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以來,武漢遭遇多輪強降雨,加之受上遊來水影響,武漢水位不斷攀升,超過警戒線。面對日漸嚴峻的汛情,由武漢市各單位組成的防汛搶險突擊隊緊急駐守武金堤,24小時晝夜不休地巡堤排險。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在武金堤徐家灣的守堤隊伍中,有一隻由35人組成的突擊隊,其中10個人都曾參加過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援建工作。
10名「火雷兄弟」轉戰護武金堤
「為做好今年的防汛籌備工作,公司將組建一支防汛搶險突擊隊,請有意願報名參加的同志與我聯繫。」6月下旬,中建三局二公司公司即啟動防汛工作部署,一條防汛搶險突擊隊的「徵集令」在辦公群內傳開。根據上級部署,前期防汛預計需要約30人。但徵集信息發布不足6小時,基礎設施工程公司團總支書記蔣彧就收到近40人的報名信息,均表示做好了隨時奔赴「戰場」的準備。
7月5日,長江武漢段水位已達26.40米,直逼27.30米警戒線。公司在接到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防汛指揮部的通知後,迅速做好集結準備。7月6日,水位突破27.30米。公司緊急召集前期報名的防汛搶險突擊隊員,趕赴武金堤參與群防上堤工作。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截至7月18日,中建三局二公司到達武金堤現場的防汛搶險突擊隊隊員共計35人,其中10人曾參建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
參建火神山前把孩子送去外婆家 如今孩子的電話是守堤的動力
在「徵集令」發出後,曾參加過火神山建設的突擊隊隊長郭佑偉是第一個站出來報名的。
郭佑偉在2016年、2017年都參加了守堤工作。每年入夏,關注天氣情況已成為郭佑偉的職業習慣。今年,入梅早、雨量大,郭佑偉從半月前就做好了上堤準備。
7月18日正在巡堤的郭佑偉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7月6日晚上起,公司防汛搶險突擊隊隊員就開啟24小時巡堤模式,確保大堤安全。郭佑偉說,「我2016年在武金堤駐守了28天,2017年在武金堤駐守了23天,這次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會帶領所有隊員繼續守護好武金堤。」
「因為要24小時巡堤,我們隊員共分為5個班,每個班4個人,每天3個班輪班值守大堤,每半小時巡一次堤,檢查堤壩上是否有塌孔、塌陷,水面上是否有冒泡、旋渦,堤壩的反水面是否有潮溼、反浸、管湧等情況。」郭佑偉介紹。「一旦發現險情,隊員就及時吹哨,上報指揮部。」
在枯燥的巡堤生活中,家中孩子的電話是郭佑偉最大的動力。郭佑偉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家中的孩子今年10歲,在得知他上堤後,每天都會給他打電話給他加油,問他堤上的情況。「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懂還是他媽媽有和他說過,他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跟我說『爸爸加油』,這讓我感覺心裡很暖心。」孩子的話讓郭佑偉暖心的同時,也覺得有點心酸。郭佑偉說,年初疫情的時候,因為他要參建火神山,他的愛人又在醫院上班,所以完全沒辦法顧及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去外婆家暫住。後來,他雖然結束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但是由於他愛人工作在醫院,孩子依舊留在外婆家,「愛人在醫院工作,有感染的風險,就算休息我們也根本不敢去看他。」郭佑偉說,孩子剛從外婆家接過來沒多久,他又上堤了,「我不在家家裡就剩孩子和我愛人兩個,我愛人平時挺忙的,白天孩子就只能自己在家,想到這還挺心疼孩子的。」
從火神山開建一直工作到關艙 曾在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
44歲的退伍軍人夏德勤是武漢知音城二期項目的安監部經理,同時也是一名火神山醫院建設者,曾堅守火神山醫院整整83天。在歷經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復工復產後,他再次主動請纓,希望能為防汛工作出力。
7月18日,是夏德勤上堤的第13天,只要在值班,他幾乎就在行走。無論白天黑夜、烈日暴雨,他一天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步數超過15000步,臉上、身上已曬得黝黑。「22年前,我參加過98年抗洪搶險,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我深知防汛任務的重要性,一分一秒也耽誤不得。」 夏德勤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在接到任務電話後,迅速交代項目工作,便駕車火速前往武金堤。「當時走得急,換洗衣服和鞋都沒有帶。」
巡堤需要24小時不間斷。夏德勤說,晚上巡堤,必須三個人並排走,或者「品」字行前進,以免困意來襲落入水中。「我們必須一邊關注著堤壩上的風吹草動,一邊不斷講話。我們會聊以前抗洪的故事,聊火神山醫院那會發生的事,強行讓大腦保持清醒。」
看著日益升高的江面,夏德勤內心也愈加緊張,但他卻絲毫沒有退縮:「我不是第一次見證這樣的場面了。」1998年,剛從部隊退伍的他加入中建三局二公司保衛部的應急隊,曾參與了抗洪。他曾三天三夜守在江夏區花蓮湖和斧頭湖大堤上。當時,堤壩最薄處只剩下一米,隨時有潰堤風險。他嫌運輸沙袋的小船太慢,跳入江水裡,搬運沙袋、加固堤壩,終於戰勝洪水。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至,夏德勤第一時間奔赴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從大年三十加入建設大軍,到後期留守醫院參與維保。直至醫院關艙,他才走下崗位。從此,身邊同事都佩服地喊他:「老班長」。「也許是因為當過兵,內心總有一種血性。」夏德勤說,所以每次遇到危機,他總是會不顧一切衝上「戰場」。
在火神山每天走三萬步 最難熬的是凌晨巡堤
「相比火神山醫院的每天三萬步,我們現在巡堤大概每天一萬五千步,這對我來說並不算難。」參加過火神山醫院建設的翁立枝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巡堤最難的不是白天,而是凌晨3點到5點的巡堤。」夜間巡堤時,一般1人留守哨棚,3個人拿著長竹竿,扛著一面紅旗,呈品字形走在大堤邊,如果發現哪裡有異常,就插上紅旗警示,吹哨呼叫增援。
翁立枝說,在夜裡非常困頓疲憊的情況下,大家晚上看不清路,只能靠手電筒探照前路和水面,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謹慎。而下大雨的時候,陡堤上的青苔更容易打滑,稍不留意就有滑到水裡的危險,所以大家都緊繃著一根弦,不能有半點失誤。
幾天前,翁立枝在巡查時,發現水面突然泛起陣陣漣漪。他頓時提高警惕,走去一探究竟。定睛一看,他才發現是一條一米多長的水蛇鑽出了水面,水波紋也正是它的「作祟」。 翁立枝說,「雖然看到一條蛇,我一點沒覺得怕,反而鬆了一口氣。」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天琪編輯/付垚校對/王唅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