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武漢被稱為英雄城市,
城市的起源可追溯到約4400年前,
從崗地、依山、沿河到圍湖發展,
它經歷多次地質環境演化和變遷,
造就了這一城山水相依、
欣欣向榮的景象。
作為與這片土地共生共榮的英雄兒女,
你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嗎?
讀懂武漢建城史,
就是我們人人都該掌握的一節通識課。
1月10日,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武漢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0自然通識課第十課在武漢規劃展示館開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理系教授、首席傳播專家李長安作為主講人,帶領45萬網友刷新了對武漢的認識。
從地質歷史和人文變遷兩個緯度,李教授梳理了城市的發展脈絡,帶領我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武漢。
他總結,武漢的發展歷程可歸納為:崗地階段-崗地前緣階段-依山發展-沿河發展-圍湖發展5大階段。
01
武漢最早的城,名叫張西灣
(崗地階段)
在大家的認知裡,武漢最早的城址是距今3500年的盤龍城遺址,但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在盤龍城之前,武漢還有一座城,它沒有盤龍城出名,但這座城是我們真正的城市源點。
▎ 張西灣古城部分出土文物資料圖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武漢就有原始先民再此勞作,繁衍生息了。張西灣城址就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城,也是江漢平原最東面的城,更是新石器時代最後的城址。從器物和地層堆積特徵上分析,該古城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
▎ 張西灣古城位於灄水河東岸的波狀崗地上,海拔40米,具有城垣與環壕。城址現存南北長295,東西寬335米,面積約98000平方米。
怎樣判斷一個城市的存在痕跡?可以看它是否具備城牆、壕溝等屏障。
張西壪古城具有明顯的城垣和壕溝等人工痕跡,選擇崗地中的崗梁築城,修建於土質堅硬的低崗地區,灄水附近,也有一定規模的土地,這可使城池免遭洪澇災害,這反映了早期的先民依賴自然環境的過程。
02
盤龍城:城市文明之根
(崗地前緣階段)
雖然盤龍城不是武漢最早的城址,但它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是城市之根。
3500年前,盤龍城作為武漢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現在現在武漢市黃陂區,是商文化南下長江中遊的標誌和長江流域早期城市文明的代表。
盤龍城遺址,還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蹟最豐富的一處商代前期城址。商代盤龍城興建的時期,處在一個乾旱氣候期,商代人選擇了河湖平原的邊緣,靠近長江的府河河岸高地上築城,是為了適應這一氣候環境,也反映了人類順應自然的階段。
▎ 盤龍城遺址模型
張西灣在崗地築城,而盤龍城建在府河北岸崗地的邊緣區域,這兩個城址的發現,說明武漢經歷了兩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崗地階段、崗地前緣階段。
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小的耕種範圍和河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了,於是人們從崗地前緣向平原移進,開始了依山發展階段:武漢歷史上著名的」雙城對峙「時期。
03
武漢版」雙城記「
(依山發展階段)
離開崗地,人們來到長江和漢水衝積物組成的平原——洪泛平原。這時候問題又來了,選擇在洪水多發之地築城,如何免受洪水侵襲呢?於是,人們開始尋找大河旁的高地作為居所。
在武漢,最大的河非長江莫屬,而旁邊的高地就屬龜山和蛇山了。
東漢末年,人們在龜山和蛇山建造了卻月城和夏口城,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漢陽和武昌城的初期,開啟了武漢歷史上的「雙城記」。
這一時期,臨江、依山是雙城的共同特徵;一方面軍事上形成有利的軍事要衝,另一方面又可抵禦洪水,更有利於通商貿易,振興當地經濟。因此,直至隋宋時期,武昌、漢陽雙城對立分治格局的確立,複合型、多元化的城市型態得到逐步形成。
▎ 武漢歷史上夏口城遺址模型
另外,這裡不得不提到,當時的武昌城建造的非常宏偉。垂直長江的兩條山脈地勢較高,氣候乾燥,並且城市北面和南面臨江,形成山水興盛的地理格局,環境宜人。
04
成化年間,漢口初現
(沿河發展階段)
明朝成化初年,由於漢江流域洪水暴漲,迫使漢水的多條河流裁彎取直,漢口龜山北面的支流成為主流匯入漢江,形成漢江河口。這就使得漢江船運可以直達漢口,航運貿易規模增大,從而漢口鎮橫空出世,一躍而起。
▎ 漢江「裁彎取直」,引發河流重組,多流歸一,就是「成化之變」的實質,而並非「河流改道」。
漢口出現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雖然當時人們在長江邊依山建立了兩座城,但這兩座城的空間範圍還不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人們為了找到更廣闊的區域,於是從高山走向了平原內部區域。
▎ 李教授講解漢口開始沿堤發展
離開山之後,人們又把目光瞄準了河流兩側的堤壩,這是僅次於山體的高地。於是,圍繞堤壩進行的大規模城鎮建設開始了。對於漢口來說,兩堤一堡(袁公堤、張公堤和漢口堡)的修建,是它崛起成為大都市的關鍵工程。
▎袁公堤和漢口堡地形示意圖
1635年,明崇禎八年,漢陽通判袁焻主持修築了漢口的第一道堤防,後來人們叫它「袁公堤」。這條長堤的修建成功,保得漢口一方平安,水患大減,居民激增,漢口的發展一下子就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速度。
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為解決漢口的水患問題,修建了後人稱之為"張公堤"的堤壩。張之洞對張公堤的規劃是十分超前的,它西起舵落口,東至堤角,全長23公裡,使漢口市區面積一下由5.3平方公裡擴大到116.6平方公裡,市區面積擴大了22倍。
▎ 沿堤發展
同時張公堤還切斷了市區內外水系的聯繫,低洼之地逐漸變成陸地良田,城市陸地面積得以大規模擴張。
至此,漢口的發展真正從沿河發展走向堤內,為大漢口的形成提供了物質空間,三鎮鼎立局面也初步形成。
05
三鎮走向一體化
(圍湖發展階段)
20世紀初葉的10年間,漢口成為中國第二大對外通商口岸,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業都會。從此,「東方芝加哥」名揚四海。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成立中華民國。
1927年1月1日,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外交、財政、交通、司法4部開始行使職權,將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合組為京兆區,定名「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武漢三鎮開始走向一體化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武漢開始以開發平原區和圍湖發展為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修建東西湖大堤、府河大堤等,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城市「圍院」,將湖泊圍起來進行陸地改造,這就是「圍湖發展」的典型案例。
x
▎快戳!看看李長安教授的快問快答,有什麼知識點?
45分鐘的直播,在李長安教授的娓娓道來中,我們才發現原來大武漢經歷數次環境演化而來。在長江日報APP、武漢廣播電視臺見微、鬥魚、微博、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共吸引45萬網友在線圍觀,重新了認識武漢。
武漢4000多年建城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相處史。
直播末尾,李長安教授總結,武漢市的發展歷程實際上也是人地關係演化的歷史。早期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人們只能順應自然、選擇自然環境生活,例如崗地、依山階段;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例如修建兩堤、漢口開埠......從小河走向中河、大江大河,人們對自然進行了越來越大規模的改造。
從人地關係的相處來看,過去,我們將水視為資源利用,作為交通、經濟發展的載體;未來,我們應該讓水發揮它本身的環境效應,而不僅僅作為資源使用。保護我們的湖泊,加強湖泊的自然狀態,讓湖泊之間重新聯通......建設美麗武漢、生態武漢,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
圖片=李長安教授提供
文字=蔡球球
視頻=詹麗
本文資料來源=李長安教授科普成果
《武漢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項目
武漢市地質成果展示與科普工作》
鳴謝=武漢規劃展示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武漢市自然規劃局、武漢市測繪研究院、
武漢廣播電視臺
來源 | 公園客微信公眾號
原標題:《武漢建城史提前800年?這位教授顛覆了我的認知》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