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濟南下起了連綿小雨,一些路面由於過度硬化,雨水難以下滲,形成了一個個小水窪。隨著城市的發展,濟南城區面積不斷擴大,不到20年,城區面積擴大了近3倍。由於城區的不斷硬化,周圍的農田、溼地、藕池不斷消失,濟南城區每年汛期需要承接的雨水越來越多,防汛壓力愈來愈大。好在濟南市正在採取海綿城市建設、加大溼地建設等多種手段,來緩解過度硬化給城區的防汛帶來的壓力。
    齊魯晚報記者蔣龍龍 王皇 實習生任群
    海綿改造路段
    只吸水不吐水
    14日晚到15日白天,濟南市區的降雨和12日的不同,非常溫柔平均,城區幾乎沒形成大的積水。不過,15日中午近12點雨基本停了,不少快車道外側還是出現了少量小水窪。
    近12點,歷山路快到和平路口的路西,有一段長約10米的積水。雖然在路口有一個雨水箅子,但雨水箅子略高,積水不再自動流向雨水箅子。路過的車都需要放慢車速,否則就會濺起水花。下午1點左右,雨停了近1小時,趵突泉南門附近的一處快車道路口仍有一層薄薄的積水,路過的非機動車能帶起水花。「就這點兒水怎麼流不走呢?雨也不算大,還是會有這樣的積水。」市民王先生說道。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同一些瀝青道路不同,一些可以向地下滲水的路面在15日的小雨中沒有一點積水。記者在多處人行道看到,有些人行道存在一些空隙,便可以向下滲水。濟南已經施工完成的一些海綿道路,難以抵抗一些超設計能力的短時暴雨,但是在小雨後,也沒有積水情況出現。15日中午,記者在進行了海綿改造的千佛山南路11號院看到,原先一片大水泥籃球場用透水瀝青鋪設成了停車場,降雨後不再往外「吐」水,而是「喝」水,向瀝青下的土層裡流。
    地面不斷硬化
    雨水下滲量驟減
    雨後路面形成一個個小水窪,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城市的硬化,致使路面積水難以下滲。根據濟南市公用事業局統計,農田林地大約能下滲一半甚至更多的雨水,而且能有效減緩水流速度。
    根據《排水設計手冊》介紹,不透水人行道和瀝青道路上的徑流係數為0.9,也就意味著1方的降水有0.9方要形成路面徑流,需要排水設施將其排出。由於瀝青道路特別難滲水導致濟南的非海綿路面上即使下了小雨,雖然沒有大的積水,有時也會形成一個個小水窪。遭到短時強降水,濟南的道路上難免會發生短時積水的現象。
    據相關排水專家介紹,城市化快速發展給防汛帶來的最大壓力,在於雨水下滲無門,地面過度硬化導致雨水下滲量急劇減少,增加了城市內澇災害機率。這點在濟南市體現得最為明顯。1999年濟南市建成區面積116平方公裡。2016年,濟南建成區面積已經接近400平方公裡,與1999年相比,濟南城區面積不到20年漲了近三倍。
    由於濟南建成區的不斷擴大,不斷硬化,濟南市中心每年汛期需要承接的雨水也在不斷加大。濟南市多年年均降水量約670毫米,全年7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平均降水量約470毫米。記者根據降雨量測算,到了2016年,濟南城區每年汛期需要承接的雨水便接近2億立方米。
    綠地溼地減少
    導致雨水無處排
    一些老濟南對城區的不斷擴張印象深刻,但對城區擴張引起的內澇也是記憶深刻。家住北園的仲女士告訴記者,她剛參加工作時,北園路以北還是荷塘溼地,北園有著大片的農田藕池,經十路以南是農田林地和小塘壩,「這些區域都變成了樓房,導致雨水無處去,北園不少地方本來地勢低,一下雨就挨淹。」
    不僅一些農田和溼地的減少,導致雨水無處排。城市內部一些小區雖然有著綠化設施,但是這些小區的綠化設施下面都被建設成了停車場,同樣導致雨水無法下滲。
    就以位於省城二環南路的某小區舉例說,該小區建成前,英雄山和二環南路附近幾乎很少出現積水現象。由於小區綠地下面幾乎全部被開發為停車場,雨水無法通過綠地下滲,只能通過小區道路形成徑流,排到馬路上。
    濟南市也意識到了城市過快硬化給防汛和保泉帶來的雙重不利。濟南市提出「南控」戰略,控制南部邊界,加強對南部山區的生態保護,讓南部山區涵養更多的水源。濟南市還正在逐步恢復一些溼地,如華山湖和北湖,加強對洪水的蓄滯,並提出著力推動海綿工程,著力讓更多的雨水滲入地下,減少地面徑流。
    記者手記
    城市不應該只有鋼筋水泥
    齊魯晚報記者蔣龍龍
    南高北低的地勢成就了濟南百泉噴湧的奇觀,這樣的地勢也給濟南的城市防汛增添了難度。隨著城市的加速擴大,濟南周邊的林地、果園、藕池、農田不斷硬化,加劇了濟南的防汛難題。
    城市的發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讓更多的村民進入城市,享受更為現代的生活。但是,假如一個城市只講究鋼筋水泥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問題。這在濟南已有所體現,隨著城市路面硬化,雨水無法滲漏,引起了保泉和防汛雙重難題。
    幸運的是,隨著城市發展,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重視海綿城市的理念。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需要指出的是,海綿城市建設是個大的系統工程。雖然濟南市正在多條道路建設多條海綿道路,但是由於周圍小區仍不是海綿小區,會有大量雨水排到道路上,超出海綿工程設計。因此,濟南市新建建築與小區都應該積極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增加城市綠化,讓更多雨水滲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