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機器人在3000米南海海底插國旗系首次

2020-12-03 川北在線網

中國用機器人在3000米南海海底插國旗系首次

時間:2015-03-27 07:55   來源:和訊網-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題:中國首次用機器人在南海3000米海底插國旗來源:和訊網-觀察者網 導讀:【中國用機器人在3000米南海海底插國旗系首次】據中國海洋石油報報導,3月19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進行深水設備測試,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

  原題:中國首次用機器人在南海3000米海底插國旗——來源:和訊網-觀察者網

  導讀:【中國用機器人在3000米南海海底插國旗系首次】據中國海洋石油報報導,3月19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進行深水設備測試,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海底,這是國內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的南海。

  據中國海洋石油報報導,3月19日,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海洋石油286進行深水設備測試,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海底,這是國內首次用水下機器人將五星紅旗插入近3000米水深的南海。

  海洋石油286船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深水多功能工程船,2012年10月開工建造,2014年12月交付。該船具備深海海域水下大型採油設施 安裝、海底電纜鋪設等10餘項功能,能夠完成當今世界難度最大的深海油田開發水下工程項目。  2010年7月,母船「向陽紅9號」的後甲板上,中國 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靜躺待命。三名潛航員依次進入潛水器,經過一段時間調試後,它以每分鐘37米的速度緩緩下潛。

  一小時後,「蛟龍號」突破了3682米的世界海洋平均深度,到達3759米深的海底,並拋掉載重物,以零浮力附著在海底。10分鐘後,「蛟龍號」傳回首張海底圖片。

  接下來,通過機械手,潛航員相繼把一面五星紅旗和寓意中國載人深潛成功的龍宮標誌物,布放到了3759米的海底。在完成長達9小時03分的水下及海底作業之後,「蛟龍號」潛水器順利浮出海面,這標誌著中國首次載人深潛3000米級海上試驗取得成功。

  

    插在海底的國旗

  事後,這次操作「蛟龍號」的首席潛航員葉聰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整個科研團隊一直渴望創造新的記錄,而實際上試驗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紀錄的產生,「不止是深度,也包括試驗過程中作業時間、性能等各種參數。」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訪問川北在線主頁: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中國蛟龍號深潛細節曝光 海底插國旗無政治含義
    中國大洋協會供圖「蛟龍號」南海深潛3759米總設計師和潛航員接受本報專訪3759米,這是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的最大下潛深度。 要想在海洋中達到如此深度,即使在擁有先進科技的今天,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以至於今年7月之前,世界上只有美、法、俄、日四個國家能夠做到。
  • 菲律賓青年團登黃巖島插國旗 我國駐英大使:不要在南海玩火
    世界上發生任何事,似乎也不能遷移菲律賓人意圖用南海問題吸引注意力的決心。今天(13日)《環球時報》援引日本共同社消息,菲律賓青年團體於12日試圖登陸中國南海黃巖島插國旗,中國海警船對其進行攔截使其登島企圖落空。據悉,1名美國人也參加了該活動。 另據《菲律賓商報》報導,試圖登陸中國黃巖島的組織機構為「自由是我們的」 (Kalayaan ATINITO)。
  • 「南海深部計劃」將直播海底奇觀
    不同的是,這次作為航次首席科學家,他與來自國內9個高校、科研院所的21位科學家一起,搭乘「嘉庚」號,藉助租用的加拿大ROPOS遙控機器人,未來一個月將在南海開展科學考察,並在國內首次嘗試深海直播。「『南海深部過程演變重大研究計劃』(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進入衝刺階段,本航次應該是計劃收官前最後一次使用無人深潛器進行科考。」
  • 吉影T1水下機器人探索中國南海:畫面太美
    在南海進行水下探索,藉助全球下潛深度達到150米的消費級水下遠程操控機器人T1,深入到南海海底。圖片拍攝自吉影T1水下機器人南海作為我國三大邊緣海之一的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是中國最近海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區。
  • 我國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
    南海下潛最大深度3850米  「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介紹,由於海底古熱液區分布有限、標誌不明顯,古熱液區的尋找和發現十分困難,至今在深海發現的古熱液區數量十分有限。
  • 中國首次在南海試採海底可燃冰獲成功 中央致賀電
    1號」上宣布,「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大公網5月18日訊(記者李昌鴻)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站18日上午在正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作業的鑽井平臺「藍鯨1號」上宣布,「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自此,中國成為全球領先掌握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試採技術的國家,這對於促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裡程碑意義。
  • 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潛在金屬資源開發等有重要意義
    本文圖片均由同濟大學 提供南海海底首次發現古熱液區,對金屬成礦及其後期風化富集過程研究、深部生物圈探索、潛在金屬資源開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月16日凌晨1時許,伴隨著「嘉庚」號科考船停靠廈門通達碼頭,由同濟大學主導的歷時一月的南海遙控深潛科學考察航次完成了預定的科考任務,畫上圓滿句號。5月16日,科考船停靠廈門碼頭。
  •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中國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 發現海底巨大黑煙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0月29日11:35 就在開始不久的第三航段考察中,「大洋一號」首次使用水下機器人「海龍2號」在東太平洋海隆「鳥巢」黑煙囪區觀察到罕見的巨大黑煙囪,並用機械手準確抓獲約7千克黑煙囪噴口的硫化物樣品。這一發現標誌著我國成為國際上少數能使用水下機器人開展洋中脊熱液調查和取樣研究的國家之一。
  • 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原標題:插進南海海底超1500米 中國鑽井深度全球第七)
  • 中國驕傲!國旗插入深海海底,海底兩千米超級工程,中國練兵場
    地球上大部分地區被海水所覆蓋,就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在,大海對人類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地方,能源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前提,各個國家不但將眼光聚集在已經開發的陸地上,同時將眼光投向了無窮盡的大海之中,因為經過勘測,海底存在著人類取之不盡的各種資源。
  • 俄在北冰洋底插上國旗 意在為疆界擴張尋依據
    新華社/路透  俄羅斯北極科考隊8月2日完成了北極探險最重頭的表演,深海潛水艇成功潛至43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並將一面俄羅斯國旗插在上面,再次向世界表明了俄羅斯對北極宣誓主權之心。  人類首次在北極海底插旗  下潛行動開始於莫斯科時間2日9時28分(北京時間13時28分),首先下水的「和平1號」微型潛水艇,上面載有領導這次考察的俄杜馬(議會下院)副主席阿爾圖爾·奇林加羅夫和杜馬議員格魯茲傑夫等三人。當「和平1號」下潛300米之後,「和平2號」潛水艇也在科學家切爾尼亞耶夫的指揮下起程。
  •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南海西部首次發現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近日,廣州海洋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研究團隊對南海西部採集的大量地震和多波束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中建南盆地東北部發育了侵入巖漿相關的大型圓丘。這些圓丘一般呈圓形或拉長形,極個別呈不規則形狀,周長在3—26 km之間,高僅數十米到一百多米,因此側壁傾角較小,僅1.46—7.73°,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央坳陷邊界附近2312—2870 m水深處,通常和巖漿火山以及大型海山伴生。
  • 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新華社「決心」號3月15日電  題: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如果將深海沉積看作是一部記錄南海歷史卷帙浩繁的巨著,小小的有孔蟲就是這部巨著的「書籤」。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目前已完成第一個鑽探站位的工作。在南海北部3770米深的海水下,「決心」號順利鑽取海底1081米深的鑽孔巖芯。在這些巖芯樣品中,船上科學家已尋找到3000萬年前生活在南海的有孔蟲。  3000萬年的漫長歲月,有孔蟲講述了怎樣的南海故事?
  • 中國小夥將國旗插上歐洲最高峰 想做火炬手(圖)
    他在俄羅斯留學時,曾帶領中國留學生攀登上了歐洲最高峰——西厄爾布魯士山,把國旗插上山頂,把他們的名字留在那裡;回到重慶後,他邊創業邊參加重慶奧運火炬手選拔,併名列榜首。  一身運動裝,自信的微笑,回答問題對答如流,一路過關斬將,上月底,周栩以評委評分、網絡投票雙雙第一的成績成為重慶地區三名火炬手之一。
  • 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歸納:南海海底地形
    南海是位於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黃、東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陸附近深度較淺外,中部和東部水深大都在2000米以上。
  • 中國南海的自然資源
    南沙群島海區屬於熱帶生物區系範疇,以硅藻和甲藻為主要生態類群,有褐藻8種、綠藻27種、珊瑚藻12種、紅藻18種。底棲及潮間帶海藻西南中沙群島海區約有近千種,為中國四大海區之冠。經濟價值較大的種屬有紫菜屬、石花菜屬、雞毛菜屬、凝花菜屬、海蘿屬等20個屬。常見的品種有鳳尾藻、江蘺、蕨藻、總狀蕨藻、網胰藻、團扇藻、圈扇藻等。
  • 我國首次開展深海底聲學特性參數測量
    本報訊(記者 王 晶) 6月29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悉,在剛剛結束的「向陽紅01」科考船第四次海試航次中,深海可視化液壓貫入式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測量系統成功完成了3000米級海試,在南海北部水深分別為1880米、3018米、3021米和3036米的4個站位獲取了海底沉積物的聲學特性數據,並取得高清海底視頻影像等輔助資料。
  • 有孔蟲講述的3000萬年「南海神話」
    烘乾後,在每一份樣品裡,用顯微鏡仔細地尋找標誌性的有孔蟲「面孔」,進行「生物化石定年」。只有構建了年齡架框,有了地層年齡,發生在不同時間段的構造與沉積事件才會「復活」起來,被編入檔案,用來重塑不同時期南海的演化歷史。
  • 中國潛水員首次海底300米出艙作業 11點結束加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曾經,"上天下海"是神話傳說裡孫悟空的本領,如今,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已經在天上海裡各顯神通。  今天上午11點左右,如果海上氣象條件允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將利用我國自行建造的"深潛號"飽和潛水母船進行我國首次潛水員出艙到海底300米作業。從前天下午1點,6名飽和潛水員開始進艙加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43個小時了。
  • 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為重要的是,它的鑽深可以達到甚至超過15000米,能夠覆蓋南海97%以上的油氣作業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