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武漢來說,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初始,武漢地區爆發了新冠疫情,並成為整個中國抗疫工作的中心。經過全國各地同胞的支援,好不容易在4月8日解除了封城,正是百廢待興之時,結果從6月份開始,長江流域持續下了一個月的雨,導致長江武漢段的水位超過警戒水位,截止7月15日上午8時已經達到了28.47米,超過了警戒水位1.17米,而且降雨還在持續中,整個武漢的防汛工作十分嚴峻。
不過說起來,武漢也並不是只有今年防汛形勢嚴峻。因為處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長江漢江水量充沛,遇到雨季時極易爆發洪水災害。歷史上的武漢就多次出現過因為洪水導致全城被淹的情況。遠的不說,就說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就經歷了四次這樣特大洪水的險情,除開今年這次以外,其他分別是在1954,1998年,2016年發生。
而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1954年和1998年這兩次洪水。
1954年,這個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各項生產生活都還處於恢復階段,而這時長江中上遊地區卻持續暴雨,武漢地區降雨總量更是超過1400毫米。充沛的雨水讓長江和漢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洪峰,威脅著武漢的安全。當時武漢關的最高水位已經達到了29.73米,已經達到武漢防洪警戒水位的最高級別,而舊中國留給武漢的136公裡堤防卻是殘缺不全,來不及加固,堤防最好的高29米,最差的只有26米。不光如此,由於持續暴雨,武漢城內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澇,市政府門口甚至需要划船出行。
江漢關前抗洪搶險的人們
如此緊要時刻,武漢市緊急動員,成立了防汛指揮部,在抗洪前線出動了30萬防汛大軍保障堤防,另外還有數十萬人組成的後勤保障人員,隨時待命支援,並為前線人員提供生活保障。這些抗洪隊伍形成了保衛武漢的堅強護盾。
而全國各地伸出援手,緊急調撥物資送往武漢。在抗洪期間,被運送到武漢的物資有621萬條麻袋,300萬條草帶,鐵錨6000餘個。在物資上保障抗洪工作的順利進行。
更難忘的是,上遊的沔陽、洪湖、監利等許多地區,先後十餘次進行分洪,累積分洪500餘億立方米,它們犧牲了自己,來減輕武漢的防汛壓力。
正是由於武漢人民上下一心,全國人民傾力支援,武漢才得以保全。
郊區農民鋪設簡易防浪設施
農民巡堤隊檢查風浪衝擊後的堤防
搶險隊員在張公堤的戴家山閘口出搶修風浪衝擊造成的大漏洞
到了1998年,入汛以後國內大部分地區雨水明顯偏多,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更是出現持續性的降雨。在這種情況下,武漢遇到了繼1954年以後又一次大洪水。這一年,武漢關的最高水位達到了29.43米,而不同於1954年防汛工作的是,98年已經不是新中國初立,98年物資充沛,防汛設施比1954年更加齊全;管理部門也認真總結了1954年的防汛經驗,在汛前準備充分;防汛期間加大了軍民聯防力度,強調科學防汛。
98年防汛工作,武漢地區有6萬多的幹部和群眾參加了市內的排澇抗災工作,還有4萬多人堅守在武漢400公裡長的防汛大堤上。保證武漢抗洪排澇工作順利進行。
相比1954年那次洪水,98年這次抗洪工作卻更加讓我印象深刻。
那一年我讀初中,曾在家人帶領下在武昌江邊目睹了當時已經高於路面一米多的江水,感受著這震撼場面的同時,卻看到防汛大堤上那一波波堅守著大堤的人們,還有那一塊塊寫著「人在堤在」的生死牌,當時的感動無以言表,直至今日依然記憶猶新,如果不是這些守堤人沒日沒夜的堅守,當年哪裡有我們的安穩生活?
新洲三輛大巴被困水中
抗洪前線進行入黨宣誓的人們
武昌區漢陽門江邊,江水水位已經高出了路面
左嶺堤防汛生死牌
長江和漢江交匯處,可以看見江水水位高出了漢口路面
丹水池抗洪搶險,官兵在水中築起人橋,緊急搬運著沙袋搶救險情
眺望武昌區,整個江對岸好像在江水水面以下
直至今日,武漢再次遭受了難得一遇的大洪水,但我卻信心滿滿,因為有那麼多的人在保護著武漢,保護著武漢的人民。再難的苦難,也終究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