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地球翻轉,地球更改北極——行星物理事件,是新仙女木事件的根本原因,當然這時也發生緯度改變事件。而毀滅性大洪水-聖經記載的40晝夜暴雨,是造成地球生命大部分滅亡的根本原因。聖經中記載挪亞一家因此與其他物種而保存下來,具體見《聖經-創世紀》中挪亞方舟記載。蘇美爾王表對於史前大洪水的提示可以佐證聖經的記載,並且大洪水之後人的壽命千歲之史也可佐證。而地球一直發生著周期性洪水災難,或者稱之為海侵災難。因為地球反轉運動、停止自轉、地球翻轉這些天文異常現象都被人類記錄下來了。這時就會出現翻江倒海情況,這就是滄海桑田事件。海因裡希事件 (百度百科)——其實是地球北極更改事件
——未來不久人類也將遭遇這種災難
海因裡希事件是1988年由哈特穆特·海因裡希博士得出的H1~H6的氣候變冷事件,位於末次冰期地層,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由於歲差變化引起太陽輻射量的變化,從而導致北大西洋冰蓋不斷向南擴張,使得全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冷的事件,例如新仙女木事件。
1988年海因裡希(H.Heinrich)根據北大西洋3個深海巖芯,發現末次冰期地層中有大於150μm冰漂碎屑含量和冷水浮遊有孔蟲(左旋)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含量增多的現象所定出的H1~H6的變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也完全對應於聖經中的挪亞大洪水災難,亞特蘭蒂斯文明沉沒於大西洋中,太平洋姆大陸也沉沒於海洋,聖經創世紀記載暴雨連續下了整整40晝夜。
新仙女木事件在蘇北盆地得勝湖沉積物中的記錄
洪水泛濫
通過對海安青墩遺址剖面進行磁化率、粒度、孢粉、14 C測年等指標分析 ,結果表明 ,剖面第 8層至第 7層是一個海退過程 ,同時微體古生物分析表明這兩層均無有孔蟲 ,可知當時此區域離海較遠。第 8層到第 7層氣候向暖溼方向轉化 ,良好的氣候環境條件為後來該區域人類活動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測年資料表明第 6層為距今 3790± 10 5 14 CaB .P .,是大暖期後面的一個氣候波動和緩的亞穩定暖溼期 ,當時中國絕大部分地區氣候要比現今暖溼。剖面的第 3、 4、 5層 ,即 4 0 0 0 14 CaB .P .以來的一個時期 ,該區出現了一洪水泛濫期 ,正是這一洪水期導致該區域人類文明的衰落。
下面轉載百度搜索到的解釋新仙女木事件的三篇網文,以讓大家明白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災難。但文章中並未提出地球北極更改情形,只是發現很多地球更改北極的表象事件。
來源:探秘志(www.tanmizhi.com) 時間:2018年11月23日
導語:距今大約12800年前,地球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件,這次冰消期持續升溫過程中一次突然的降溫而產生的典型非軌道事件,現在人們將之稱為「新仙女木事件」,那麼新仙女木事件的發生原因是什麼呢?對地球造成了哪些影響呢?和探秘志小編一起看看吧。
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對於研究古氣候、古環境的快速突變事件和短周期現象,對合理的評估有關氣候和環境,並且可以做出相應的預測等方面有著比較重要的意義。這是一個全球性的事件,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陸陸續續發現了新仙女木事件的痕跡。
發生背景
在冰河世紀結束以後,地球氣候與大約1.7萬年前開始變暖,氣溫逐漸地回升。當時很多地方的冰雪開始融化,呈現一派繁榮。但是在在12640年前,氣溫驟降,世界又開始變冷,之前的適應溫暖天氣的動植物大批死亡。這是非常突然的降溫,在這很短的十年時間,地球平均氣溫降低了大約7-8℃。這次降溫持續大約一千年,然後到11500年前氣溫回升。
事件對人類影響
當時人類的祖先智人一直都是依靠採集和狩獵來維持生計,但是新仙女木事件爆發後,天氣變得十分寒冷,智人實在是沒辦法生存了,逐漸學會了用種子播種,也就是走上了農業的道路。
事件的原因
科學家認為是爆炸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和壓力,融化了格陵蘭冰層,並且還改變了氣流,同時還對氣候產生了影響,灰塵蒙蔽了太陽,氣溫也就降低了。
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彗星突然撞擊地球,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變化。
證據
根據美國科學家稱,根據他們的研究可以知道,在大約1.29萬年前彗星襲擊了地球,從而導致大批動物滅絕,也讓美國印第安克勞維斯人消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考古學家東·凱內特領導的團隊在1.29萬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這些肉眼幾乎看不見的鑽石,這些都可以證明彗星撞地球確實存在。
結語:新仙女木事件對地球的影響很大,雖說有很多動植物滅絕,但是人類也因此走上了農業時代,這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新仙女木事件人類文明的催化劑,北緯30度成為人類文明搖籃
麥其土司談古今
發布時間:18-09-0313:51
新仙女木事件這一事件大約發生在距今12800年時,在此之前地球處於溫暖的間冰期 。
一、新仙女木事件對地球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北美長毛猛獁象、劍齒虎、駱駝和樹獺、美洲獅突然滅絕,與此同時,克勞維斯人也突然消失。此後,地球經歷了一個長達1300年的氣候強變冷的「春寒期」,兩極和阿爾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蓋擴張,東亞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連城一片,白令海峽形成連片冰橋。在短短十年內,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大約7、8℃,在高緯度地區降溫幅度更大。有專家認為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所致,也有認為是北大西洋暖流異常所致,這方面我們不具體討論,關鍵是這樣氣候的極端變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出現。
二、人類被迫遷徙創造了北緯30文明
在新仙女木事件前,地球各地區分別生活著不同的人種和族群,由於那時人口稀少,地域寬廣、食物豐富,他們之間很少交往,優哉遊哉的過著男子打食獵物、女子採集水果的生活,但這樣好日子隨著氣溫的下降,地球約三分之一的陸地被覆蓋在冰層下,北亞、中亞、歐洲人類根本不可能存活,他們大量向南遷徙,這時的北緯30度恰逢適合人類生存,而這條線還分布著大量的高山和不適於人類居住的地區,所以最先被人類選擇的地區是: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長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在這些地區各類人種、族群在狹小的空間裡聚居在一起生活,相互交流學習,如制陶、織網、結繩等等,由於食物極端緊缺,開始嘗試對農作物的培栽、家禽和家畜的馴化工作,這就是文明開啟的初端。
家禽和家畜的馴化:世界上最早的家豬發現於安那託利亞東南部,此地位於現今土耳其的亞洲部分,距今約9000年,家雞的馴化時間不晚於距今1.05萬年前,山羊和綿羊是在距今8000-9000年前被馴化,牛的馴化大概在距今7000年前,馬的馴化大概在距今5000-6000年前。
農作物的培栽:大約在距今11000年前,兩河流域的人類了培栽小麥。隨後不久,在距今10000年前,他們又培栽成功豌豆和橄欖。在距今10000-9000年前,我國的古人們又從野草中找出了「稷」和「稻」,並開始人工培育,這就是小米和大米。至此,小麥、水稻和黍這三種作物,成為了未來一萬年內人類的主食。
新仙女木事件與史前大洪水的發生存在什麼聯繫嗎?史前的共同記憶
公眾娛樂頭條
發布時間:18-12-0618:33
新仙女木事件與史前大洪水的發生存在什麼聯繫嗎?史前的共同記憶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一定的聯繫的,但目前學術界還並不是很肯定。以下是自己的一點看法,與大家交流:提起史前大洪水,或許大家都比較清楚。在我國一直有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大禹之前,他的父親鯀還曾因治水失敗而被殺;在西方,也盛傳著諾亞方舟的故事,講述的同樣也是人類與洪水抗爭的故事。這一東西方文明中共同的「記憶」,或許便與新仙女木事件具有一定的聯繫。
新仙女木事件聽起來很陌生,甚至有種神秘的感覺。不過,它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只是一個地理學概念,只得是大約始於距今1.29萬年左右的一個寒冷期。近年來大家都熟悉一個概念,那就是全球變暖,這個新仙女木事件的意思大概與之相反,可以理解為全球變冷。
地球的氣候是不斷變化的,只是它的變化周期很長,遠超於人類壽命,所以大家很難感受到。但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已經逐漸破譯了地球氣候演變的歷史。在新仙女木期之前,地球氣候是溫暖溼潤的,降水量也很豐沛。而隨著氣候逐漸寒冷,使得山脈上的積雪、冰川越來越厚,雪線越來越低。
通俗地解釋,在新仙女木期,地球山脈上貯存了大量的固態水。而在這個寒冷期過後,氣候又逐漸變暖,使得冰川、積雪不斷融合,變成了液態水。液態水具有流動性,最終匯成江河,奔湧到平原窪地,從而使地球進入到了一個洪水多發的時期。
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在世界上多個文明中皆有記載。但從時間記載來看,大約距今七八千年。然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新仙女期結束於1.15萬年前。兩者之間存著著約三四千年的時間,又看起來關係不是很大。
不過,在距今1萬年前左右,地球氣候變化比較頻繁,總體上在回暖,卻表現的比較曲折,如在公元前8千年時,全球氣溫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儘管這已經超出了新仙女木期的範疇,卻也可以看做新仙女木事件的影響。
在進入距今一萬年前後,全球氣溫迅速回暖,使得大量的積雪、冰川融化,最終導致了世界各地洪水多發,從而成為各古代文明中一段共同的史前記憶。所以說,新仙女木事件確實與史前大洪水有著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