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武漢氣象愛好者王先生稱,據《中國水災年表》數據顯示,近100年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為1931年、1954年、1975、1998年。幾乎每隔22年總有一場大洪水。
他還致電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中國近代氣象學家竺可楨也對此做過研究,並稱洪水或乾旱存在11年小周期,22年大周期。
洪水周期並沒有科學依據
7月5日晚11點,務川縣鎮南鎮路面已形成洪流,且水位過膝。
到底存不存在22年洪水周期論?長江日報記者向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求證。該專家稱,氣象學上確實有22年或11年周期的說法。但這個周期不是指洪水的周期,它叫做太陽黑子周期,22年是太陽黑子周期11年的2倍數。
「22年洪水周期只是一個統計學的概率,目前並沒有科學依據。」氣象專家表示,武漢自190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大水年份,只有1969年、1980年和1991年有11年周期變化,1969年和1991年、1998年和2020年有22年周期變化。這些年份梅雨季均出現超過5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引發大洪水,其餘各年份均無明顯周期對應關係。
如何解釋太陽黑子這一現象?省氣象學會專家稱,太陽每隔11年,都會經歷一個活躍的高峰期,當這個高峰期來臨,通常會出現太陽耀斑爆發、太陽黑子明顯增多等劇烈的太陽活動。
太陽黑子與降雨關係氣象學界無定論
1998年洪水中的南岸嘴,一片澤國。記者邱焰航拍
從某一方面說,大自然所有的能量都來源於太陽,包括大氣環流的運動,太陽黑子變化會改變地球的輻射,進而引起大氣運動波動。
據介紹,1931年長江遭遇流域性大洪水。氣象學家竺可楨等調查研究發現這次長江、淮河洪水,與1908、1887年特大洪水均相隔約22年,恰好是太陽11年活動周期的2倍,並探討了中國降水與太陽黑子的關係,得出長江流域的雨量與太陽黑子數量成正相關,即太陽黑子多時雨量多,少時則雨量少。
但是,有些水文專家也表示反對。「把持續的降雨、洪水與太陽活動聯繫到一起,有些牽強。」到底它們間的作用機制是怎樣的?有什麼規律可循?目前,氣象學界並無定論。
氣象諺語「韻律」需要進一步驗證
山東威海遭強降雨侵襲,行人打傘出行。
湖北省氣象學會專家表示,天氣的變化往往有一定「韻律」可循,某種天氣過程在某個時段表現得比較明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便會重現。尤其在一些氣象諺語中體現,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說的是12小時韻律,「立夏小滿田水滿,芒種夏至火燒天」說的是30天的韻律。這些天氣韻律的諺語所反映的是一種粗略的關聯,體現的是人們對於天氣周期性的一種直覺判斷,需要進一步去驗證。
長江流域強降雨和厄爾尼諾有關
那麼,今年的大洪水是怎麼造成的?專家稱,長江流域強降雨和厄爾尼諾有關。
今年5月8日,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就顯示,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在太平洋上形成,預計今年夏天澇災要重於旱災。
長江委7月20日召開新聞通氣會,今年6月汛期以來,長江流域降雨比常年同期偏多四成,排名1961年以來第一位,共計143條河流發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尤其是7月上旬,長江中下遊旬降水量較同期均值偏多1.6倍,較1998年同期偏多2.3倍。
據悉,歷史上1931年、1954年、1998年都發生過厄爾尼諾現象,都發生了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專家稱,「厄爾尼諾」是發生在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蒸發的大量水汽不斷向西太平洋輸送,可造成我國南方降雨偏多,北方大範圍高溫乾旱。「今年長江流域出現持續降雨和弱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據介紹,在厄爾尼諾的推動之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水汽同時向我國南方輸送,並導致西北太平洋盛行的副熱帶高壓偏強,促使降雨帶不斷在長江中下遊「壓境」;與此同時,今年北方冷空氣活躍偏強,不斷南下,與旺盛的暖溼氣流展開「拉鋸戰」,從而形成長江中下遊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介紹,影響氣候的因素複雜,除厄爾尼諾事件外,青藏高原積雪、北極海冰、洋面颱風等也可能影響今年長江流域汛情。
據悉,相比1998年,今年厄爾尼諾偏弱,持續時間短。目前,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已基本結束,太平洋海溫處於中性的狀態,但是厄爾尼諾對降水量和氣溫的影響並沒有結束,一般有1-2月的滯後性。
名詞解釋
厄爾尼諾:簡單來說是一種氣候現象,它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上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來源: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