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夜無眠!二級響應下的武漢怎樣在防汛?記者現場直擊巡堤

2021-01-12 環球網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防汛對於武漢

歷來都是「天大的事」

二級響應下的武漢到底怎樣在防汛?

昨晚8時

長江日報記者兵分四路進入

武漢青山、蔡甸、

江夏、東西湖防汛堤段

與巡堤人員一起值守堤防

青山江灘

9日晚上10時30分,在新溝橋街防汛分指揮部,8個值守人員到齊。做完交接,當天帶班領導羅顥開始分配巡堤的位置。「我們站成一排往前進,電筒、竹篙拿好,大家走密一點。」

羅顥(中)與隊員一起巡查。

值守人員每班分成兩個小組,輪流巡堤。4人在40°左右的背水坡上呈一字排開,一人在堤肩,兩人在半坡,一人在堤腳。強光手電的光束在草叢裡交叉,尋找著積水的反射。

羅顥1991年開始從事街道工作,防汛成了他參與近30年的工作。對於尋找管湧、散浸等,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是踩,地面的軟硬可以感覺得出來。其次是看,一定要仔細,發現積水一定要用竹篙探一探。還有一招是聽。」羅顥記得,1998年抗洪時他用上了「聽」,「找管湧可以通過聽樹林裡流水的聲音。」

羅顥與巡查隊員在江邊查看水情。

隊伍行至建設六路公交站,有隊員發現地上的草是溼的。9日一整天的太陽,背水坡前幾天的雨水基本都幹了。羅顥排除了噴淋設施漏水的可能後,依然沒有找到水的源頭。他馬上叫隊員插上提前準備好的小紅旗,現場給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打電話。大約十分鐘後,專業防汛人員到現場查看,原來是地下埋的管道滲水。虛驚一場。羅顥說:「我們的宗旨是寧可錯報,不可漏報。」

新溝橋街防汛堤段為武青堤建設四路至建設六路,全長1380米。為了合理配置人員,街道在堤段兩端設立了兩個指揮部,分別向東西前進,在建設五路匯合折返。去時巡查背水坡,回時巡查迎水坡。

在建設五路小廣場,羅顥專門帶著晚班班長周恆到水邊看了看。這裡有水泥臺階,羅顥靠數臺階記錄水位。「周二有7級沒被淹,現在只剩3級了。水漲得很快,防汛的壓力很大,武青堤建設五路緊鄰倒口湖,這是我們觀察的重點堤段。」

今天凌晨3時30分,周恆第三次上堤,發生了一點小插曲。檢查建設六路廣場時,他發現兩處異常:江水淹沒的範圍有擴大的跡象;地上有大片不明原因的水漬。拍照並和隊員討論後他還是拿不定主意。

周恆到建設五路廣場去看了看之前看過的臺階,還是3級臺階,水位沒有明顯上漲。還是不放心,他又跑去街道另一個分指揮部請來更有經驗的隊員到現場查看,才打消了擔心。

滿頭大汗回到建設六路的分指揮部,大家一坐下就找涼茶喝。做完巡查登記,下一班馬上開始,保證堤上隨時有人。

洪北大堤

9日晚,長江日報記者前往蔡甸區通順河洪北大堤,體驗大堤夜晚值守。截至晚9時,通順河北垸閘外水位達27.59米,已超歷史最高水位。

劉治洪(中)和兩名村幹部在大堤上巡查。

洪北大堤上2500米長的洪北一堤段,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一直由蔡甸區奓山街25個村聯合值守。56歲的蔡甸區奓山人劉治洪所在的大東村,負責其中98米。劉家兩代人,均守過這段堤。

當晚零時,記者跟隨著劉治洪、明小晶和陳文三名大東村值守人員,參與夜間巡堤。這段僅98米長的堤段,一趟巡查下來,需花費約半小時。被雨水浸潤的坡體,每腳下去,都能踩出一個泥印。

巡堤時,三名值守人員依次橫向巡檢堤身半腰處、堤角處和壓津臺範圍。三天前,正是在堤身半腰處,劉治洪發現了4處浸水點,好在經過及時排查,排除了堤身滲水的可能性。

劉治洪說,今年洪北大堤的路燈投入使用後,夜晚巡堤,不僅效率提高,而且更加安全了,「有了路燈,配上強光手電,草下面都看得一清二楚!」

劉治洪(中)和兩名村幹部在大堤內側進行排查。

凌晨2時到4時,值守三人組切換為夜間模式,兩兩外出巡查。凌晨2時15分許,記者隨劉治洪、明小晶兩人一趟巡堤結束後,返回哨棚,雖是夜間,但因腳下泥濘,步行困難,仍大汗淋漓。

今年洪北大堤上的值守哨棚,由以往的應急帳篷,升級為有電源供應的貨櫃簡易屋。房內不僅有空調可用,還有4個通電插座可供電器充電。

劉治洪在簡單地洗漱。

為了避免熟睡,屋內的照明,徹夜未熄。「房裡有空調了,怕睡得太舒服,起不來。」劉治洪略顯不好意思地說。

早上6時,已經完全天亮,明小晶和陳文,再次換上雨鞋,前往大堤巡查,新一天的守堤生活,就此開始。

長江幹堤江夏段

9日晚,長江日報記者跟隨江夏堤防管理總段譚家窯分段專防人員一起巡堤守夜。

大堤上,每隔一段就可以看見一個帳篷搭建的小型值守點,值守人員三五人一組,沿著大堤內排查險情。6.97公裡的譚家窯管理段分布著十餘座這樣的臨時值守點,堤上的電線桿上每間隔一個安裝了照明燈,照亮了大堤。

穿著反光背心和膠鞋的譚家窯分段段長朱國祥介紹,8日開始,區內各防汛責任單位便安排人員上堤值守,每個值守點24小時有人輪換,每兩小時巡查一次所負責的堤段,重點點位的巡查更為頻繁。

朱國祥和隊員一起查看滲水處。

朱國祥在大堤上工作了30多年,2013年成為譚家窯管理段的段長。對於險段內的重點點位,朱國祥瞭然於胸。「晚上我們主要觀察重點區域和出現滲水的點位,並詢問各單位巡堤的情況,巡視一圈下來要2個多小時。」

晚上8時30分左右,記者開始跟著朱國祥巡堤,沿著背水面堤坡往下,走到壓浸臺和禁腳地查看地面情況。大雨過後,堤坡部分地段泥濘,已經除過四輪的雜草又冒出頭,不遠處插著一面旗子。

「這裡就是標記的滲水點。」朱國祥彎下腰,查看滲水情況,「這裡有一個小口在往外冒水,但是水量小且沒有帶出泥沙,說明比較穩定。」

「中灣閘也是查看的重點,雖然閘口只有一米寬,但一旦漏水水壓會很大。」中灣閘的閘口已經封閉,在涵閘的出水口,水面平靜,沒有水流動,朱國祥才放心離開。

第一輪巡查完後,已到了近12時,朱國祥來到譚家窯管理段,洗完澡,睡了一個小時後便再次出發。

朱國祥挨個來到值守點位詢問各單位的巡查情況。在江夏經發投集團的值守點位,帳篷外放著一箱箱泡麵和礦泉水,值守人員吳強告訴記者,他們當晚有6名工作人員值守,剛剛巡查完600米的堤坡,沒有發現險情。

這處帳篷搭建在路燈下,不斷有飛蟲聚集,吳強說:「蚊蟲都不算問題,昨天我們這還出現了一條蛇。」朱國祥叮囑,在堤上巡查值守一定要穿膠鞋,這樣可以保障安全。

府河圍堤

府河圍堤(東西湖段)李家墩河道堤防所轄內總長度23.5公裡。按照每1公裡設置1個哨棚的標準,圍堤上共設置了23個哨棚,出動巡堤防守人員593人。9日晚8時,記者探訪堤防的值守情況。

晚上8時左右,沿著東西湖塔西路一直向東,很快可以看到一面藍色的警示牌:非防汛車輛禁止上堤。再往前行200米,有民警執勤的卡口。核實身份後,記者跟隨李家墩河道堤防所的工作人員來到了府河圍堤10~11公裡處的哨棚。一路上,大堤漆黑的兩側都有巡堤人員的手電筒光在不停晃動。

深夜,巡堤仍在一絲不苟進行。

晚上10時30分,金銀湖街李家墩公司的值守人員王鑫和同事前來交接班,他們負責晚上11時至10日早上7時的大堤巡防任務。「我們一般都早來半個小時,做好準備。」為了更清晰的反應兩個班組之間的水位變化,每次接班的隊伍上來後,都會在水裡插一根竹竿,記錄下水面的大概位置。

「目前府河水位超過27.9米,按照『二級響應、一級戰備』的要求,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李家墩公司值守人員劉冬勝說,「現在守堤的條件有了很大提升,我們要做的就是瞪大眼睛消除隱患。」

劉冬勝是李家墩村灣的居民,背靠府河圍堤生活了幾十年,親身經歷了防汛的歷史性變化。他說,原來的哨棚就是簡易帳篷搭上防曬布,現在除了用上內空更高、更結實的活動伸縮棚,還有貨櫃式的工作間,裡面有空調、冷櫃,還配備了獨立的移動廁所。手套全都加厚帶塗層,就連手電筒也升級換代,用上了照射距離近300米的防爆強光手電筒。

一碗泡麵,就是年輕人的消夜。

翻開《巡堤查險記錄》,從6月29日起,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個班組的巡查日誌。

劉冬勝介紹,隨著汛情態勢升級,大堤值守的人員也從最初的3個人增加到6個人,再到現在的8個人。「一個班組巡查一趟大概50分鐘,一夜至少走4個來回」。劉冬勝說,在每個公裡段,相鄰的班組在巡堤時會多走50米,在接壤地帶形成交叉檢查,「避免出現遺漏」。

「我們準備了備用土方,提前做好應急準備,一旦出現險情可及時應對。」宋居建指著哨棚旁一人多高的土堆對記者說道。不遠處,上百個銀白色沙袋整齊的碼放在道路一旁,堤腳下的府河水正靜靜流淌。

「我是生在這裡長在這裡,現在守在這裡保護家鄉。」1994年出生的李雷是村灣裡的綜治隊員。年輕的他在2016年第一次上堤防汛,如今動作已老練起來。6月底防汛人員開始陸續上堤,李雷成為了主力隊員。

「巡堤也講究經驗積累。」李雷說,平時在堤上遇到不懂的就向大家多請教,處理險情最考驗判斷力。「我不僅是在為家人守堤,也為武漢人守堤。」

長江日報出品 文字:記者王興華 覃柳瑋 汪崢 張奔設 林坤 通訊員 彭亞楠 方紅星 張苗 孫克亮 彭吉松 策劃統籌統稿:趙代君 攝影:記者陳卓 何曉剛 史偉 視頻:拍攝、製作胡勝 海報設計:王語哲 編輯:葉鳳 朱晨穎 校對:張瑩瑩

相關焦點

  • 一位地質學博士的首次巡堤生涯
    在漢江大堤上,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館長、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博士、曾旅美3年的賀立軍和無數默默無聞的巡堤人一樣,成為這座城市的「守護神」。    20日晚,記者來到位於漢江大堤田家臺小學下坡處的值守點,見證了這位旅美博士的初心和堅持。    旅美博士火線報名上堤值守    「堤上有三多——蚊子多、癩蛤蟆多、蛇多,我很高興我堅持下來了。」
  • 「火雷兄弟」轉戰護武金堤 每天巡堤走15000步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
    入梅以來,武漢遭遇多輪強降雨,加之受上遊來水影響,武漢水位不斷攀升,超過警戒線。面對日漸嚴峻的汛情,由武漢市各單位組成的防汛搶險突擊隊緊急駐守武金堤,24小時晝夜不休地巡堤排險。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在武金堤徐家灣的守堤隊伍中,有一隻由35人組成的突擊隊,其中10個人都曾參加過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援建工作。
  • 安慶市宜秀區:履職盡責擔使命,戍堤安瀾踐初心
    7月11日7時水位長江安慶站17.89米,超警戒1.19米,長江防汛進入二級響應……白澤湖鄉按照區委區政府和區江堤防汛指揮部統一部署,於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奔赴安廣江堤防汛一線,圍繞「履職盡責擔使命,戍堤安瀾踐初心」這一主題,著力推行「2345」工作法,把支部建在大堤上,把黨旗插在長江防汛第一線,主動擔當、勇於作為,為人民群眾戍守大堤、保衛家園,
  • 堅守防汛一線 他們是第一批守夜人
    7月6日6時30分,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武漢市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3級提升至2級,防汛形勢異常嚴峻。晚上七點,區防汛指揮部通知,需立刻安排人員前往糧道街值守點值守。短短半小時,作為防汛突擊隊所有隊員八點前在武昌區大堤口集合。
  • 記者直擊「颱風眼」 數層樓高海浪衝擊黃岐堤岸
    強風裹挾暴雨,正面襲擊連江、羅源,本報記者也第一時間出動,直擊「瑪莉亞」登陸現場。  連江:  數層樓高海浪衝擊黃岐堤岸  首次啟用防汛應急指揮平臺  清晨,呼呼風聲便吹來恐怖的感覺。記者在連江縣主幹道八一六路看到,沿街商鋪悉數關門,風雨裹著樹葉一遍遍「扇」著這一漁業大縣,護欄移位、樹木倒伏、垃圾桶四處翻滾……連江縣城區略顯狼藉。  9時,鏡頭轉到黃岐半島,狂暴的風呼嘯地「劈打」著海面,數米高的海浪一遍遍衝擊堤岸。好在,連日預警下,600餘艘大小漁船已經進入黃岐灣避風,它們擠在港灣裡隨巨浪拋起落下。
  • 湘陰縣2020年度防汛抗旱應急預案
    兩水夾堤是防汛抗災中最難防守的堤段,出問題都在水下,難及時發現,如不能及時發現,最易導致潰垸,是防汛中最大隱患。如湘濱垸的保險臺至蔣家渡,南湖垸的顏家塘堤段,湘資垸的爛柴港、吳家灣堤段,嶺北垸的上、下堵壩堤段,沙田垸的熊家塘堤段、石塘鎮白泥湖垸的夾河口,東湖垸的西湖段等。是我縣防汛抗洪的「險中之險」。汛期中此類堤段應重點防守,加大巡查防守力度,嚴格查險處險,嚴加防範。
  • 每經18點|華春瑩批美駐華使館:一些人沒有下限;鄱陽實行巡堤查險...
    2丨外交部批澳大利亞雙標令人嘆為觀止據央視軍事13日消息,在7月1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澳大利亞整天把反對外國幹涉掛在嘴邊,另一方面卻屢屢對中國政府依法處理涉港問題橫加幹預;一方面反對香港國家安全立法,另一方面又要求赴澳香港民眾要通過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測試。澳方不加掩飾的虛偽面目和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令人嘆為觀止。
  • 暴雨藍色預警拉響 疫情下的北京防汛24小時
    雨中的「逆行者」們都做了哪些備戰工作,記者跟隨他們展開24小時現場直擊,記錄下藍色預警中的點點滴滴。7月2日13:00巡查發現牆體裂紋「對,搶險這塊必須盯住,天再晚我也上。」7月2日下午1點,剛剛散了防汛工作部署會,張煒馬不停蹄,又去部署值班人員的工作落實情況。
  • 護佑生命再逆行 湖北黃岡醫護志願服務隊奔赴防汛一線
    當晚10:20,秦清帶著應急救援1組成員趕到醫院,準備救援器材、防汛藥品等醫療應急設備。直到凌晨兩點,所有醫療保障應急設備才準備妥當。  7月7日,市區組建一支衛生健康防汛志願服務隊,全力以赴為市區巡堤查險值守人員、轉移安置群眾提供送醫送藥志願服務。
  • 才下火神山又上武金堤的守堤人:與蜈蚣蛇蚊蟲為伴
    武漢守堤人 才下火神山 又上武金堤  夏德勤1998年抗洪兩晝夜扛上千沙袋,參與建設火神山醫院10天沒沾床;如今駐守武金堤日夜不鬆懈7月15日夜,在值守點的夏德勤驅趕蚊蟲。 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入夜,武漢武金堤上蟬聲陣陣,燈前蚊蟲翻飛。
  • 伴江共生 一部武漢家庭抗洪史 接力戰汛 他們都是長江守堤人
    13日23時27分,洪山區青菱街武金堤,夜班巡堤的周家河到崗籤到。長江、堤壩、防汛,對周家河來說,抗擊洪水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家族記憶。在他的雙手感知下,江堤不是一個大斜坡,而是有著一條條階梯,雕刻出不同高度洪峰的兇蠻。從6月到10月,周松林和隊友一直住在大堤上,靠上海等地捐贈的鹹菜度日,幾月不見葷腥。有一天倒是看到了肉。江上漂來一頭母豬,扒著一塊木板,順江而下,嗷嗷直叫。周松林他們把豬撈上岸,上交防汛指揮部,查訪母豬的來源。那段日子,解放軍戰士的歌聲成為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 一座城市的防汛「十二時辰」
    風雨24小時的背後,濟南做了怎樣的備戰?記者連日來蹲點多個防汛關鍵點,試圖破解這座容易內澇城市的防汛密碼。8月1日17時30分,濟南小清河洪園節制閘開始提閘放水,降低水位。水文測流小組隨後趕到現場,對分洪流量進行觀測。8月2日0時13分,劉銘三人採集完符合規範的數據,趕回水文站之後,緊鑼密鼓地計算、分析,這是一個分秒必爭的過程。數據第一時間上報系統,洪峰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雨量、水位、流量是防汛調度最為關注的數據,也是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決策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 汛情形勢觀察:新一輪降雨進入最強 南方三大湖防汛考驗
    「啟動Ⅰ級應急響應,意味著當前防汛形勢異常嚴峻。」江西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李世勤說,按照災害的嚴重程度和範圍,江西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設定了四級應急響應,Ⅰ級為最高級別。     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了解到,受持續強降雨影響,11日8時至12日8時,長江流域內有13站超歷史最高水位(其中12站位於鄱陽湖湖區及尾閭)、11站超保證水位、88站超警戒水位。防汛抗洪形勢嚴峻,12日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
  • 上海:升級颱風應急響應為二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黃露報導 8月4日8時,上海市氣象局升級颱風應急響應為二級,要求業務單位和區氣象局加強應急響應值班值守,全力應對颱風「黑格比」帶來的風雨影響。
  • 「來自防汛一線的口述實錄」「撤離前將上百袋糧食扛上二樓」
    整理:合肥在線記者 王曉峰口述者:肥東縣公安局長臨河治安辦民警李俊褪下一身橄欖綠,換上藏青藍。我曾是一名軍人,現在是一名人民警察。巡視工作一直持續到凌晨,隨即我們又轉戰其他社區,這一夜我都沒有合眼,無論是社區幹部還是志願者,或是普通老百姓,每個人都奮戰在防汛一線,作為人民警察,我必須以身作則,衝鋒在前。14公裡15000步腳印布滿了整個防汛點就算是巡堤,也絕對沒那麼容易。
  • 移民東西湖十年 一心守護新家園 父親喊兒子回家搭檔巡堤
    父子倆攜手巡堤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孫婷婷 張吉晴 通訊員餘藝)昨晚7時30分,淪河東西湖大堤下著大暴雨,22歲的張頂峰穿著雨衣,一手打著手電筒,一手拿著木棍在堤上扒開草坪查看是否有裂縫、滲水等情況。他48歲的父親張友春同樣在大堤上巡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