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參加抗洪,年初奮戰「火神山」,如今他又守在大堤上

2021-01-15 閃電新聞

致敬!98年參加抗洪,年初奮戰「火神山」,如今他又守在大堤上

袁 喆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7月12日,44歲的夏德勤已經在武漢長江邊的武金堤上駐守了整整7天7夜。只要在值班,他幾乎就在行走。無論白天黑夜、烈日暴雨,他一天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步數超過15000步,臉上、身上已曬得黝黑。

22年前,剛從部隊退伍的夏德勤參加了1998年的抗洪;半年前,作為中建三局二公司建設者的他,參與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維保;近日,面對著日趨緊張的汛情,他再次請纓一線,駐守武金堤:「風浪再大,我會拼盡全力守住大武漢。」

夏德勤所在的中建三局二公司防汛搶險突擊隊,負責的是武金堤上石咀村旁標段為61+000至61+500這500米堤壩。7月6日清晨,剛接到守堤任務,他簡單收拾了兩件隨身衣物,便直奔堤壩。戴上草帽,穿上救生衣和套鞋,拿著竹竿,他迅速走上了武金堤的內堤。

就算是巡堤,也絕對沒那麼容易。「巡堤絕不僅僅是來回走路那麼簡單。」7月10日中午,夏德勤對科技日報記者說。他與兩名同事一起走在斜坡坡度大約45度的內堤上,不斷用竹竿檢測堤壩是否有漏洞、裂縫,或者鑽進半人高的草叢中,觀察水面是否有漩渦、紋路。氣溫高、溼度大,不一會兒夏德勤已汗流浹背。

但這算是他巡堤日常裡「輕鬆」的一次。下雨時,他與同事需要穿上過膝的雨衣,體感更加悶熱。一趟走下來,衣服外側是雨水、內側是汗水,裡外全是溼漉漉的,呼吸都感覺透不過氣。更加危險的是,雨天裡堤壩上的青苔會長出來,壩上變得又溼又滑,稍不留神就是一個踉蹌滾落在地。「只能拿著竹竿,一步一步慢慢走,感覺像在走鋼索一樣。」夏德勤說。

巡堤需要24小時不間斷。夏德勤說,晚上巡堤,必須三個人並排走,或者「品」字形前進,以免困意來襲落入水中。「我們必須一邊關注著堤壩上的風吹草動,一邊不斷講話。我們會聊以前抗洪的故事,聊火神山醫院那會發生的事,強行讓大腦保持清醒。」

夏德勤和同事每8個小時換一次班,每天值班一到兩輪,每半個小時需要在500米的負責區域內來回一次,相當於一天行走8公裡到16公裡。

看著日益升高的江面,夏德勤內心也愈加緊張,但他卻絲毫沒有退縮:「我不是第一次見證這樣的場面了。」

1998年,剛從部隊退伍的他加入中建三局二公司保衛部的應急隊,參與了抗洪。他曾三天三夜守在武漢江夏區花蓮湖和斧頭湖大堤上。當時,堤壩最薄處只剩一米,隨時有潰堤風險。他嫌運輸沙袋的小船太慢,跳入江水裡,搬運沙袋、加固堤壩,終於戰勝洪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至,他第一時間奔赴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從大年三十加入建設大軍,到後期留守醫院參與維保。直至醫院關艙,他才走下崗位。從此,身邊同事都佩服地喊他「老班長」。

「也許是因為當過兵,內心總有一種血性。」夏德勤說,所以每次遇到危機,他總是會不顧一切衝上「戰場」。面對暴雨狂風,他內心堅定:「每一次危機都會讓城市應急搶險能力進一步提升。歷年的洪災、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都過來了——我們大武漢沒有什麼事是挺不過去的。」

相關焦點

  • 才下火神山又上武金堤的守堤人:與蜈蚣蛇蚊蟲為伴
    武漢守堤人 才下火神山 又上武金堤  夏德勤1998年抗洪兩晝夜扛上千沙袋,參與建設火神山醫院10天沒沾床;如今駐守武金堤日夜不鬆懈7月15日夜,在值守點的夏德勤驅趕蚊蟲。 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入夜,武漢武金堤上蟬聲陣陣,燈前蚊蟲翻飛。
  • 董萬瑞:98年半百抗洪功臣,坐鎮大堤,創造「千年一堵」的生命奇蹟
    彼時,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功臣身先士卒,以血肉築起了防洪的大堤,直到洪水退卻。他也只是萬千凡人間的一員,卻以鋼鐵般的意志為祖國無數人的生命築起牢不可破的高牆。當年那個憑藉蒼老身軀鎮守大堤之上的英雄,正是我國著名的將軍董萬瑞。
  • 東部戰區10餘支英模營連在抗洪一線慶祝八一建軍節
    邢延倫 攝新華社合肥8月1日電(劉佩俊、賴文湧)「八一」到來之際,東部戰區參加皖、贛兩省搶險救災的10餘支英模營連,在緊張進行堵漏排險、加固堤壩、構築子堤等任務間隙,組織開展火線入黨、重溫軍人誓詞、講述抗洪故事、唱響戰鬥歌曲等多種活動,慶祝建軍93周年。這10餘支英模營連,有的參加過98年抗洪救災,有的參加過重大戰役。
  • 真實反映98年抗擊洪水的電影——《驚濤駭浪》
    這是一部以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98年洪水為背景的,由翟俊傑執導,柳建偉編劇,巫剛、寧靜、李幼斌、趙有亮等主演,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主旋律影片。1998年夏天,某集團軍轉戰湖北,擔負長江荊沙林水段的抗洪任務。
  • 洪水不退他不退 餘干大屋村民兵隊長江海輝幾天僅睡4小時
    22年前,他曾為抗擊洪水,三天三夜未合眼;現如今,又是因為抗擊洪水,4天3夜僅睡4小時。7月13日,在餘干縣楓富聯圩滑坡搶險現場,記者見到了這位54歲的老黨員,因為中暑和沒有好好休息的原因,步履蹣跚,但仍是堅守堤上,有條不紊地調度群眾抗險和做好官兵後勤保障工作。
  • 抗洪英雄劉安軍,請您安息吧!
    噩耗 抗洪英雄倒在抗洪戰場上昨天上午,一則消息在網絡上很快傳播開來:預備役戰士劉安軍12日晚在巡堤時身體因過度勞累出現不適,13日上午因「心源性猝死」犧牲在抗洪一線,守護大堤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任俊濤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這個消息,不過他第一反應是:「不可能,身體這麼棒,他怎麼可能出事,不會的。」
  • 湖濱預備黨員堅守抗洪一線保家園
    陳明記者沿著大堤繼續往北走,發現這次抗洪大軍裡,有不少年輕的面孔。正在巡堤的湖濱街道工委副書記徐凝告訴記者,晚上值守大堤的有10多名年輕的預備黨員,都是主動要求值晚班。「這些年輕預備黨員幹部真的不簡單,抗疫時主動要求上前線,抗洪時又申請值守最辛苦的時段。」徐凝說。
  • 狗尾巴草製成花束和「婚戒」 蕪湖抗洪戰士圩堤上的「婚禮」
    於是,一場簡短的、特殊的「婚禮」,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在大堤上快樂地舉行。武警蕪湖支隊一中隊中隊長徐浩和蕪湖女孩肖若於領過結婚證已經一年多了,可是婚禮一直無暇舉行。6月29日下午兩點,徐浩剛剛結束為期一周的「魔鬼訓練」回到支隊駐地,便接到前往抗洪搶險的命令:由於蕪湖持續不斷的大暴雨,南陵縣家發鎮花園圩大堤出現塌方,支隊迅速全體出動,經過14個小時的奮戰,晚間11 時塌方被填補上了。
  • 從2007年淮河大水防禦看我國防汛抗洪能力的提升
    如今,洪水已經消退,淮河防汛抗洪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當日17時許,淮河大堤安徽省鳳陽縣板橋段出現外圍滲水滑坡險情。武警滁州支隊官兵火速抵達險情現場,對滲水滑坡外圍堤壩進行壓袋加固。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戰,排除險情。自7月13日馳援鳳陽參加防汛抗洪以來,武警滁州支隊官兵共排除塌陷、滲水、滑坡等各類險情16處,加固內圍防浪堤壩4000餘米。目前,有1000餘名武警官兵晝夜奮戰在淮河鳳陽境內105華裡的大堤上。
  • ,1998年抗洪出生的蔡甸小夥投身防汛...
    楚天都市報7月14日訊(記者陳倩 通訊員鄧健文)22歲的李健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他是在1998年抗洪前後出生的孩子。今年,他不僅第一個報名參加蔡甸區人武部的民兵隊,而且還報名應徵入伍。李健雄的參軍夢想來源於父輩的講述。
  • 為黨旗添彩丨逆水而行,蕪湖市司法局黨員幹部奔赴抗洪搶險一線
    面對嚴峻的防汛壓力,安徽司法行政人聞「汛」而動,全力以赴防汛抗洪,從長江沿岸,到新安江畔……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廣大幹警、法治工作者堅守崗位履職盡責,奮戰在防汛一線。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堡壘。
  • 98年九江抗洪紀實,將軍一聲令下,三個團長帶頭衝進洪水
    你看,22年前九江抗洪紀實,將軍一聲令下,三個團長帶頭衝進洪水。,可是在歷史上黃河決堤、長江發洪水都非罕見。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安全防護措施很到位,可是仍舊抵擋不住災難的來臨,尤其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這是我們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
  • 踐行98年的擊掌相約:「若有戰,召必來」
    在這支抗洪大軍中,民兵預備役部隊充分發揮寓軍於民的優勢,奮勇爭先、抗擊洪魔。他們作為「民」,身處災區,熟悉情況;作為「兵」,訓練有素,突擊力強。抗洪就是打仗,大災就是大考。在這張以防汛救災為命題的考卷上,後備力量該如何作答?請看來自湖北省軍區的報導。題目一 洪災襲來,能否拉得出、頂得上?
  • 護堤近三十年 「土專家」自創排水法
    8月3日,驕陽似火,遠遠的就能看到派河大堤背水坡1號搶險點旁有許多手拿鐵鍬仔細巡堤的隊員。方明勇也在其中,他是煙墩街道「土專家」技術專班的班長,從事農林水利工作近30年,長期紮根一線,與土地、河道打交道,歷經了1998年、2008年、2016年防汛抗洪工作。
  • 高科技重新定義新時代搶險抗洪
    「以船代倉」勝人工 在洞庭湖區的湖南省漢壽縣、益陽市大通湖區、沅江市等地,記者在洞庭湖、沅江和澧水大堤上,經常能看到堤邊停泊著裝載了上千噸乃至幾千噸砂石的大船。 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副區長周軍說,這是「以船代倉」加大搶險快速反應能力的新技術。
  • 伴江共生 一部武漢家庭抗洪史 接力戰汛 他們都是長江守堤人
    1954年長江全流域洪水,周家河的爺爺周松林,踴躍報名成為搶險隊員兼潛水隊員;1998年「保衛大武漢」,周家河的父親周紅勝,一邊排澇自救,一邊抗洪戰汛;2020年,年僅22歲的周家河,循著祖輩的足跡,再度站上武金堤。這個7月,面對波濤洶湧的萬裡長江,周家河握住了「接力棒」,「守住長江大堤,就是守住我們的家園」。
  •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加減法
    武漢火神山醫院也在同一天關閉。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兩座被稱為「奇蹟」的醫院,在武漢疫情最危急的時刻火速建成,兩個月裡救治數千病患,最終迎來關門時刻。「奇蹟」背後,是建設者不辭辛勞、晝夜奮戰,是白衣戰士逆行出徵、守護平安。這兩座特殊的醫院也是中國抗疫戰場的標誌性陣地,詮釋著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 22年前,那個在98特大洪水中5進5出的「抗洪鐵人」,現狀如何?
    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幾千年,在這幾千年裡歷盡風霜雨雪,遭遇了各種災難。每一次災難的出現都會湧現出許多英雄,他們不顧自身安危衝鋒在前。1998年,我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洪水淹沒了沿岸的田園和村莊,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人民解放軍臨危受命,赤手空拳上陣和洪水進行搏鬥。在這期間一個名叫嵇琪的人被人們關注到,他奮戰在抗洪一線,挽救了許多無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