站位,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記者了解到,蛟龍號計劃2019年前完成大修和技術升級,隨後進行業務化運行。蛟龍號將和我國深海其他高新技術裝備協同作業。在2020年,蛟龍號將再次起航,執行為期一年的環球科考航次,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 潛航員披露「蛟龍號」潛航最怕被破漁網電纜纏住
    - 對話  一架新飛機要經過試飛員無數次的試飛,一艘深海載人器也要經過一遍遍的試潛。在「蛟龍號」上,30歲的葉聰就是一名「潛航員」。葉聰坦陳,他曾操作著「蛟龍號」,一次次深入數千米海底,一點點發現「蛟龍號」可能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
  • 大國利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可探測海底的奧秘
    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7020米。2017年3月4日和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分別在西北印度洋臥蠶1號熱液區和大糦熱液區進行了中國大洋
  • 蛟龍號7000米海底捕獲異形生物照大曝光(組圖)
    傅文韜與大學生分享2013蛟龍號首次應用航次的美妙經歷  海底的「雪蓮花」。  海底的「小飛象」。  漂亮的鼠尾魚 該組照片由傅文韜提供  半透明的海參、3米高的白色「雪蓮花」、纏滿海星的半米高「金箍棒」……昨天下午,由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等聯合主辦的 《走向海洋》論壇在海大舉行,蛟龍號潛航員傅文韜現場為大學生們展示了蛟龍號應用航次的部分生物科考成果,近千名大學生通過一幅幅美妙的照片領略了幾千米深海的奇幻。
  • 無錫中船重工702所蛟龍號青春團隊鑄就"中國驕傲"
    就是這些年輕人,用10年的青春和汗水,鑄就了人類海洋深潛歷史上的「中國驕傲」。   火線入黨,  祖國的需要是「深海的哥」第一選擇  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11個人曾到達過7000米深的海底,中國人就佔了8位,其中多次擔任「蛟龍號」主駕駛的葉聰被稱為「中國載人深潛第一人」。
  • 中國用機器人在3000米南海海底插國旗系首次
    據中國海洋石油報報導,3月19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進行深水設備測試,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海底,這是國內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的南海。   海洋石油286船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2012年10月開工建造,2014年12月交付。
  • "蛟龍號"深潛員揭秘海底世界 曾遇巨型龍蝦(圖)
      海底5000米拍到的鼠尾魚。(圖片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提供)  8月23日,在圓滿完成我國載人深潛5000米級海試任務之後,「蛟龍號」深潛器的母船——「向陽紅09」船凱旋青島,我國首批潛航員唐嘉陵、付文韜及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 46名海試人員也隨船抵達青島。
  • 蛟龍號付文韜:讓青春在深海飛揚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駕駛員」、「中國時代風採」證書獲得者……這所有榮譽都加在一個身高1米73,面龐白淨的年輕小夥子身上,他就是即將奔赴馬裡亞納海溝進行7000米級載人深潛的「蛟龍號」潛航員――付文韜。但付文韜沒有後悔:「為中國的海洋科研事業服務,遠比提升個人的學歷更有意義。」  潛航員的報考條件乍看起來不高,但其選拔過程非常嚴格。比如,要具備一定的精細操作能力,不能有幽閉恐懼症等。經過一系列非常嚴苛的選拔測試,最終,付文韜正式成為了中國首批2名潛航員學員之一。  潛航員訓練堪比「太空人」  潛航員的訓練既艱苦又嚴格。
  • 中國潛航員選拔需闖119道關 關小黑屋測心理素質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去年到今年,我國自行研製的蛟龍號潛水器在下潛深度方面不斷創造著奇蹟。"蛟龍號"已經深潛到海底七千米,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或許很多聽眾都很好奇,要想做一名潛航員,需要怎樣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那要駕馭世界上最先進的載人潛水器,想獲得這樣一份工作,到底要過幾道關?
  • 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未知物種嚇瘋潛水員(圖)
    ,這一個未知的恐怖生物還將潛水員嚇瘋,而直到現在蛟龍號下潛深度時間也備受關注。蛟龍號一直是國人的驕傲,他是專門針對海底世界探索的載人潛水器,多次載人進入海底世界,不過最近在網上流傳著蛟龍號發現的恐怖生物,而且將蛟龍號潛水員嚇瘋的傳說,蛟龍號究竟發現到了什麼樣的恐怖生物,居然能將我們的潛水員嚇瘋。
  • 中國這條「龍」不簡單!剛剛出水,又要「環遊」世界!
    據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於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執行環球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共有三個航段,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裡。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
  • 揭秘罕見黑暗生物鏈+蛟龍號「龍腦」
    8月13日,「蛟龍號」英雄劉開周老師光臨機器人大講堂,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紛呈的講座。來自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劉開周老師不僅是「蛟龍號」控制系統的研究人員,更是世界首次突破載人潛水器7000米深度的潛航員,是從大山驕子到深海蛟龍的傳奇人物。
  • 蛟龍號背後資本邏輯:開發可燃冰 民間資本進入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2013年6—9月,蛟龍號開啟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成功帶著多位科學家完成多次下潛任務。
  • 蛟龍號首次載人深潛印度洋發現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 資料圖新華社三亞4月6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的「向陽紅09」船5日傍晚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宣告歷時59天的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此航段期間,「蛟龍」號11次深潛西北印度洋,成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首次載人深潛西北印度洋 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成功發現「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實施載人下潛科學考察,在國際上也是頭一回。」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是863計劃中的一個重大研究專項。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2012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 「中國深度」讓《海底兩萬裡》不再科幻
    在馬裡亞納海溝,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至7062米,海翼號水下滑翔機下潛至6329米,海鬥號無人潛水器下潛至10767米……中國自主研發的各類深海潛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創造著「中國深度」。文/《環球》雜誌記者 劉詩平 劉娟娟  148年前,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寫了一部名著《海底兩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