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菌 趣科普
6月11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已經發出了預警,自六月初,我國共有148條河流已經超過了警戒水位線,今年可能要做好抗擊特大洪水的準備。
實際上,原本每年的6~8月也是我國最關鍵的防汛期,只不過沒想到今年的洪水猛獸來得異常猛烈,截至7月10日,洪災已經波及到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個省(區、市),導致3385萬人受災。
這波洪水仿佛是被老婆趕出家的,悶了一肚子氣,結果不老老實實在河道呆著,硬是衝破河堤浪出了幾萬裡地,可苦了處於下遊的各省市人民,「人在家中坐,水從天上來」。
沒錯,今年這洪水主要怪「天公不作美」。眾所周知,我國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同時還擁有著相當漫長的海岸線,因此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非常大,也讓我國的季風氣候尤為顯著。
對於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來說,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就是決定這裡夏季降雨量多少的幕後操縱者之一,如果放在古代,它可能就是老百姓苦苦祈求的「蕭敬騰」。
副高是一個穩定且不怎麼動的暖性天氣系統,在正常年份,從6月開始,副高外圍西北側的西南氣流會將來自孟加拉灣或是我國南部海域的充沛水汽輸送到我國南部,帶來充足的降水。
紅色部分為副高
隨後,這條鋒面雨帶會一直北上至長江流域,此時長江流域開始進入雨季,由於這時候恰好是江南楊梅的成熟期,因此又稱之為「梅雨季節」。
但是今年很「魔幻」,2020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節」要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早一周。首先是我國南海地區的夏季風爆發得比較早,並且在六月上旬,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就已經開始向北移動了,結果楊梅熟了,降雨也提前來了。
同時,北方開啟了「空調模式」,持續不斷的冷空氣南下,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持續交匯的局面,致使強降雨頻繁且持續發生。
就拿小菌所處的湖南地區來說,這陣子經常沒有一點點防備,傾盆大雨就譁譁地落下來了。
但是呢,這雨也不會下很久,大概1~2小時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我鞋子裡咕咚咕咚響起的水聲證明之前發生了什麼。
圖源網絡
此外,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檢測顯示,自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已經連續維持了五個月的厄爾尼諾現象,這也意味著在今年上半年形成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當然,是弱的。
圖源:NASA
儘管如此,厄爾尼諾帶來的熱帶大氣環流還是給原本處於「暖寶寶」狀態的副高又加強了一波,更離譜的是,今年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在雙重「壓力」下,今年的副高就像吃了大補丸似的,效果顯著增強。
從降水量分布圖就可以看出來|圖源: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
長江流域也因此承受了這個季節原本不該承受的降水量。
上圖為湘江上橘子洲
豐沛的降水使長江及其幹流的水量暴漲,同時導致流域內的各大支流、湖泊水量陡增,多地也相繼發生洪澇災害。而每次這種現象出現,網上都有不少媒體報導稱其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這讓不少同學很疑惑,怎麼感覺才活了十幾年,就碰上了好幾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這概率要是去買彩票豈不是十拿九穩?
確實仔細想想,自1912年民國政府設立首個氣象臺以來,累計記載的特大洪水沒有十次,也有八次了。如1954年7月長江流域大洪澇、1963年8月河北的洪水、1975年8月河南大洪澇、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等,都被冠以了「百年一遇」的名頭。
其實,對水文學而言,「百年一遇」並非指「一百年才遇到一次」或者是「如果已經發生了,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內不會再發生」,準確來說其含義為:「在任意一年內,都有百分之一的概率發生的事件」。
如果以一百年為例,這個「100年」通常是指統計上的回歸周期,水文的話,那就是說的重現期。每一個「N年一遇」的事件其實對應著另一個事件發生時的標準。
比如洪水的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對應標準可能是50m,30m和10m河流水位峰值,當超過了標準之後就可以稱為「N年一遇」的事件。
以上為演示,並不代表實際情況
並且,「百年一遇」事件其實經常發生。
先來算算概率,根據它的定義,可以得知,在10年內,某地出現一次100年一遇洪水的概率是:
看起來不算很高,但要知道,我們在確定「N年一遇」標準時,往往需要用到以前的監測數據。而隨著現在全球氣候變化,連衛星也很難摸清天氣的脾性,要不怎麼說預報呢。
所以那些根據以前的數據制定出來的「N年一遇」的標準,可能就變得不準確了。
再有,地域差異也是個關鍵影響因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制定的「N年一遇」的標準肯定不一樣。以降水為例,50毫米每小時的降水量對東部沿海地區來說,可能就是個「5年一遇」事件,但這個數值如果放在西部乾旱地區,或許就是「千年一遇」的情況了。
不過對地球來說,其實沒有「N年一遇」這一說。
它可能「吃壞了肚子」,火山就噴發了;
「悲傷抑鬱了」,一尼羅河的水就這麼降下來了;
「不小心打了個噴嚏」,海嘯地震就發生了;
近百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的原因更多地還是由於人類「折騰」地太厲害,以前古人最多挖個幾十米深的洞穴埋埋人,現在鑽山又打洞,割草還割樹,擱誰身上都不舒服啊。
因此隨著人類發展的進程,有效合理地保護環境才能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
原標題:《今年的洪水為啥這麼猛?百年一遇的洪水真的很難遇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