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建城史提前800年?這位教授顛覆了我的認知

2021-01-12 澎湃新聞

我們生活的武漢被稱為英雄城市,

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約4400年前,

從崗地、依山、沿河到圍湖發展,

它經歷多次地質環境演化和變遷,

造就了這一城山水相依、

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為與這片土地共生共榮的英雄兒女,

你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嗎?

讀懂武漢建城史,

就是我們人人都該掌握的一節通識課。

1月10日,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0自然通識課第十課在武漢規劃展示館開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首席傳播專家李長安作為主講人,帶領45萬網友刷新了對武漢的認識。

從地質歷史和人文變遷兩個緯度,李教授梳理了城市的發展脈絡,帶領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武漢。

他總結,武漢的發展歷程可歸納為:崗地階段-崗地前緣階段-依山發展-沿河發展-圍湖發展5大階段。

01

武漢最早的城,名叫張西灣

(崗地階段)

在大家的認知裡,武漢最早的城址是距今3500年的盤龍城遺址,但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在盤龍城之前,武漢還有一座城,它沒有盤龍城出名,但這座城是我們真正的城市源點。

▎ 張西灣古城部分出土文物資料圖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武漢就有原始先民再此勞作,繁衍生息了。張西灣城址就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城,也是江漢平原最東面的城,更是新石器時代最後的城址。從器物和地層堆積特徵上分析,該古城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

▎ 張西灣古城位於灄水河東岸的波狀崗地上,海拔40米,具有城垣與環壕。城址現存南北長295,東西寬335米,面積約98000平方米。

怎樣判斷一個城市的存在痕跡?可以看它是否具備城牆、壕溝等屏障。

張西壪古城具有明顯的城垣和壕溝等人工痕跡,選擇崗地中的崗梁築城,修建於土質堅硬的低崗地區,灄水附近,也有一定規模的土地,這可使城池免遭洪澇災害,這反映了早期的先民依賴自然環境的過程。

02

盤龍城:城市文明之根

(崗地前緣階段)

雖然盤龍城不是武漢最早的城址,但它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是城市之根。

3500年前,盤龍城作為武漢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現在現在武漢市黃陂區,是商文化南下長江中遊的標誌和長江流域早期城市文明的代表。

盤龍城遺址,還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蹟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商代盤龍城興建的時期,處在一個乾旱氣候期,商代人選擇了河湖平原的邊緣,靠近長江的府河河岸高地上築城,是為了適應這一氣候環境,也反映了人類順應自然的階段。

▎ 盤龍城遺址模型

張西灣在崗地築城,而盤龍城建在府河北岸崗地的邊緣區域,這兩個城址的發現,說明武漢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崗地階段、崗地前緣階段。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小的耕種範圍和河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了,於是人們從崗地前緣向平原移進,開始了依山發展階段:武漢歷史上著名的」雙城對峙「時期。

03

武漢版」雙城記「

(依山發展階段)

離開崗地,人們來到長江和漢水衝積物組成的平原——洪泛平原。這時候問題又來了,選擇在洪水多發之地築城,如何免受洪水侵襲呢?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大河旁的高地作為居所。

在武漢,最大的河非長江莫屬,而旁邊的高地就屬龜山和蛇山了。

東漢末年,人們在龜山和蛇山建造了卻月城和夏口城,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漢陽和武昌城的初期,開啟了武漢歷史上的「雙城記」。

這一時期,臨江、依山是雙城的共同特徵;一方面軍事上形成有利的軍事要衝,另一方面又可抵禦洪水,更有利於通商貿易,振興當地經濟。因此,直至隋宋時期,武昌、漢陽雙城對立分治格局的確立,複合型、多元化的城市型態得到逐步形成。

▎ 武漢歷史上夏口城遺址模型

另外,這裡不得不提到,當時的武昌城建造的非常宏偉。垂直長江的兩條山脈地勢較高,氣候乾燥,並且城市北面和南面臨江,形成山水興盛的地理格局,環境宜人。

04

成化年間,漢口初現

(沿河發展階段)

明朝成化初年,由於漢江流域洪水暴漲,迫使漢水的多條河流裁彎取直,漢口龜山北面的支流成為主流匯入漢江,形成漢江河口。這就使得漢江船運可以直達漢口,航運貿易規模增大,從而漢口鎮橫空出世,一躍而起。

▎ 漢江「裁彎取直」,引發河流重組,多流歸一,就是「成化之變」的實質,而並非「河流改道」。

漢口出現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當時人們在長江邊依山建立了兩座城,但這兩座城的空間範圍還不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人們為了找到更廣闊的區域,於是從高山走向了平原內部區域。

▎ 李教授講解漢口開始沿堤發展

離開山之後,人們又把目光瞄準了河流兩側的堤壩,這是僅次於山體的高地。於是,圍繞堤壩進行的大規模城鎮建設開始了。對於漢口來說,兩堤一堡(袁公堤、張公堤和漢口堡)的修建,是它崛起成為大都市的關鍵工程。

▎袁公堤和漢口堡地形示意圖

1635年,明崇禎八年,漢陽通判袁焻主持修築了漢口的第一道堤防,後來人們叫它「袁公堤」。這條長堤的修建成功,保得漢口一方平安,水患大減,居民激增,漢口的發展一下子就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速度。

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為解決漢口的水患問題,修建了後人稱之為"張公堤"的堤壩。張之洞對張公堤的規劃是十分超前的,它西起舵落口,東至堤角,全長23公裡,使漢口市區面積一下由5.3平方公裡擴大到116.6平方公裡,市區面積擴大了22倍。

▎ 沿堤發展

同時張公堤還切斷了市區內外水系的聯繫,低洼之地逐漸變成陸地良田,城市陸地面積得以大規模擴張。

至此,漢口的發展真正從沿河發展走向堤內,為大漢口的形成提供了物質空間,三鎮鼎立局面也初步形成。

05

三鎮走向一體化

(圍湖發展階段)

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業都會。從此,「東方芝加哥」名揚四海。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成立中華民國。

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外交、財政、交通、司法4部開始行使職權,將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合組為京兆區,定名「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武漢三鎮開始走向一體化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武漢開始以開發平原區和圍湖發展為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修建東西湖大堤、府河大堤等,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城市「圍院」,將湖泊圍起來進行陸地改造,這就是「圍湖發展」的典型案例。

x

▎快戳!看看李長安教授的快問快答,有什麼知識點?

45分鐘的直播,在李長安教授的娓娓道來中,我們才發現原來大武漢經歷數次環境演化而來。在長江日報APP、武漢廣播電視臺見微、鬥魚、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共吸引45萬網友在線圍觀,重新了認識武漢。

武漢4000多年建城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相處史。

直播末尾,李長安教授總結,武漢市的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人地關係演化的歷史。早期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人們只能順應自然、選擇自然環境生活,例如崗地、依山階段;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例如修建兩堤、漢口開埠......從小河走向中河、大江大河,人們對自然進行了越來越大規模的改造。

從人地關係的相處來看,過去,我們將水視為資源利用,作為交通、經濟發展的載體;未來,我們應該讓水發揮它本身的環境效應,而不僅僅作為資源使用。保護我們的湖泊,加強湖泊的自然狀態,讓湖泊之間重新聯通......建設美麗武漢、生態武漢,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

圖片=李長安教授提供

文字=蔡球球

視頻=詹麗

本文資料來源=李長安教授科普成果

《武漢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項目

武漢市地質成果展示與科普工作》

鳴謝=武漢規劃展示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市自然規劃局、武漢市測繪研究院、

武漢廣播電視臺

來源 | 公園客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武漢建城史提前800年?這位教授顛覆了我的認知》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許宏的回應是:「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 馮時通過研究若干古文獻提出,「居中的王都由於有諸侯藩屏,實已無需再建高大城垣」「王都為無城之邑,正有使教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許宏認為,馮時在文獻中的發現,跟他的考古學探索殊途同歸,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大都無城」。
  • 這個消息顛覆了我的認知…
    不過,在盛諾患者互助群裡,我還真見過一些病友提到過蠍子治療癌症。——作者:啊不一般來說,我一旦看到類似的信息,往往會規勸患者朋友不要迷信偏方,要規範治療,尤其是帶毒的東西,必須要謹慎。畢竟對患者來說,肝是抗癌藥物治療的根基,如果亂吃東西搞出了嚴重肝損,就那麼什麼藥也沒法用了。
  • 《你好 我的城》| 我為火車站建廣場
    你好我的城丨我為火車站建廣場你好我的城丨我為火車站建廣場為了迎接十四運你好我的城丨我為火車站建廣場你好我的城丨我為火車站建廣場廣場東區的巡查工作剛告一段落你好我的城丨我為火車站建廣場別的項目工期都是按天算,王立博的項目工期卻都是按小時算
  • 江蘇這座文化名城,不僅2200多年的建城史,風景更是美不勝收
    江蘇省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總量達到9.2萬億,成為僅次於廣東的經濟強省,江蘇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旅遊勝地,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令許多人在夢中難忘,江蘇省有很多有名的旅遊城市,蘇州、南京等都有美麗的景色使遊客嚮往,今天的小編介紹了江蘇省這個文化名城,不僅是2200多年的城市建設史,風景更美。
  • 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新的生命世界,顛覆了人類的認知
    地球是人類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對於這個家園,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認知也越來越多。雖然現在的地球在科技的幫助下,已經有很多的秘密被人類發現,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地區是人類探索的盲區。我們先不說神秘的海洋和地球內部,就拿人類生存的陸地來說,仍然有一個地方我們了解得並不多。
  • 港大一教授去武漢考察兩天,選擇做「逃兵」!與這些醫生形成反差
    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1月21日去了武漢考察兩天,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對武漢「封城」防疫的成效存疑,因為武漢已錯過黃金防控期,預期一定有「大爆發」云云。他形容自己「身經百戰」,曾打過禽流感、非典、豬瘟,但兩天考察後決定選擇做「逃兵」,「逃」回香港了。
  • 武漢大學科研項目用地打著創意園旗號建商場 涉嫌違規
    原標題:武漢大學科研項目用地打著創意園旗號建商場 涉嫌違規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珞瑜路,地處武漢市洪山區,近些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商業開發腳步的加快,這裡大型購物中心林立:光谷廣場、群光廣場、大洋百貨、未來城購物中心……一個新的商圈已經形成。今年9月,珞瑜路商圈內,又注入了新血液——珞珈創意體驗城正式開業。
  • 武漢大學教育科研用地變身商城 創意城還是商城?
    原標題:武漢大學教育科研用地上建商場 創意城還是商城?   珞珈創意體驗城。   本報記者 程遠州攝   11月17日,武漢大學就熱議已久的「教育科研用地變身商城」一事給出了回應,稱土地用途並沒有改變,但確實存在商業門面較多的情況,目前武漢大學和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達成一致,正在抓緊進行業態升級改造。   武漢洪山區珞瑜路33號地塊為武漢大學教育科研用地,2008年通過洪山區發改委立項,建設珞珈創意園。
  • 靈界真相(顛覆世界人類認知)一傳奇人物
    本人無神論者,更不相信封建迷信,之前的我是典型的唯物主義者,但是通過閱讀《靈界真相》一本書後,顛覆我關於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從而轉變成唯心主義者本著科學求真及哲學的角度來探討書中講述的一切。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年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個基督教家庭,一生活躍,於1772年3月29日客死在異地英國,享年八十四歲。他是靈界的代言者,被譽為"西歐歷史上最偉大、最不可思議的人物。
  • 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上出現第2世界,連科學家都不相信,生命的認知或被顛覆!地球上第二個世界被發現,甚至科學家們都覺得不敢相信,顛覆了人類對於生命的認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在南極冰下80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等一些甲殼類的生物存在,這非常的不可思議。大家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南極的寒冷是全球的極致,並且在南極冰下八百米處,是寒冷中的寒冷,所以在科學家有的研究之下,在南極800米處,是不可能會出現生命存在的。
  • 武漢新冠肺炎孕婦的搶救接力--寫在武漢解封之後
    好了傷疤忘了疼,溫州疫情過去一段時間,慢慢步入正常生活軌跡後,最近日常工作忙碌以後,把不久之前封城抗疫的艱難日子已經忘了差不多了。今天武漢解封,恰又收到「今日頭條」發來的防疫證書。才又讓我有時間回想艱難的防疫日子。
  • 「反覆閱讀是白費力氣」,《認知天性》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
    《認知天性》的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坊間流傳的學習方法大多是錯誤的。《認知天性》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馬克麥克丹尼爾和亨利勒迪格三世是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也是記憶研究領域的專家;彼得布朗則是一位擅長科普寫作的作家。專業背景和專業作家的相互加持,讓這本書既有滿滿的心理學專業乾貨,語言上也實現了故事性和練達嚴謹的結合。
  • 刷屏全網的「封城日記」拍攝者口述:我記錄了疫情中真實的武漢
    @蜘蛛猴麵包拍攝的「封城日記」vlog火到了國外。1月23日「封城」當天,他作為親歷者和拍攝者,用鏡頭忠實地記錄了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上下班的護士、忙碌的志願者群體、等待藥品的患者家屬、穿越街道的外賣小哥……大疫之下,鏡頭下這座城市的普通人溫暖堅強。「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武漢的作家方方看過視頻感慨,「以後有機會見到這小夥子,一定送他幾本我的書,以表達我的敬意。
  • 力挺中國的美病毒專家確診:1月在武漢我沒感染,3月在紐約感染了
    在很多中國人心中,他似乎是個和藹可親又平易近人的教授。但細細查看利普金教授的履歷,會發現這位「病毒獵手」,真的威名赫赫。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世界一流的流行病學家,在最開始並不是一名醫學生。這句話,對於利普金教授來說,是對他人道主義精神的最好體現。在這次的新冠肺炎期間,他也是第一批來華援助的外國專家。在武漢宣布封城後,全世界都人心惶惶,美國更是立刻限制了與中國之間的航班。
  • 被稱為「大一統」的理論,解釋了宇宙本質,內容顛覆認知
    那麼當下物理界中困擾人們很久,並且足以再次顛覆我們認知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這個足以顛覆所有人認知的神奇理論,目前現實的物質宏觀世界物體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都可以用相對論來解釋,但是到了微觀的量子世界中,我們常識中的一些物理規律就有一些不太適用了,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家為了很好地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連接起來,提出了「弦理論」。
  • 武漢第一高樓在哪裡?為什麼後來被限制高度和不讓建了?
    而位於華中地區的武漢,也不例外。為了彰顯城市經濟實力,也開始大力發展基建工程。武漢的第一高樓,也不斷的被刷新。從早先的漢口水塔開始,再到武漢民生銀行大廈,最後到正在建設施工當中的武漢綠地中心,也就是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棟樓。那麼,真的有必要建這麼高的樓嗎?這是為了彰顯城市經濟實力,還是盲目攀比跟風呢?以及武漢第一高樓在哪裡呢?為什麼後來被限制高度和不讓建了?
  • 我在武漢當醫院院長
    一位是武漢本地醫院的院長,一位是陝西援鄂醫療隊的隊長,在與新冠病毒鬥爭的這一個多月時間裡,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驚心動魄」的緊急任務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漢疫情嚴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被確定為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收治醫院。
  • 專訪|武漢「封城」時期社區研究:什麼樣的社區更能抵禦危機
    回溯武漢「封城」時期,社區是醫院之外另一抗疫中心。「封城」的70多天裡,社區居委會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志願者團體對社區有何影響?鄰裡關係在防控疫情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近日,一份由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上海紐約大學應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CASER)成員繆佳參與的研究報告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
  • 專訪中山大學教授徐堅:考古學家的「全球史」有鮮明的物質性
    徐堅:在2017年年初,中信出版社的曉玲編輯聯繫我之前,我並沒有讀過這本書,而且我對凱利教授也知之甚少,甚至當時我很好奇地問出版社,你們確定要引進一本2016年剛剛出版的書嗎?這本書值得引進嗎?能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嗎?出版社希望我翻譯這本書,而我最近幾年時間明顯不夠用,本想婉拒的。出版社很寬厚地讓我先讀讀再作決定。
  •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
    好奇號洞察火星8年,揭開了3大不為人知的秘密,顛覆人類認知!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與地球一樣擁有廣闊的海洋,濃密的大氣,環境也格外舒適,後期不知道為何原因,火星的環境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到現在火星上存不存在生命,仍然是科學界中的一大難題。好奇號於2012年8月份順利在火星表面著陸,開啟探索火星的徵程。專家們用上各種高科技探測儀,目的就是探測火星上的具體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