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來襲,濟南36座塘壩溢洪!一座城市的防汛「十二時辰」

2020-12-05 齊魯壹點

大眾日報記者 趙國陸

咔嚓!在電閃雷鳴中,8月1日夜間,濟南迎來今年汛期的首場強降雨。

小清河提前開閘降低水位,護城河提閘洩洪,臘山分洪閘及時分洪,18座小型水庫、36座塘壩溢洪……一直處於備戰狀態的城市防汛系統接受了一場實戰檢驗。2日早上,一夜大雨過後,除部分低洼地帶和鐵路橋涵出現短時積水、臨時交通管制外,濟南平穩度過了此次強降雨。

風雨24小時的背後,濟南做了怎樣的備戰?記者連日來蹲點多個防汛關鍵點,試圖破解這座容易內澇城市的防汛密碼。

8月1日17時30分,濟南小清河洪園節制閘開始提閘放水,降低水位。

蹲守小清河

8月1日17時,濟南市水文局歷城水文中心主任劉銘正準備離開黃臺橋水文站時,手機上收到一條剛剛發布的重要天氣預報,當晚有強降雨。天氣預報加上多年的經驗,劉銘意識到,這場雨小不了!清點了一下觀測設備,他立即通知值班人員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黃臺橋水文站下遊5公裡外的小清河洪園閘,負責人盧居法接到濟南市小清河管理處副主任劉廣泉的緊急電話:「預報晚上有中到大雨,準備好開啟小閘門,傳真隨後就發……」掛斷電話,盧居法提著飯盒就趕到值班室。

傳真一到,值班人員迅速做好準備工作,17時30分,啟閉機控制按鈕準時啟動,小清河洪園閘1號小閘門緩緩升起。

半小時後,七孔閘門全部開啟。這時,劉銘給副手李克打了個電話:「晚上有雨,趕緊先眯兩個小時,估計半夜得去測流。」測流是水文站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用專業儀器按照規範獲取水情數據,包括流量、水位等,為防汛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留存水文資料。

還沒吃晚飯的李克一點困意都沒有,他7月31日剛值了24小時的班,8月1日加班檢測儀器,正準備把孩子媳婦從嶽母家接回來,給媳婦打完電話說了要接著加班的事兒,這個身高1.83米的退伍軍人就做好了再熬一宿的準備:「今年這個八一節,送我一個大禮。」

興濟河是小清河上遊最為重要的一條支流,一有大的降雨,南部山區的雨水就會通過興濟河流入小清河。臘山分洪工程,能夠調節南部山區流入興濟河的水量,對緩解小清河幹流洪水壓力,提高小清河防洪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清河各管控環節為迎接大雨做著各種準備的同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負責人馬光宗帶著值班人員守在節制閘旁,等待指令。

吃完晚飯,劉銘就開始盯著濟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統。22時,雨量明顯增大,劉銘坐不住了,給家人撂下一句「得去站上作準備,等水來」,就冒著大雨走了。在醫院工作的妻子早已習慣了他這種一下大雨往外跑的節奏,而她第二天一早去萊蕪出差,兩個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帶。

前線高度戒備,位於濟南市龍奧大廈14樓的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也是燈火通明,滿牆大屏上,各種數據、圖標不斷變化,全體值班人員各司其職,根據實時雨情水情調度各個部門單位,緊張而有序。22時20分,濟南市今年首個汛情黃色預警從這裡發出,7分鐘後,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搶險工作。

22時40分,雨下得最急的時候,劉銘和李克都趕到了小清河北路二環東路交叉口附近的水文站。57歲的「老水文」王朝臣正在值班,三人冒著大雨,把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搬上水文巡測車,準備「走航」——他們要去測河水的流量。

隨著降雨量的快速增加,盧居法接到傳真指令,洪園閘7孔大閘門逐步全部開啟,最大流量排洩城區來水。洪園閘沒有照明燈,盧居法和同事一手打著傘,一手抱著水電筒,站在幾十米的高臺上,挨個觀察閘門的開啟情況,確保各閘門正常工作。隨著轟鳴的水聲,閘門全部順利打開,河水迅速咆哮而下。

23時30分左右,興濟河樞紐閘周邊路燈因為下雨跳閘了,一直在值守的馬光宗,提著強光手電不斷地觀察閘前水位。水位漲到了27米,接到指令,開始啟動分洪閘進行分洪。之前演練過很多遍了,閘室裡的操作員熟練地按下按鈕,液壓啟閉機緩緩地升起分洪閘,河水迅速掉頭向西,直奔玉符河,最終流入黃河。興濟河上的三個節制閘門落下,不再向小清河放水。水文測流小組隨後趕到現場,對分洪流量進行觀測。

8月2日0時13分,劉銘三人採集完符合規範的數據,趕回水文站之後,緊鑼密鼓地計算、分析,這是一個分秒必爭的過程。數據第一時間上報系統,洪峰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雨量、水位、流量是防汛調度最為關注的數據,也是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決策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凌晨2時,李克看了看氣象網說:「今晚沒覺睡了。後半夜還有雨,咱們等著吧。」

5時,天剛放亮,他們開始第二輪測流。王朝臣一邊搬設備一邊向記者解釋,水位有了20釐米-25釐米的變化,就要測流量。不間斷測流,主要是為了留存水文數據。雖然遙測數據全部實現自動上傳,但仍然需要人工校對,防止設備故障和誤差。

上午10時,濟南的汛情黃色預警解除,防汛Ⅲ級應急響應終止。劉銘根據水位變化,又組織了兩輪測流,主要根據這些數據來分析,今年小清河綜合整治之後,對排洪帶來多大影響。

流量和水位穩定之後,洪園閘的盧居法接到調度指令,下午1點開始逐步關閉七孔大小閘門,恢復正常景觀水位。

風雨24小時後,重歸於平靜。

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中心,各種雨情水情數據實時更新。

物防+技防+人防

隨著雨帶北移,濟南迎來每年一度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防汛關鍵期,這場強降雨,就很有代表性。

濟南的市民或許沒有意識到,在他們睡夢中,這座城市的防汛工程,度過了一次「考試」。絕大多數市民看到的是上午收到的汛情信息:水庫、河道、塘壩未出現險情,各類防洪工程運行正常;由於降雨強度較大,城區部分低洼地段和鐵路道橋出現短時積水,一些路段實施了臨時交通管制,對城市晚間交通造成一定影響,目前情況已解除。

濟南市城鄉水務局辦公室副主任唐瑞欽告訴記者,濟南地勢複雜,南部陡降、北部平緩,南北狹窄落差大,加上城市快速擴張,基礎設施跟不上,容易發生內澇。工程防汛在城市防洪減災中發揮關鍵作用,濟南以南部水庫、城區分洪工程、北部小清河等構建了堅實的防禦基礎。

三伏天的臥虎山水庫籠罩在薄霧中,已經一個月沒有出水的溢洪閘終於溢洪。每天早上6點多,水庫管理處防汛科科長王衛東準時收到一條簡訊,報告水庫的水情、雨情。這種簡訊,6月1日至9月30日,每天1條,雷打不動,如果睜開眼摸起手機沒收到水情雨情信息,王衛東心裡就不踏實。

臥虎山水庫是濟南城區防洪第一關:防山洪。如果沒有這個總庫容達1.195億立方米的「大水缸」,一旦遇到強降雨,南部山區的洪水將直撲25公裡外的主城區。

8月1日夜間的這場強降雨之前,臥虎山水庫水位持續低於121.5米的出水下限。根據防汛要求,汛期之前臥虎山水庫要降到127米的汛限水位以下。由於農業灌溉和生態補水的需要,在6月水位就已經到了121米左右,提前騰出2500萬立方米的庫容,應對主汛期的降水。

臥虎山水庫作為濟南第一個大型水庫,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和加固,防洪標準大幅提高。走在985米長、37米高的大壩上,可以看到壩坡上新裝了一排金屬矮樁。「這是今年剛安裝的GPS觀測點,一共28個點位,另外有兩個配套的基站。這相當於給水庫大壩安裝了一套動態心電圖,24小時實時觀測壩體的水平位移和豎直位移。」王衛東說,這套高科技設備替代了全站儀的定期、局部觀測,自動測出大壩任何變化,精度達到毫米級。

為了實時掌握水庫浸潤線以下的土石壩壓力,臥虎山水庫今年更換了全新的傳感器系統。這好比一個血壓儀,通過安裝在壩體上的水下傳感器,監測水壓和滲水情況。

在溢洪閘出口外20米的測流段,王衛東指著一排新設備說,這是一套先進的流量監測系統,由3個雷達和5臺都卜勒組成,根據水深和流速,可自動快速精準計算出洩洪量。

在水庫管理處4樓值班室,成排的電腦屏幕顯示各種監測數據。「這個大屏是今年汛期前剛啟用的,直通省水利廳,能夠遠程視頻實時調度。」王衛東說,科技手段為防汛插上了翅膀,但人防不能鬆懈,今年修訂了防洪預案,目前全員24小時輪班,成立了50人的搶險預備隊,以戰時狀態應對可能到來的強降雨。

大壩南端的溢洪閘,是水庫最為重要的「機關」,主汛期到來之前就進行了全面檢修,用值班人員的話說,電源是「雙保險」:獨立的雙迴路供電,另外還有應急發電機備用。

有了新科技的保駕護航,這座始建於1958年的水庫大壩,仍發揮重要作用:汛期攔蓄削峰,先攔住洪水,再細水長流,灌溉抗旱、飲用供水、生態補源……

臥虎山水庫下遊就是玉符河,這條流入黃河的支流,通過一個臘山分洪工程,可以替小清河分擔市區來水的三分之一。7月28日,興濟河西路安瀾北路交叉口的臘山分洪樞紐閘靜如平常,興濟河露出大半河床,分洪閘外漂滿浮萍。旁邊的閘管站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員24小時值班,每兩個小時巡視一遍備用發電機、燃料、配電室、啟閉機等設備,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一有重要天氣全體人員提前到崗到位……

記者跟隨值班人員劉晶來到發電機室,她熟練地演練了一遍緊急狀態下啟動發電機,「平時是兩路10KV電源為液壓啟閉機提供動力,兩個獨立電源都斷了的極端情況下,就使用發電機應急。我們經過專業培訓,熟練掌握這些操作流程。」

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的鄭磊說:「給我們的反應時間只有30分鐘,必須提前確保設備正常運行,閘門提得起、放得下,做到萬無一失。」

興濟河樞紐閘的值守人員是清一色的「娘子軍」,目前一共11人,四班三運轉,主要任務巡查巡檢設備。之前節制閘2號閘門一側液壓設備出現油漬,就是細心的她們發現之後迅速上報,施工廠家在隨後的維保中確認是油封漏油,及時採購配件並修復。如果不及時發現並更換,可能會因壓力不足影響液壓閘門啟閉。

這個工程是2007年後建設的。「主要就是攔截小清河上遊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大支流的洪水,導入玉符河,從而減輕小清河的洩洪壓力。」鄭磊介紹說,小清河黃臺水文站的水位達到21.5米,就會根據指令實施分洪,落閘之後興濟河的水就改道西流入黃。

去年颱風「利奇馬」登陸,濟南持續三天特大暴雨,小清河沿線防洪壓力驟增。臘山分洪樞紐閘接到指令:立即分洪,為小清河下遊排洪爭取時間和空間。市區三分之一的洪水立即改道。持續分洪41個小時,將600萬立方米(相當於5個大明湖)的洪水截留,導進黃河,大幅減輕了小清河的洩洪壓力。

8月1日夜間的今年汛期第一場強降雨,洪峰最高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排洪速度大幅提高。業內人士認為,這與小清河全線整治、提高了設防標準有密切關係。

小清河是濟南市區唯一的洩洪出口,主要支流28條,濟南幾乎所有的山洪性河道、排澇河道都匯流進這裡。最上遊在濟南西客站附近經睦裡閘與玉符河相通。

在歷城區華山街道辦事處洪園村西南方向,一座七孔攔河閘橫亙於小清河幹流上。「洪園閘是小清河最重要的一個控制性工程,」盧居法告訴記者,現在保持正常景觀水位20.6米,滿足遊船通航需求。每到預報有雨,提前開閘放水降低水位,如果雨沒落下來,就重新落閘蓄水。寧可十防九空,絕不失防萬一。「我們都有防洪預案,下大雨的時候按照指令提小閘門,暴雨的時候開啟大閘門。我們實行雙崗24小時值班,誰也不敢大意。」

「在主汛期前,每天500多輛渣土車、200多輛挖掘機施工作業,河底寬度從30米左右拓至100米,兩個應急泵站達到運行條件,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主體已經在6月30日完工。」濟南市小清河管理處工程科科長溫學強介紹,小清河濟南城區段的防洪標準全部提高到100年一遇。

同時,在濟南遙牆新建了5.3平方公裡的小李家滯洪區,總滯水量356萬立方米,遭遇洪水時,可以實現開閘分洪,與沿線的華山湖、白雲湖、芽莊湖聯合發揮滯洪作用。

8月2日5時許,濟南黃臺橋水文站工作人員在小清河邊準備測河水流量。

徹夜無眠的「哨兵」

在防汛最前線,有一群「哨兵」,無懼風雨,聞「汛」而動,為防汛提供基礎數據,他們就是水文監測站裡的觀測人員。記者在蹲點採訪時,在黃臺橋水文站和他們度過了一個通宵,看這些幕後「哨兵」的真實工作狀態。

8月1日下午,在黃臺橋水文站,劉銘這麼形容水文站的定位:我們就是汛期洪水防禦戰的「烽火臺」和「哨兵」,重點關注雨量、水位和流量,為防汛調度提供依據。濟南市水文局在各大重點防汛地帶都有「眼線」,哪裡水位高、水庫蓄水超警戒線、實時雨量多少,都能第一時間掌握。8月2日0時左右,強降雨使得濟南小清河水位明顯上漲,值班的測流小組把價值幾十萬元的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搬上巡測車,迅速開到二環東路橋邊,通過絞車,緩緩地把儀器放到河裡,沿著107米的河水斷面,走一個來回,採集數據。

由於大水從上遊衝下來的雜物太多,劉銘三人開著巡測車緩慢地沿著橋邊反覆「走航」了四個來回,終於成功拿到數據。隨即收起設備,返回水文站,馬上進行測算,上報數據。

黃臺橋水文站是國家基本水文監測站,始建於1916年,也是山東首批水文站。濟南市的防汛預案基本上以這裡的數據為參考坐標,大明湖、護城河、臘山分洪閘等市區的涵閘啟閉,以及小清河下遊幾個市也把黃臺橋水位作為防洪風向標、警戒「烽火臺」。

「王老,您就是一雨神,一值班準下雨,替班都能趕上下雨。」緊張地忙活完,劉銘對著到處找飯吃的王朝臣開起了玩笑。6月26日那場雨,他和王朝臣還有潘麗媛值班測流,半夜去接潘麗媛時,她四五歲的孩子驚醒之後抱著媽媽哭成了淚人,但防汛測流一刻不能耽誤。他記得幹完活凌晨4點了,王朝臣也是餓得滿大街找吃的。

「如果我在水文站幹到退休,最大的遺憾就是一輩子去不了海邊。」幹了17年水文工作的李克說,孩子9歲多了,一次也沒有全家去海邊玩過。這個工作汛期是不可能請假的,6月1日-9月30日,全員輪班上崗。到了10月份,海水涼了也不願去了。

「那就冬天去海南唄!」劉銘嘴上說得輕巧,其實他的兩個孩子暑假就從來沒陪過。

他們一邊聊一邊盯著水位數據,水位出現明顯變化時,他們就要再去走航測流。預報後半夜還有一場雨。

2時30分,窗外閃過一道白光。「打閃了嗎?」劉銘揉揉眼睛說,記者告訴他也可能是二環東路上的大車開了遠光燈。他不放心,就跑到樓頂看看,果真雨又下了起來!

他打開手機看了看微信群,萊蕪水文中心的同事發了個照片,正拿著計數儀,在河裡涉水測流。「今天晚上估計所有的水文站同事都沒覺睡了。」

3時,李克困意難解。「去年『利奇馬』來的時候,我這麼熬了4天,劉銘撐了5天,加起來睡覺時間也就幾個小時。這個活不熟悉的替不了,只能硬扛。」

在後面的12小時內,劉銘又連續組織了三次測流,記錄水位漲落與流量的關係以及變化趨勢。儀器移動的速度不能超過水流速度,否則測出的數據不準。別看這107米的測量斷面,他們有一年曾經開著巡測車在半離合狀態下走了一個多小時。

水文監測作為防汛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烽火臺」的價值決定了這項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群在風雨前線的「哨兵」,知道他們守護的是睡夢中的整座城市。

相關焦點

  • 南寧十二時辰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近期,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此劇講述了一行人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以紀錄片的質感,從衣食住行、人間煙火到文化娛樂、科學技術,深刻地展現了大唐長安的一天。隨著這部劇的大火,「××十二時辰」也成為大家跟風的熱點,那麼,南寧的十二時辰又是什麼樣的呢?
  • 滕州6小時降雨量達到全國第一,各部門積極防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
    戶主水庫水位123.87米,虎山水庫水位89.44米,超汛限水位後開始溢洪。組織防汛分部水務行政、技術責任人實地深入到城河、郭河、十字河、北沙河、界河等進行巡查檢查,實時察看河道徑流情況,對阻礙行洪的障礙物、險工險段第一時間責成有關鎮進行整治,保證行洪通暢。統一執行降壩指令,22座橡膠壩全部降至安全運行高度。督促26座小水庫落實行政、技術、巡查「三職」責任人責任,確保安全運行。
  • 七夕夜訪碑林 馬伯庸將揭秘《長安十二時辰》前世今生
    「在東十字街西北角,有一座上懸十字的石構圓頂大殿,正是景寺的所在。張小敬等人來到景寺門前,門口正站著十幾個身著白袍的景僧,個個笑容可掬,向路過的人贈送小小的木製十字架和手抄小軸經卷……」小說《長安十二時辰》的這段描寫隨著同名網劇的熱播被人們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嗎,這部小說跟西安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原來,這才是龍崗的十二時辰……
    日升月落,晝夜相接 一天內,十二時辰裡 龍崗在發生著什麼? 一起來感受龍崗十二時辰中的光影隧道 此視頻為疫情前拍攝
  • 關於全市水庫、塘壩、河流集中排查整治存在問題整改情況的匯報
    座水庫、117座塘壩、80條河流不同程度存在問題。各級對照集中排查整治工作檯帳,認真組織開展了問題整改,按照工作檯帳整治措施和完成時限,10月底前應完成93座水庫、108座塘壩、80條河流的整改。截至10月30日,98座水庫、117座塘壩、80條河流全部完成整改。
  • 「什邡十二時辰」精彩上演,從子時到亥時,你喜歡哪一幀?
    最近超高口碑的國產劇《長安十二時辰》你有在追嗎?這些都給了我們關於彼時世界中心長安的想像優異的製作讓《長安十二時辰》廣受好評而關於十二時辰的話題也接連登上熱搜由此引發了全國十二時辰的話題討論>你想知道什邡十二時辰是怎樣的嗎?
  • 益陽十二時辰來了,每時每刻皆文明
    益陽十二時辰來了,每時每刻皆文明 發表時間:2019-11-29來源:益陽廣電  文明不分大小  不分時刻當十二時辰 今天,請跟隨記者的鏡頭去感受益陽這座城市的文明十二時辰子時23:00-1:00
  • 「搶」之十二時辰
    之十二時辰 ——國網保定供電公司24小時完成市政府防疫總指揮部雙電源建設紀實 2月7日深夜,明月高懸,距離元宵佳節還有不到一個小時。 2月6日22時許,國網保定供電公司接到重要任務:要在2月8日早晨保定市政府防疫總指揮部入駐太美酒店之前,將這座僅有單電源供電且未配置應急發電設備的酒店,改造成一座合格的市政府防疫總指揮部。 重大任務考驗著電力人的使命擔當,公司營銷部和配電運檢室緊密協同,拉響了太美酒店保電工程的「十二時辰」。
  • 濟南:年年防汛升級 為何次次道路行洪
    &nbsp&nbsp&nbsp&nbsp15日,濟南下起了連綿小雨,一些路面由於過度硬化,雨水難以下滲,形成了一個個小水窪。隨著城市的發展,濟南城區面積不斷擴大,不到20年,城區面積擴大了近3倍。由於城區的不斷硬化,周圍的農田、溼地、藕池不斷消失,濟南城區每年汛期需要承接的雨水越來越多,防汛壓力愈來愈大。
  • 真實版中國十二時辰,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原創:中國人的一天        說起火爆這個夏天的國產劇,《長安十二時辰》必須擁有姓名!在劇中,主人公們必須在十二個時辰內,拯救陷入死局的長安。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全國十二時辰#也登上熱搜話題,腦洞清奇的網友開始了刷屏。好玩的是段子,但真實的是生活。真正十二時辰下的中國,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 多彩貴州網 - 貴州十二時辰
    貴州十二時辰最近突然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已經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引得身邊的迷妹迷弟們紛紛為之打call,劇中宏大華美的畫面,還原了長安這座歷史古都應有的熱鬧繁華,還有易烊千璽弟弟那盛世容顏圖片來源:優酷視頻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每個時辰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夜半、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城市頻頻內澇 城市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減少(圖)
    ▲東濼河北園大街以南整治前▲東濼河北園大街以南整治後▲北園大街三孔橋鐵路立交雨、汙水冒溢▲歷山路鐵路立交雨、汙水冒溢▲臨街商戶將油脂倒入雨水口▲魚鱗坑提供山體綠化水源▲綠地設置滲透淺溝今年入汛以來,武漢、北京等多座城市變身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WFC環金 十二時辰
    環金 十二時辰日月更替,鬥轉星移。中國古代紀時法「十二時辰制」。了解後,或許你突然才驚覺:時間之外還有「時間」。十二時辰,時序分明,映刻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洞察與感知,睿智而長情。夜半時分,於正在你面前流逝的24小時,打撈古老而詩意的十二時辰,給生命以時光,給時光以美好。
  • 濟南: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要報到了,父母說第一次出遠門讓姐和姐夫一同前往,我們三人坐三、四個小時的火車到了濟南。初見濟南:天略顯得大了許多,人也多,車也跟著多了起來。天略顯得熱了許多,樹略顯得粗壯了些,樓房也略顯得多了,天略顯得藍了許多,寬寬的路略顯的多了許多,較大些的廣場讓我們一時不知所向。
  • 十二時辰|華發市政人晝與夜的堅守
    1天24小時 我們能看到什麼 乾淨整潔的馬路、遍地春色的綠道 井然有序的生活、流光溢彩的夜景 卻不一定能看見 他們在黑夜中的溫暖守候 在烈日下的輾轉顛簸 在風雨中的默默堅持 …… 從東方日出,到靜謐夜半 十二時辰不疾不徐的節奏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