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江共生 一部武漢家庭抗洪史 接力戰汛 他們都是長江守堤人

2020-11-29 荊楚網

14日凌晨,洪山區青菱街武金堤,周家河(前)與隊員們一起巡堤。

13日23時27分,洪山區青菱街武金堤,夜班巡堤的周家河到崗籤到。

長江、堤壩、防汛,對周家河來說,抗擊洪水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家族記憶。

1954年長江全流域洪水,周家河的爺爺周松林,踴躍報名成為搶險隊員兼潛水隊員;1998年「保衛大武漢」,周家河的父親周紅勝,一邊排澇自救,一邊抗洪戰汛;2020年,年僅22歲的周家河,循著祖輩的足跡,再度站上武金堤。

這個7月,面對波濤洶湧的萬裡長江,周家河握住了「接力棒」,「守住長江大堤,就是守住我們的家園」。

■ 1954年

周松林(祖輩) 84歲

任務:堤壩搶險與潛水摸排

工具:扁擔、雙手

援助:鹹菜

水高一寸,堤高一尺

1954年,大水圍城,武漢關水位推上29.73米,至今未被超越。

30萬武漢人奔赴一線,與漫天江水殊死搏命。時年18歲的周松林,正是這30萬人中的一員。

首要任務是搶險。洪水逼近武金堤,風浪一大,就能沒過。周松林與夥伴一道,將周邊可用的泥土塞進麻袋,一層層加高堤防。「江水漲高一寸,沙袋必須壘高一尺。」周邊墳頭的土都被周松林他們挖走。

剛上堤的那個夜裡,搶險隊開會到22時,指導員反覆叮囑:扁擔放在床邊,只要哨子吹響,10分鐘內必須集合。周松林感覺還沒有合眼,哨聲就響了:有管湧。

營地瞬時躁動起來,窩棚前的煤油燈映射出數十個身影。他們徒手搬起砂土料,在管湧地周圍圈出一個「豎井」,填土投石,增加管湧地的壓力。赤腳飛奔的他們,激得臨時搭建的跳板蹦起尺把高。

等警報解除,已經是第二天早上8時,周松林累得快癱倒。

最辛苦的還是當潛水員。周松林在江邊長大,水性不錯。每日,他要下水查探,一泡就是2小時,遊程超過1000米。

江水渾濁,辨不清方位,只能靠雙手觸摸。在他的雙手感知下,江堤不是一個大斜坡,而是有著一條條階梯,雕刻出不同高度洪峰的兇蠻。

從6月到10月,周松林和隊友一直住在大堤上,靠上海等地捐贈的鹹菜度日,幾月不見葷腥。

有一天倒是看到了肉。江上漂來一頭母豬,扒著一塊木板,順江而下,嗷嗷直叫。周松林他們把豬撈上岸,上交防汛指揮部,查訪母豬的來源。

那段日子,解放軍戰士的歌聲成為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他們上工和輪休下工都會大聲唱著軍歌,好聽。」他清楚記得,那些戰士的後背幾乎滿是膿皰,白白的潰口一片片相連。

堅守過後,榮譽加身,周松林榮立抗洪搶險三等功。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很多人永遠留在了那一年,成為防洪紀念碑上的一個名字。

周松林積勞成疾,年底大病一場,在醫院裡住了1個多月,每天往嘴裡塞單價為5元的進口藥片,「因為我是災民,這些藥由國家買單,沒有收我一分錢」。

■ 1998年

周紅勝(父輩) 51歲

任務:堤上巡查

工具:膠鞋、竹竿

援助:礦泉水、西瓜

抗洪結束為兒子改名「家河」

從空中俯瞰,楊林村頭枕長江,背靠青菱湖,與水有著天然的地理紐帶。平日裡,長江是溫柔的母親河,滋潤著兩岸平原;汛期時,它又是狂野的巨獸,等著人們去馴服。

1998年,馴服洪水的重任,交到了周松林的兒子周紅勝手裡。

從小在長江裡遊泳,把它當「泳池」的周紅勝,第一次發現來勢洶洶的洪水如此嚇人:「站上武金堤,江水靠近地面不足一米,坐下就可以『洗腳』了。」遠處江面上,幾艘滿載碎石的輪船正在待命,預備隨時「破釜沉舟」,緊急填決口。

所幸,堤防條件與往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別。經歷多年的修繕與加固,武金堤已從黃土堤「進化」為硬化路面,足以走車。

大堤迎水面,預製的水泥六角塊牢牢扣住大壩,瓜米石、分口石、黃沙等備料一應俱全。

全堤已經通電,帳篷前都掛了白熾燈泡。村裡運過去煤氣灶和鍋具,每日為守堤人開火做飯,每頓一葷一素一湯。

村裡先富起來的能人趕不回來守堤,紛紛捐贈物資:西瓜、礦泉水,「每個值守點都有,全程沒有斷過」。

周紅勝已經不用下水了,備了膠鞋、竹竿、手電筒,在岸上巡查。

正值三伏天,氣溫超過38℃,堤上溫度超過40℃,周紅勝巡堤2小時,化纖材質的短袖上就結滿白白的鹽霜。兩天過後,周紅勝的腳被長筒膠鞋捂出潰爛的口子,越來越嚴重。

最大的麻煩還是內澇。1998年,江堤外是超過警戒水位的大洪水,江堤內是多日暴雨的漬水。家中三口魚塘,因暴雨翻塘,約莫1/3的魚不知所終。只要巡堤交班,周紅勝便一頭扎到齊胸深的水塘裡,重新編織防護網。

數月防汛工作結束後,周紅勝給兒子上戶口。原本打算叫「周家和」,希望「家和萬事興」,為了紀念抗洪的這段經歷,改為「周家河」,「只有保衛好了江河,家才會存在」。

■ 2020年

周家河(孫輩)22歲

任務:堤上巡查

工具:全套生活用具

消防裝備、無人機

援助:三餐、藥品

「如今我長大了,輪到我來保護他們」

夜色如墨,江水滔滔,14日零時,22歲的周家河,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夜巡。背水坡上,周家河和4名隊友一字排開,5根竹竿向前探出,撥開草叢,仔細尋找堤岸上的滲漏點。

這是周家河人生裡的第一次戰汛。1998年出生的周家河,與洪水有不解之緣,祖父與父親接連在武金堤駐防,他也出生於大汛之年。洪水期間守護長江大堤,是周家流淌在血液裡的使命。

7月9日,在楊林村村集體企業工作的周家河,接到防汛「招募令」,主動遞交了報名表。「1998年,父輩保護我們,如今我長大了,輪到我來保護他們。」臨行前,父親周紅勝傳授經驗:「江堤管湧是大事,一旦發現,第一時間上報。」

巡堤數日,周家河還未發現管湧。他所在的小隊負責青菱街三號哨所旁的400米堤段。200米外,就是武金堤最險的一段——楊泗磯。

這邊的背水坡面斜度較大,路面泥濘溼滑,周家河一手打著手電筒,一手拄著長竿,一步一陷,走得很緩慢。夜晚視線不好,他卻沒有絲毫馬虎,不時用竹竿輕輕撥開雜草,仔細查看有無管湧、散浸等隱患。坡腳有一片比人還高的蒿草林,他也要鑽進去查看,手背上被蚊蟲叮咬了好幾個包。

「我們受過培訓,白天重點看堤岸,晚上還要聽水聲。」

他不覺得太辛苦,「現在的條件比我爸那時好多了」。周家河指了指哨所一角,那裡堆放著成箱礦泉水、方便麵以及防蛇驅蟲等藥品。上堤的時候,他不用自帶任何裝備,全部由街道指揮部統一發放。洪山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準備了無人機,高處看水情,還有救護車提供醫療保障。

不遠處的晾衣繩上,還掛著可供換洗的反光雨衣、救生衣,手邊有強光手電筒、各種滅火器,巡堤結束,還可以用高壓水槍衝洗身上的泥,「後勤保障到位,我們可以安心戰鬥」。

長江日報記者楊菁 龍京 陶可禕 通訊員李濤 陳夢凡

相關焦點

  • 才下火神山又上武金堤的守堤人:與蜈蚣蛇蚊蟲為伴
    武漢守堤人 才下火神山 又上武金堤  夏德勤1998年抗洪兩晝夜扛上千沙袋,參與建設火神山醫院10天沒沾床;如今駐守武金堤日夜不鬆懈7月15日夜,在值守點的夏德勤驅趕蚊蟲。 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入夜,武漢武金堤上蟬聲陣陣,燈前蚊蟲翻飛。
  • 難忘的歷史,講述武漢的兩次大洪水
    1954年,這個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各項生產生活都還處於恢復階段,而這時長江中上遊地區卻持續暴雨,武漢地區降雨總量更是超過1400毫米。充沛的雨水讓長江和漢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洪峰,威脅著武漢的安全。
  • 二級響應下的武漢怎樣在防汛?記者現場直擊巡堤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防汛對於武漢 歷來都是「天大的事」 二級響應下的武漢到底怎樣在防汛?早上6時,已經完全天亮,明小晶和陳文,再次換上雨鞋,前往大堤巡查,新一天的守堤生活,就此開始。 長江幹堤江夏段9日晚,長江日報記者跟隨江夏堤防管理總段譚家窯分段專防人員一起巡堤守夜。 大堤上,每隔一段就可以看見一個帳篷搭建的小型值守點,值守人員三五人一組,沿著大堤內排查險情。
  • 98年參加抗洪,年初奮戰「火神山」,如今他又守在大堤上
    98年參加抗洪,年初奮戰「火神山」,如今他又守在大堤上袁 喆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7月12日,44歲的夏德勤已經在武漢長江邊的武金堤上駐守了整整7天7夜。只要在值班,他幾乎就在行走。無論白天黑夜、烈日暴雨,他一天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步數超過15000步,臉上、身上已曬得黝黑。
  • 助養戶捐物資 海大集團全力馳援南方多地抗洪救災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多地受多輪強降雨影響,江河湖泊水位持續上漲,江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汛情就是命令,抗洪刻不容緩。面對突如其來的災情,兩萬多名海大人迅速行動起來,特別是位於汛情嚴重地區的多家海大集團分子公司,第一時間聞「汛」而動,為抗洪救災一線人員送去保障物資,幫助受災養殖戶挽回損失,與災區人民共渡難關,充分彰顯一家農牧業龍頭企業的社會擔當和家國情懷。
  • 新華社評論員: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新華社評論員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聚焦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指引沿江各省市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長江。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
  • 為黨旗添彩丨逆水而行,蕪湖市司法局黨員幹部奔赴抗洪搶險一線
    面對嚴峻的防汛壓力,安徽司法行政人聞「汛」而動,全力以赴防汛抗洪,從長江沿岸,到新安江畔……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廣大幹警、法治工作者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奮戰在防汛一線。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
  • 央企神器助力抗洪一線,提升防汛救災戰鬥力!
    與1998年抗洪相比,我們有了這些信息化高科技的「央企神器」助力,到底有了什麼不同——調控有方、守護有力的「攔洪神器」7月17日10時,入庫流量達50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迎來「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18日8時洪峰達61000立方米每秒,接近1998年最大洪峰63300立方米每秒。
  • 水陸兩用挖泥、開溝扒口洩洪……武漢抗洪搶險這些「神器」一臺頂...
    長江網7月13日訊 以前人挑手扛,現在「摩託化」、機械化,武漢防汛抗洪手段越來越先進。有關單位曾做過試驗,一定條件下,一臺機械能頂600名人工。為了洪峰安全過境,一線防汛搶險隊伍嚴防死守,誓死保衛大武漢。他們準備了哪些抗洪神器?各自有什麼功用?性能如何?
  • 無人船、無人機、大數據……2020年我們用高科技抗洪
    入汛以來,為做好防汛預警和監測工作,許多城市都使用了水文在線監測、無人船、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成果,不僅提高了防汛工作效率,也為抗災搶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我們將繼續組織專家組服務抗洪一線,為災害點處置提供更科學的方案,為抗險救災提供具有東華理工特色的科技支撐。」校長孫佔學說。 全覆蓋立體監測 無人機巡查搜救 7月16日是武漢市啟動防汛II級響應、一級戰備以來的第10天,上午8時,長江武漢站水位28.29米,超警戒0.99米,持續超警戒10天。
  • 堅守防汛一線 他們是第一批守夜人
    夜色漸沉,江灘的雨也越下越大,渾身溼透的李紀鵬和隊友們終於等來了搭建哨棚的貨櫃,搭建好防守的哨棚,待全部物資轉移完畢,沒有一刻的歇息,便開始了第一輪的巡查,成了第一批江堤守夜人。「第一天上堤的那個晚上,守了一整夜,早上六點交班後回去洗了個澡,然後又回單位繼續上班。」
  • 武漢建城史提前800年?這位教授顛覆了我的認知
    作為與這片土地共生共榮的英雄兒女,你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嗎?讀懂武漢建城史,就是我們人人都該掌握的一節通識課。1月10日,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0自然通識課第十課在武漢規劃展示館開講。
  • 【武漢祖孫三代66年三戰洪水】1954年、1998年、2020年,這是武漢有...
    【武漢祖孫三代66年三戰洪水】1954年、1998年、2020年,這是武漢有水文記錄以來的「大年份」。對於洪山區青菱街楊林村的祖孫三代:周松林、周紅勝、周家河來說,這也是他們戰洪水的日子。數日前,長江水位高漲,周家河主動報名,成為一名參與抗洪的志願者。
  • 抗洪親兄弟 上陣女子兵
    「7月中旬,連續暴雨,河水快速上漲,距離壩頂僅有一尺多,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兒了。」尤繼武說。 蓄洪後,家裡近4畝旱稻田被淹,尤繼武心疼莊稼,但他懂得大義:「我是一名黨員,現在是蓄洪的關鍵時期,我得站出來做點兒什麼。」他和駐守的防汛人員一起,查找壩頂、壩坡、壩底有無暗漏隱患。 「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不值得說。」
  • 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江湖行」舉行武漢開放日,用最先進技術摸底長江...
    農業部科考船停靠漢口,對市民開放參觀作為外來物種的小龍蝦,對長江生態究竟會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摸清長江現存的水生生物種類和數量?昨日,中國漁政001號停靠在漢口漁政碼頭,水生生物專家為武漢市民帶來一場科普大餐。
  • 武漢長江大橋遭人噴漆塗鴉
    楚天都市報記者 滿達武漢長江大橋,在武漢人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在他們看來,武漢長江大橋,是留給這座城市最美的情書,是城市奮鬥與成長的見證者,更是這座城市的核心名片。高先生介紹,昨日上午他從武昌橋頭走上武漢長江大橋遊玩,沿著東側的人行道快走到橋中間時,看到人行道路面、旁邊的燈杆和部分護欄被人用紅色油漆塗鴉,寫著「走好腳下的路」等漢字,以及一些不文明的英文單詞。「誰那麼無聊?跑到這裡來塗鴉,還畫得那麼難看。」
  • 長江流域內多條河流、湖泊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記者從長江水利委員會了解到,受持續強降雨影響,11日8時至12日8時,長江流域內有13站超歷史最高水位(其中12站位於鄱陽湖湖區及尾閭)、11站超保證水位、88站超警戒水位。防汛抗洪形勢嚴峻,12日國家防總決定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