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已經有心理準備,這個2020年不會順遂度過,但是最近接踵而至的新聞還是讓人無法平靜——
7月11日,央視新聞:今天,江西饒河鄱陽站水位突破1998年歷史極值,比預測提前16小時!並且還將上漲!
7月11日,央視新聞:截至今早6點,湖北陽新富河水位達到23.70米,超過1998年23.69米的歷史最高洪水位。
種種消息透露著一個信息:此次洪水來者不善,抗洪刻不容緩,需要每個人打起十二萬分精神。
在這些新聞中,一個年份被反覆提起:1998年。
相信年紀不算太小的朋友們應該都不會忘記1998年那次特大洪水,那是20世紀少有的全流域洪水,當年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
今年的情況,像又不像。有關新聞指出:這次水位上漲的速度,遠超預期。
2020年,我們面對突然而至的天災依舊要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對抗。
在物質條件比不上今天,交通物資更加匱乏的1998年,中國人是如何扛住那次寫入20世紀歷史的特大洪水的,如何讓傷亡降至最低?
翻閱當年的影響資料,我發現對抗歷史中那滔天洪流的方法只有一個字:「人」。
01
1998年夏天,抗洪的隊伍中,有個年輕的軍人名叫李向群。
1996年底,18歲的他才應徵入伍。
在成為一名軍人之前,李向群是家裡的寶貝兒子。李向群家境很好。在90年代初,家裡已經是少有的百萬富翁。
1998年特大洪水暴發,前線最需要的,是人。
李向群所在部隊接到緊急命令,趕赴湖北災區抗洪搶險。而年僅20歲的李向群衝在了最前面。他加入了抗洪搶險突擊隊,每次堵管湧他總是第一個抱著沙包往下跳。
8月16日,長江第6次洪峰抵達湖北沙市,水位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45.22米。
李向群所在的部隊接到命令誓死保衛南平。
那是他們在一線抗洪的第十天,那夜又是大雨,李向群和戰友們沒來得及休息又衝上了大堤。
洪峰不給人喘息的機會,在大雨中連續工作10天又6個小時後,他病倒了。
8月20日晚,李向群高燒到40攝氏度,第二天一早,37度的高溫天氣,他又出現在大壩上扛沙包。
8月21日10時30分,李向群又扛起一袋沙包快速衝上大堤,但就在距離大堤頂部不到一米的地方,李向群倒了下,再也沒有站起來。
李向群的父母匆匆趕來,只看到年僅20歲的兒子永遠沉睡的遺體。
李向群的父親,將國家發放的2萬元撫恤金直接捐給了災區,把兒子的骨灰撒在了他戰鬥和倒下的地方。
接著,李向群的父親向國家求了一件事。
「請讓我,繼續替兒子完成他的工作。」
這位深明大義的父親,不要錢,不求名,他穿上兒子生前的軍裝,在大壩上扛起了沙袋。
1998年夏天,洪峰中不曾坍塌的堤壩,是由這樣一個個兒子和父親扛出來的。
02
那一年,是他們的血肉之軀組成了中國對抗洪峰的堤壩。
「都挺好,跟著我,跳!」那年這一聲「跳」響徹在九江的大壩上。
1998年8月7日九江城區長江大堤發現一個泡泉,這意味著:堤壩有漏洞,甚至有坍塌的可能。
可是渾濁湍急的洪水中,這個漏洞在哪?
來不及多想,戰士們已經分成三組行動。突擊隊脫掉救生衣,不顧死活扎進洪水中,尋找漏洞所在。
另一組負責堵。用什麼?怎麼堵?
河堤的決堤往往就在一瞬間,到時河堤土崩瓦解,一切無可挽回。眼看著洪水噴湧,指導員第一個帶著沙包往下跳。
一聲「給我跳!」幾十個幾百個年輕人,眼都不眨,扛起沙袋就跳入湍急的水流中。
「一個班不行就跳一個排,一個排不行就跳一個連!」
當年戰士們喊出過最悲壯的口號:誓與大堤共存亡。
洪水衝不垮的從來都是人心。
03
其實,除了被歷史記錄的大事件,1998年夏天的那場洪水裡,還有屬於每個人的險象環生。
兩個剛剛當上兵的小戰士,跟隨部隊進行抗洪搶險工作,他們的任務是:救人。
那天,他們看到洪水中,一名婦女和孩子已經快支撐不住了。
來不及多想,他們跳入水中救人。
水流湍急無情,兩人漸漸體力不支,拼著最後一點力氣,他們將婦女和孩子舉高,讓他們可以抓住大樹求生。
他們卻被洪水帶走了年輕的生命。
那年,一處大壩因洪水決堤,群眾紛紛撤離。
撤離的路上,有人看到一車一車的軍人逆向而行,趕往決堤處。
群眾問:你們去那幹嘛!前面都決堤了!
車上風塵僕僕,還未擦乾臉上泥土的小官兵說:我是當兵的嘛!
那年,看到一個個跳入水中的官兵,看到被洪流帶走的年輕生命,老百姓在岸上哭著喊:「求求你們別去跳了,我們不要這些房子了,別去了,你們才多大啊……」
04
那年,負責抗洪搶險指揮的將軍董萬瑞,在抗洪一線見到了自己的兒子。
他只問了兒子三個問題:
「學會抗洪了沒有?」「什麼是管湧?」「怎麼發現處置這些隱患?」
見到兒子對答如流,才點了點頭。
告別時,他抬起右臂對兒子說,看看你的手,還沒我曬得黑。我這已經爆開第三層皮了,你至少得曬成這樣才合格。」
他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戰場」,沒有絲毫猶豫。
最難的時候將軍親自跳進了洪水之中。
將軍唯一一次流淚,是抗洪勝利了,他在車站送別戰士們,望著那些疲憊,帶著泥土的年輕笑臉,他流淚了。
他帶來的兵,有些人要離開,有些人卻永遠留在了這裡。
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
05
那年,一名6歲的小女孩在洪水中被困一天一夜,她雙手緊緊抓住一棵樹的樹幹,無論多疼,都不放手。
終於,她等來了救援。
20年後,她成為了一名人民警察。
那年這個女孩成為各大報紙的頭條。
這不僅僅是個奇蹟,更是面對天災,這個小小的生命拼命寫下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故事。
那年,一名軍人和他的戰友義無反顧跳入水中阻擋洪水。
但是一個浪頭打過來……只剩下他。
他是幸運的,後面有顆歪脖子樹擋住了他,讓他活了下來。抗洪結束後給他了個二等功,但是他沒有要。他退伍回家,成了一個普通人,每年那天,給戰友燒些紙錢。
壯烈歸於平淡,當年的英雄也都成為了尋常人,1998年,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頁。
06
歷史會被描繪地極其龐大壯烈,但認真閱讀你會發現,組成那個悲壯著勝利的1998年的,是這些平凡偉大的「人」。
有人問:如果,天災再次來襲,如果比1998更甚,這次我們還能行嗎?
一定能。
對此,我絲毫不懷疑。
因為即使人們常常說人心不古,但我們看到的是那些不變的。
1998年守了三天堤壩的人,武漢疫情時,作為網約車司機奔波在武漢街道上。
洪水來臨時,解放軍,依舊衝在第一線,中國軍人一直守護著我們。
暴雨中,每個人普通人都在盡力而為。
以下圖片來源於中新視頻
遊到學校查看情況的民警
搶救受困民眾的消防員
暴雨中清除路障的外賣小哥
合力救人的圍觀群眾
用腳背給考生當墊腳石的民警
冒雨彎腰清除淤堵下水道的民警
如果說真的有什麼不同,我想是20多年的時間,我們大力興建水利工程已經初見成效,各種危害已經在可控範圍內降至最低。
得益於向家壩 、三峽、葛洲壩電站和各個支流的水利建設,長江及其主要支流已經具有很強的蓄洪調峰的功能。
知乎一位答主這樣對比:如今水位已經到達了自1998年的最高水位,(三層樓的高度)並且有望趕超,但現在我們沒有看到悲壯的血肉長城。
這就是改變。
雨要下,天災要來,我們擋不住。
但這個不平靜的2020,和那個難忘的1998讓我永遠記得:人定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