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武昌江灘涼亭被淹沒。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疫情甫定,洪水又來。
入汛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日子並不好過。荊楚大地湖北遭遇多輪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讓我們不禁將目光再次聚焦這裡。荊楚大地為什麼洪澇頻發?「江」「湖」關係有多複雜?思客為你解讀。
1
12個太湖,是什麼概念?
先來一張漢口江灘的雕像圖,直觀感受一下這次降雨。
▲7月7日9時,長江漢口站水位達到27.31米,今年首次超過警戒水位,位於武漢漢口江灘的雕像被上漲的江水淹沒大半。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六月,我國全面進入主汛期,五輪強降雨密集登場,這是湖北地區自1961年以來遭遇降水量最多的一個六月。
如果把湖北省六月的降雨換算成體積水,大約為530億立方米,相當於12個太湖!
▲雷達衛星影像下的湖北隨縣,與2月份水位(下圖)對比,6月28日(上圖)受暴雨影響內澇嚴重。
持續強降雨下,江河湖庫水位不斷攀升,對湖北的考驗還在繼續。
2
「易災」的地理位置
大部分人提到湖北,首先想到的是寬闊的長江、星羅棋布的湖泊、江漢平原……很少有人會想到湖北周邊的大山。
其實對湖北地理環境的準確描述應該是——盆地。
▲湖北地形示意圖。製圖@趙榜&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湖北的特有地勢決定著兩湖平原歷來水患頻發。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遊,三面環山,中間環抱著江漢平原,形成了向南部敞開的不完整盆地。
西部山地是全國地勢第二階梯東緣的一部分,山間溝谷深切,與江漢平原對照,地勢顯得相當高峻。
▲湖北、湖南地勢示意圖。底圖來源:天地圖
這樣的地勢,決定著湖北洪水剛好同湖南洪水相抗於長江與兩湖平原。湘鄂兩省合到一起, 其地形恰成一個碟形盆地,長江橫貫其中,洪水只能經城陵磯一口流出。
▲圖為位於湖北、湖南交界處的城陵磯。
3
複雜的江湖關係
獨特的流域形狀加上複雜的江湖關係,是「兩湖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先天成因。
被譽為「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總面積2983.5平方千米,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約800餘個。長江穿省而過,境內長江幹線佔長江總長度的三分之一以上。
▲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江在湖北交彙編織出一張巨大的河流水系網絡。
漢江平原沃野千裡、澤湖遍布,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反過來也造成了歷史上頻繁發生的洪水災害。
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的2117年間,長江共發生洪災214次,平均10年一次。
19世紀中葉,連續發生了1860和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20世紀,長江又發生了1931、1935、1954和1998年等多次特大洪水。
滾滾長江從第二階梯東緣奔湧而下,流經地勢相對低洼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河道彎曲、排水不暢,加上支流眾多,進入汛期降雨量增多,洪澇災害在所難免。
▲荊江河道蜿蜒曲折,下荊江尤為典型。
尤其是在荊江段,自古就有「萬裡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陽縣城陵磯,長江荊江段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暢。而荊江的北岸就是地勢低平的江漢平原,極易潰堤成災。
1998年,一場特大洪水席捲長江全流域,荊江沙市水位漲至45.22米,超過荊江分洪上限水位0.22米。
荊江堤防一旦潰堤,對江漢平原就是滅頂之災,還會導致長江改道,洪水直衝漢江,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98抗洪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沉澱的記憶卻總是難以磨滅。
▲目前荊江大堤堤身普遍加高1米到2米,堤面加寬3米到5米,所有的沙基堤段均築有防滲牆。
特殊的地理位置、密羅遍布的江河湖泊,再加上持續連綿的陰雨天,2020年的荊楚大地確實正經歷著一輪新的考驗。
願洪水早日褪去,荊楚大地再現安寧!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