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侃歷史看今朝!
今年南方地區的許多城市都遭受了大大小小的洪水侵襲,其中長江流域一帶的城市仍舊沒有逃過這個劫難。
古時候長江被稱為沒有水患的流域,那時候長江出現水患的機率比黃河要少很多。可為何長江發生特大洪水的機率現在是越來越大了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特大洪水頻發的原因吧!
第一,人水之爭使湖泊面積減少
古時候,長江流域有許多支流,所以即使從漢代起就有洪水記錄,但並沒有什麼破壞力。這主要是因為自然湖泊對水資源具有很好的自動調蓄作用,降雨量大,支流水量大,長江水位上升後,江水便流入湖泊,就會降低洪災發生的可能性。
而且由於當時長江流域人口比黃河流域要少一些,經濟發展也相對緩慢。所以,對長江流域的水源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後來,隨著北方戰亂頻繁,經濟重心南移,人口也開始聚集到南方,很多都在長江流域一帶。
我們都知道,我國歷來就有人多地少的問題。由於湧入長江流域的人口增多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們為了生存,就開始「圍湖造田」,用於開發耕地,發展農業,建造房屋。
自兩宋以來,圍湖造田到達了一個頂峰。尤其在南宋,東南部已開墾出數十個湖泊,其中像西湖這樣的有名湖泊已開墾過,鄱陽湖、洞庭湖成為重點開墾對象。明、清以後,圍墾更加猖獗,數十年間,湖面面積減少約1500平方公裡。
當時的統治者其實也知道圍湖造田的破壞性,因此兩宋時還頒布了禁止圍湖造田的命令。但是因為人口壓力確實很大,在生存和洪災面前,許多人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生存。加上,當時的地主為了多賺些錢,時常圍湖造田,加劇了對湖泊的損害程度。
但朝廷也無計可施,畢竟那關乎百姓們的生存問題。但他們也不能放任不管,因此他們選擇將堤壩築得結實一一些。
此後,圍湖造田並沒有停止,情況愈演愈烈。最後湖水不斷減少,湖泊的調節作用不斷減弱。每年到了長江流域的汛期,大量的雨水降落後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洪災。
第二,水土流失嚴重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人與地的矛盾也在不斷加劇。人們除了圍湖造田外,還會燒山開荒,因此毀壞了大量森林。
此外,由於引進了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的馬鈴薯、甘薯、玉米等農作物。加上大規模種植,原本貧瘠的西南部,多處森林遭到砍伐。
另外,國家的許多重大工程所用的木材,基本來自西南地區的四川等地。比如,萬曆皇帝重新修築三大殿,只一年就採伐樹木二萬多根。
清初,康熙為建太和殿,對木材的要求極高。最後樹木增長的數量趕不上伐木的數量,從而造成大量的森林被破壞。
由於森林缺乏植被的保護,一旦下雨,就會加劇水土流失。據統計,當時流入長江的泥沙一年約有16億噸,這樣就會抬高河床,一旦雨量劇增,江水就會向外溢出,增加洪水爆發的可能性。
第三,自然災害增多
事實上,自然災害也會影響洪水爆發的可能性。以1860年的洪水為例,這一年氣候異常,初春到夏末一直大雨連綿,而後江水上漲,最終引發洪水。
這些在各地的地方縣誌中都有比較詳實的記載,清代在這方面的記載也基本一致。連續的降雨,讓水流無處可去,只能變成肆虐莊稼和房屋的兇猛洪水。因此,近幾年長江流域頻繁發生水患,實為天災加人禍。
直到今天,長江的洪水仍然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解決長江的洪水問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課題。雖然在經歷了多次災難後,我們的應對措施有了很明顯的進步,但是要真正徹底地解決洪水威脅,仍然任重道遠。
總之,希望大家能從身邊做起,從保護環境保護森林做起,讓我們一起努力找出解決長江洪水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