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哈市召開

2021-01-13 澎湃新聞
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哈市召開

2018-11-22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了推動落實《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積極開展和擴大防災減災方面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由國際科學聯合會和聯合國減災署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國際滑坡協會(ICL)、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ICGdR)主辦、東北林業大學與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的「氣候變化背景下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學術研討會(暨國際滑坡協會寒冷地區滑坡研究網絡、寒冷地區滑坡研究全球卓越中心2018學術年會)」於2018年11月16-19日在哈爾濱市成功召開。

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教授、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張濤博士、國際科學聯合會和聯合國減災署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韓群力研究員、內蒙古交通建設質量監督局局長王殿臣高級工程師到會表示祝賀,中國科學院崔鵬院士委託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蘇立君研究員到會宣讀賀詞並做主題報告,大會開幕式由東北林業大學寒區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單煒教授主持。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梅爾尼科夫多年凍土研究所、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加拿大北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研究機構、加拿大卑詩省林務局、捷克共和國查爾斯大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高寒高海拔地區道路工程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圍繞多年凍土賦存條件、退化特徵與地貌關係;氣候變化影響下水熱平衡結構和格局的變化機制;氣候變化與歐亞大陸多年凍土退化;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年凍土區熱喀斯特過程及其影響;氣候變化與亞歐多年凍土區的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問題;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年凍土區水資源變化;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地區道路建設技術;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路基工程長期穩定性評價與預測;基於星載雷達和無人機技術的多年凍土分布和地貌變化監測等專題做學術報告,並圍繞「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主題展開討論,會議氣氛熱烈,成果豐碩。黑龍江寒地建築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和部分研究生、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系統相關部門負責人、部分地方政府分管領導共計70餘人參加了為期2天的學術會議和交流討論。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由於全球氣候變化,使人類與生態環境系統之間業已建立起來的相互適應關係受到顯著影響和擾動,引起了各國政府與公眾的極大關注,相關問題在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仙臺減災框架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重大全球合作協議中得到了重視並為之做出了行動計劃。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科學問題、環境問題和工程問題,而且是能源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和人類發展問題。我們目前所面對的挑戰可能更加困難和複雜,要解決地球系統科學的重大突出問題,將需要跨過學科邊界的有效的和持續的合作。

本次會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共同就氣候變化背景下「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多年凍土地帶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交流研討,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開始,一致希望這樣的會議能夠定期持續,形成交流合作機制,擴大影響範圍,共同面對人類社會發展新挑戰,在寒區科學問題、環境和工程問題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一屆國際海洋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ISMEG2016)」在青島黃海飯店召開。他指出,開展海洋工程地質調查是海洋工程建設的基礎。隨著深遠海研究的發展,以及海洋開發戰略的實施,加快海洋地質學科建設,提升海洋調查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顯得更加重要。他希望這次會議的召開,能夠促進與會代表針對新工程問題、新研究思路的討論與交流,推動海洋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
  •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14年4月2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第七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於
  •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
    海洋工程地質災害防控科技創新高層論壇暨山東省海洋環境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召開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4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20
  • 凍土退化是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地質原因
    >   中新社鄭州三月二十三日電 (史寶銀)記者今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通過對黃河源區多年凍土退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發現
  • 巖土工程知識: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學員問題】定測階段凍土工程地質勘探工作要求?  【解答】1、勘探點的數量應滿足各類工程施工圖設計時對凍土工程地質資料的需要。勘探點的距離應根據凍土工程地質條件的複雜程度和凍土現象的性質以及建築物類型確定。橋梁工程原則上每墩應有一個鑽孔。隧道洞口必須有鑽孔,中間鑽孔布置視地質條件複雜程度而定。
  • 2017年海峽兩岸三地工程地質研討會(第二號通知)
    、土地利用、能源與資源開發、災害防治以及環境保護都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為促進海峽兩岸工程地質專業的學術交流,特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三地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我們熱情邀請兩岸三地及國際工程地質專家學者蒞臨美麗的蓉城參加本次學術盛會。兩岸三地及國際工程地質專家學者將歡聚一堂,共同探討海峽兩岸三地特殊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新理論與新技術以及工程地質學科發展前沿。
  • 長安大學承辦的2018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在西安開幕
    ,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IAEG)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唐輝明,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洪增林等專家和領導應邀出席會議。陳峰校長代表長安大學介紹了長安大學歷史沿革、辦學特色、師資規模和近幾年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並指出,經過六十餘年的發展,長安大學地學類學科已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學校地質工程學科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逐漸形成了黃土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黃土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裂縫地面沉降、秦巴山區地質災害與評價等顯著的學術方向和人才團隊優勢。
  • 「全球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BASGES)學術研討會」召開
    本文作者:李志忠 汪大明 戴慧敏  中國地質調查局瀋陽地質調查中心聯合國際黑土地協會、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成都理工大學、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和北京綠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日前在瀋陽召開了「全球黑土地關鍵帶地質生態調查(BASGES)學術研討會」。
  • 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將於3月26-28日在廣州召開
    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第三號通知)(PDF文件) 為更好的延續前兩屆「構造地質論壇」會議精神與特色,並及時展示我國構造地質學及其地球動力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展,增進交流,深化構造地質學研究工作,探討構造地質學的發展方向,經討論決定於2010年3月26日~28日在廣州召開「第三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構造地質論壇
  • 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召開
    新華網呼和浩特10月21日電(徐紅梅)為搭建自然類博物館與科普創作、科普出版、科普傳播等領域團隊和單位交流合作的橋梁,10月20日,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會期4天研討會上,來自全國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學者將分別作「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等地質古生物報告;參會代表將分別作「關於博物館應急科普機制與能力建設的思考」「以科研創新點亮古生物科普核心特色」「化石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古生物學科普與科學精神」等推動科普宣傳的報告。
  • 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召開
    10月20日上午,由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科技與信息處主辦,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地質古生物科普研討會在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生物演化探秘與思考」「從科學發現到多元科普產品轉化」「從億萬年的演化史看人類的命運」「自然類博物館策展實踐」「起好步開好局為內蒙古地質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貢獻」的特邀報告。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召開 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成熱點
    10月17日-10月19日,中國地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雲南昆明召開,大會期間,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與中地數碼集團聯合承辦的分會場「城市地質理論方法與探測技術」論壇也於10月18日拉開帷幕,國內外地質領域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圍繞城市地質調查、城市地下空間探測、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建設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開展了深入交流與討論。
  • 湖北省孤立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東湖學院召開
    9月26日至27日,第一屆湖北省孤立子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東湖學院學術交流中心召開,全國16所高校孤立子研究領域的近3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研討會期間,中科院物理所魏志義研究員、中科院授時中心張曉斐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劉文軍教授、陝西科技大學董亮偉教授、浙江農林大學戴朝卿教授、太原理工大學郭睿教授、內江師範學院吳國成教授、內蒙古農業大學尹曉軍副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王徵平教授、武漢大學周國全副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鄭安壽副教授、湖北科技學院徐四六教授、湖北科技學院何俊榮副教授、武漢東湖學院周勤教授等14位專家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 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由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全新世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積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2004年中國全新世研究學術研討會,於11月25至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來自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濟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寧波大學、山東師範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十幾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4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 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學術年會現場朱學文作講話施申軼與王峰為「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侯增謙作主題報告12月13-14日,安徽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合肥召開。省地質學會要始終堅持「四個服務」職責定位,即: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團結帶領全體會員和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擔當作為、建功立業,在支持服務能源和戰略性資源安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中發揮新的更大作用。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提出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計劃」聚焦並服務「六大需求」,實施四項重大行動,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地質科技創新的過程
  • 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吳青柏
    現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理事、甘肅省地質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遙感協會理事、中國工程地質學會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學術編輯、《冰川凍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天然氣地球科學》等雜誌編委。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昨日在長春開幕
    為進一步交流構造地質學及相關領域最新學術成果,總結我國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經驗,探索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促進我國構造地質學科的進一步發展,第六屆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學術研討會4月13日上午在長春開幕。
  • 西南交通大學青年教師王玉峰榮獲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協會傑出青年...
    11月20日至23日,第18屆國際地質災害與減災研討會暨第4屆谷德振講座(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disaster Reduction / 4th Gu Dezhen Lecture)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