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雷兄弟」轉戰護武金堤 每天巡堤走15000步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

2020-11-23 青瞳視角

入梅以來,武漢遭遇多輪強降雨,加之受上遊來水影響,武漢水位不斷攀升,超過警戒線。面對日漸嚴峻的汛情,由武漢市各單位組成的防汛搶險突擊隊緊急駐守武金堤,24小時晝夜不休地巡堤排險。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在武金堤徐家灣的守堤隊伍中,有一隻由35人組成的突擊隊,其中10個人都曾參加過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援建工作。

10名「火雷兄弟」轉戰護武金堤

「為做好今年的防汛籌備工作,公司將組建一支防汛搶險突擊隊,請有意願報名參加的同志與我聯繫。」6月下旬,中建三局二公司公司即啟動防汛工作部署,一條防汛搶險突擊隊的「徵集令」在辦公群內傳開。根據上級部署,前期防汛預計需要約30人。但徵集信息發布不足6小時,基礎設施工程公司團總支書記蔣彧就收到近40人的報名信息,均表示做好了隨時奔赴「戰場」的準備。

7月5日,長江武漢段水位已達26.40米,直逼27.30米警戒線。公司在接到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防汛指揮部的通知後,迅速做好集結準備。7月6日,水位突破27.30米。公司緊急召集前期報名的防汛搶險突擊隊員,趕赴武金堤參與群防上堤工作。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截至7月18日,中建三局二公司到達武金堤現場的防汛搶險突擊隊隊員共計35人,其中10人曾參建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

參建火神山前把孩子送去外婆家 如今孩子的電話是守堤的動力

在「徵集令」發出後,曾參加過火神山建設的突擊隊隊長郭佑偉是第一個站出來報名的。

郭佑偉在2016年、2017年都參加了守堤工作。每年入夏,關注天氣情況已成為郭佑偉的職業習慣。今年,入梅早、雨量大,郭佑偉從半月前就做好了上堤準備。

7月18日正在巡堤的郭佑偉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7月6日晚上起,公司防汛搶險突擊隊隊員就開啟24小時巡堤模式,確保大堤安全。郭佑偉說,「我2016年在武金堤駐守了28天,2017年在武金堤駐守了23天,這次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會帶領所有隊員繼續守護好武金堤。」

「因為要24小時巡堤,我們隊員共分為5個班,每個班4個人,每天3個班輪班值守大堤,每半小時巡一次堤,檢查堤壩上是否有塌孔、塌陷,水面上是否有冒泡、旋渦,堤壩的反水面是否有潮溼、反浸、管湧等情況。」郭佑偉介紹。「一旦發現險情,隊員就及時吹哨,上報指揮部。」

在枯燥的巡堤生活中,家中孩子的電話是郭佑偉最大的動力。郭佑偉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家中的孩子今年10歲,在得知他上堤後,每天都會給他打電話給他加油,問他堤上的情況。「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懂還是他媽媽有和他說過,他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跟我說『爸爸加油』,這讓我感覺心裡很暖心。」孩子的話讓郭佑偉暖心的同時,也覺得有點心酸。郭佑偉說,年初疫情的時候,因為他要參建火神山,他的愛人又在醫院上班,所以完全沒辦法顧及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去外婆家暫住。後來,他雖然結束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但是由於他愛人工作在醫院,孩子依舊留在外婆家,「愛人在醫院工作,有感染的風險,就算休息我們也根本不敢去看他。」郭佑偉說,孩子剛從外婆家接過來沒多久,他又上堤了,「我不在家家裡就剩孩子和我愛人兩個,我愛人平時挺忙的,白天孩子就只能自己在家,想到這還挺心疼孩子的。」

從火神山開建一直工作到關艙 曾在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

44歲的退伍軍人夏德勤是武漢知音城二期項目的安監部經理,同時也是一名火神山醫院建設者,曾堅守火神山醫院整整83天。在歷經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復工復產後,他再次主動請纓,希望能為防汛工作出力。

7月18日,是夏德勤上堤的第13天,只要在值班,他幾乎就在行走。無論白天黑夜、烈日暴雨,他一天最長行走距離16公裡,步數超過15000步,臉上、身上已曬得黝黑。「22年前,我參加過98年抗洪搶險,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我深知防汛任務的重要性,一分一秒也耽誤不得。」 夏德勤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他在接到任務電話後,迅速交代項目工作,便駕車火速前往武金堤。「當時走得急,換洗衣服和鞋都沒有帶。」

巡堤需要24小時不間斷。夏德勤說,晚上巡堤,必須三個人並排走,或者「品」字行前進,以免困意來襲落入水中。「我們必須一邊關注著堤壩上的風吹草動,一邊不斷講話。我們會聊以前抗洪的故事,聊火神山醫院那會發生的事,強行讓大腦保持清醒。」

看著日益升高的江面,夏德勤內心也愈加緊張,但他卻絲毫沒有退縮:「我不是第一次見證這樣的場面了。」1998年,剛從部隊退伍的他加入中建三局二公司保衛部的應急隊,曾參與了抗洪。他曾三天三夜守在江夏區花蓮湖和斧頭湖大堤上。當時,堤壩最薄處只剩下一米,隨時有潰堤風險。他嫌運輸沙袋的小船太慢,跳入江水裡,搬運沙袋、加固堤壩,終於戰勝洪水。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至,夏德勤第一時間奔赴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從大年三十加入建設大軍,到後期留守醫院參與維保。直至醫院關艙,他才走下崗位。從此,身邊同事都佩服地喊他:「老班長」。「也許是因為當過兵,內心總有一種血性。」夏德勤說,所以每次遇到危機,他總是會不顧一切衝上「戰場」。

在火神山每天走三萬步 最難熬的是凌晨巡堤

「相比火神山醫院的每天三萬步,我們現在巡堤大概每天一萬五千步,這對我來說並不算難。」參加過火神山醫院建設的翁立枝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巡堤最難的不是白天,而是凌晨3點到5點的巡堤。」夜間巡堤時,一般1人留守哨棚,3個人拿著長竹竿,扛著一面紅旗,呈品字形走在大堤邊,如果發現哪裡有異常,就插上紅旗警示,吹哨呼叫增援。

翁立枝說,在夜裡非常困頓疲憊的情況下,大家晚上看不清路,只能靠手電筒探照前路和水面,每走一步都需要小心謹慎。而下大雨的時候,陡堤上的青苔更容易打滑,稍不留意就有滑到水裡的危險,所以大家都緊繃著一根弦,不能有半點失誤。

幾天前,翁立枝在巡查時,發現水面突然泛起陣陣漣漪。他頓時提高警惕,走去一探究竟。定睛一看,他才發現是一條一米多長的水蛇鑽出了水面,水波紋也正是它的「作祟」。 翁立枝說,「雖然看到一條蛇,我一點沒覺得怕,反而鬆了一口氣。」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天琪編輯/付垚校對/王唅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記者現場直擊巡堤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防汛對於武漢 歷來都是「天大的事」 二級響應下的武漢到底怎樣在防汛?朱國祥叮囑,在堤上巡查值守一定要穿膠鞋,這樣可以保障安全。 府河圍堤府河圍堤(東西湖段)李家墩河道堤防所轄內總長度23.5公裡。按照每1公裡設置1個哨棚的標準,圍堤上共設置了23個哨棚,出動巡堤防守人員593人。9日晚8時,記者探訪堤防的值守情況。 晚上8時左右,沿著東西湖塔西路一直向東,很快可以看到一面藍色的警示牌:非防汛車輛禁止上堤。
  • 一公裡大約等於多少步? 每天早晨兩小時, 快走是多少步?
    以1公裡(1000米)除以你自己的步幅,得到的是你已經走了多少步。步數的測量方法:劃出十米的距離,來回走幾步。記得每次走了幾步,用10米的距離除以你的步數。計算出它的步幅。把幾步走10米的距離相加,再求得平均值。了解一下更精確的步幅。
  • 世界上最長的航班,全程15000公裡,橫跨大半個地球,單程16小時
    世界上最長的航班,全程15000公裡,橫跨大半個地球,單程16小時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之快世界人民都驚嘆,有人說地球越來越「小」了,是怎麼回事?其實是因為交通的系統越來越完善了,技術提高了很多,各種交通工具,出行非常方便,各大交通工具中,最快的應該是飛機了,現在航線越來越多,而且人民收入高了,飛機就越來越普遍了,有些沒有搭過飛機的人夢想就是去坐一次飛機,然而有些人坐飛機到怕,今天要來說的就是聽到的腰疼的世界上最長的航線。
  • 一位地質學博士的首次巡堤生涯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堤上,一根小小的電棒就是全部的光源,走上幾步就會一頭撞進蚊子堆裡,嗡嗡叫的蚊子會拼命往耳朵、鼻子裡鑽,腳下時不時會跳出一隻癩蛤蟆或者鑽出一條蛇。20日晚的夜班是漢陽區永豐街董家店社區主任助理賀立軍上堤值守的最後一班崗。
  • 微信運動一萬步相當於多遠的距離?普通人每天需要走多少路?
    根據換算以及減去一定的誤差,微信運動一萬步一般相當於走了5.6公裡左右的距離。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數據,有什麼依據嗎?下面就詳細給大家講解一下。有數據統計,這部分大概佔比在20左右,因此,當你的微信運動顯示為10000步時,其實比較準確的走路步數為8000步。微信運動步數與距離的關係要想把微信步數換算成距離,必須得到一組數據,那就是成年人平均的步間距。因為不同的人因為身高不同,步距肯定也不一樣。因此,我們就取普通人步距的平均值,大約是一步0.7米左右。
  • 終極指南:每天應該走多少步?
    多項觀察性研究表明,每周65公裡或更長距離的訓練量會增加損傷風險。[3]所以,跑步還是走路,跟理財一樣,完全取決於你的個性需要和風險評估。如果選走路:7500-10000步為宜如果你僅僅選擇正常走路(非快走)作為基本的運動鍛鍊,那麼有幾個數字需要值得注意——4400步/每天、7500步/每天、10000步/每天。來自哈佛醫學院醫學專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並且以≥40步/分鐘的速度走4400步足夠了。
  • 長時間慢步行,每天堅持15000步左右,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
    現在有一種運動的模式,叫做每天都怎樣,肯定就會怎樣,那麼每天一百個伏地挺身,堅持一年之後到底會怎麼樣,每天5公裡、10公裡,到底會怎麼樣,每天1萬步,每天2萬步,到底會有什麼好處哪?這些定額定量的東西真的不見得可以定性。
  • 一公裡大概有多少步? 1公裡步行大約為多少時間?
    一公裡大概有多少步 一公裡有多少步 RT.正常來說,一公裡等於人走路的幾步 經測量,10米大約走16步,一公裡1000米,也就是差不多1600步。(大人,1.7米) 按照身高1.7米來算,一步是75公分,那麼就要邁1333步! 步   原標題:一公裡大概有多少步? 1公裡步行大約為多少時間?
  • 移民東西湖十年 一心守護新家園 父親喊兒子回家搭檔巡堤
    父子倆攜手巡堤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孫婷婷 張吉晴 通訊員餘藝)昨晚7時30分,淪河東西湖大堤下著大暴雨,22歲的張頂峰穿著雨衣,一手打著手電筒,一手拿著木棍在堤上扒開草坪查看是否有裂縫、滲水等情況。他48歲的父親張友春同樣在大堤上巡防。
  • 中國十大魅力溼地之一,三堤十景聞名天下,距離西湖僅五公裡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浙江省市區西部,離西湖不到五公裡,總面積近十二平方公裡,溼地內河流總長一百多公裡公園內景觀有「三堤十景」,三堤分別是:福堤、綠堤、壽堤;十景為:秋蘆飛雪、火柿映波、龍舟勝會、蓮灘鷺影、洪園餘韻、蒹葭泛月、漁村煙雨、曲水尋梅、高莊晨跡、河渚聽曲。
  • 不用10000步!每天這樣走,即不傷身又能「走掉」3大慢性病!
    朋友圈曬步數、拼步數成了潮流,到底每天走多少步最好?一個推薦答案是——6000步!在行走時,血壓會稍有上升,開始時一定要慢走,用30~45分鐘的時間走2~3公裡的路程比較合適。行走的強度以達到汗液似出非出為標準。026000步可以降脂「走路」是維護人體內血脂代謝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吃藥還管用!每天6000步對降血脂有很大幫助!一個病人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全佔全了。
  • 高速交警1天走4萬步刷爆朋友圈 相當於走30公裡
    高速交警1天走4萬步刷爆朋友圈 相當於走30公裡 2016-10-,如果你不是運動達人,那麼你一天走多少步?
  • 微信運動一萬步相當於多遠的距離?
    成年人來說,日常行走每一跨步大概有60~70釐米的長度距離巨多,那如果是10000步,大概也就是6~7萬步一公裡那樣。就以個人一周的步行數據為例,一周累計行走25.1公裡,總計步數36970。按照換算(36970/25.1),大概就相當於每公裡行走1472步;然後折算回一萬步公裡數(10000/1472),大概就是每一萬步行走了6.79公裡。
  • 不要速度,只要步數!JAMA:每天走得多,可以降低死亡率
    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走更多的步數與全因死亡率(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下降顯著相關。去年發表在《JAMA》的一項研究中,那些每天至少走10000步人的腦容量比每天走5000步以下的人要大0.35%,相當於減少了1.75年的大腦老化。這是強調步數的研究。在這項新研究中,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調查了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數據中2003至2006年具有代表性的成年人樣本數據,分析了每日步數和步伐強度(行走速度)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 2024年重登月球,或實現太空人長達16公裡行走,對美國意義重大!
    2024年將重登月球,或實現太空人長達16公裡的行走,對美國意義重大!在航天領域發展之初,多個國家都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月球這顆星球上,因為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星球,同時也是地球的唯一一顆衛星。他們的目的地也非常的明確,是在月球的南極上,在這裡的天氣是非常寒冷的,美國的太空人也將完成一次人類此前從來沒有完成過的壯舉,那就是在月球進行漫長的行走長達16公裡。步行16公裡的困難在地球上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行走16公裡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球有重力還有引力。
  • NASA已經確定了,2024重登月球後,宇航將一次性行走16公裡
    NASA已經確定了,一旦到達地面,太空人將在月球表面進行一次非常漫長的月球漫步,16公裡,要知道月球上重力只有地球6分之1,人有點像飄在水中一樣。早在1969年,巴斯·奧爾德林(Buzz Aldrin)和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便在月球著陸器外約1公裡處冒險
  • NASA已經確定了,2024重登月球後,宇航將一次性行走16公裡
    NASA已經確定了,一旦到達地面,太空人將在月球表面進行一次非常漫長的月球漫步,16公裡,要知道月球上重力只有地球6分之1,人有點像飄在水中一樣。早在1969年,巴斯·奧爾德林(Buzz Aldrin)和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便在月球著陸器外約1公裡處冒險,這比世界上首個登上月球的人走了遠16倍。這對於太空人來說,應該很累,除了收集特殊樣品,發現景觀中的新事物,太空人將尋找月球冰和水,如此長時間的旅行將帶來很多風險。
  • 每天走路1萬步等於健康?大錯特錯!
    實際上,早在微信運動之前,就有很多機構提出了以步數為唯一參照的運動建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有「每日一萬步」的口號。包括ASCM(美國運動醫學會)和CDC(美國疾控中心),早期也都提出過相似的建議,很多有糖尿病的人也被建議要日行萬步。不過,雖然每天一萬步,看起來很美,但是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