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大堤上,一根小小的電棒就是全部的光源,走上幾步就會一頭撞進蚊子堆裡,嗡嗡叫的蚊子會拼命往耳朵、鼻子裡鑽,腳下時不時會跳出一隻癩蛤蟆或者鑽出一條蛇。20日晚的夜班是漢陽區永豐街董家店社區主任助理賀立軍上堤值守的最後一班崗。
賀立軍火線報名,堅持上堤值守,在大堤上處理公司業務,甚至將客戶約到大堤邊談判。在漢江大堤上,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館長、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博士、曾旅美3年的賀立軍和無數默默無聞的巡堤人一樣,成為這座城市的「守護神」。
20日晚,記者來到位於漢江大堤田家臺小學下坡處的值守點,見證了這位旅美博士的初心和堅持。
旅美博士火線報名上堤值守
「堤上有三多——蚊子多、癩蛤蟆多、蛇多,我很高興我堅持下來了。」44歲的賀立軍一邊打著手電,一邊熟練用竹竿尋找各種隱藏在草叢中的隱患。自7月10日上堤值班開始,他已經值了5個白班和4個夜班。20日的夜班是他這次上堤巡查的最後一班。
賀立軍近年來屢上報端。因為喜愛古董鋼琴,他在國外陸續收藏了百餘臺古董鋼琴,並運回武漢,建立了國內首屈一指的鋼琴博物館,並與歐美專業公司聯合設立全球古董鋼琴修復技術中心(中國武漢),他也因此被人稱為「琴痴」。
出生於黃岡的賀立軍,是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博士畢業生。2000年開始,碩士就讀的賀立軍就和導師一起參與為期3年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調查及處置項目,「我對大堤並不陌生,但從未親自上堤參與過防汛。」2010年,賀立軍開始旅美生涯,在美國當起了文化經紀人。3年後,他選擇了回國創業,在漢陽創辦了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
今年5月,漢陽區選派117位優秀統戰成員擔任全區116個社區的主任助理,賀立軍被安排服務於董家店社區,雖然每次來社區要橫穿大半個武漢城區,但賀立軍從未懈怠。
7月6日,按照全區安排,董家店社區的村集團、武漢世紀董家店經貿有限公司抽調人手上堤值守。7月10日,社區領導按慣例在電話裡給賀立軍做了情況通報,「我要上堤,我一定要上堤一起值守!」還在光谷家中的賀立軍馬上提出要求,最終說服了社區領導,當天就趕到大堤,開始了10天巡堤生涯。
上堤第一天現場拜師「學藝」
5名隊員排成一列,在手電光的照射下,藉助竹竿查探水情,雖然是人生首次上堤防汛,但賀立軍一招一式都顯得很老到,而他將「手藝」的煉就歸功於有個好師傅。
51歲的董家店社區居民劉行勝是村集團公司的董事,也是賀立軍的「師傅」。他曾經當過村委會幹部,對村裡4個村灣的情況了如指掌,從1994年開始幾乎每年都上堤防汛,被當地人尊稱為「活地圖」。
「賀立軍剛上堤時,值的是白班,當時巡堤的經驗還非常欠缺。」劉行勝說。作為技術指導,他手把手教賀立軍一些巡堤基本常識:巡堤主要在堤的哪一面巡、如何找「三洞一窩」、如何判斷是否有管湧等等。為了讓他分清楚雨水和管湧江水的區別,他在下雨天時拉著賀立軍蹲在水邊,觀察一次就是近半個小時。經過這樣的細緻教學,賀立軍很快從「小白」變成了行家裡手。
「我很佩服他的執著精神和奉獻精神,」劉行勝這樣評價賀立軍,「他一直是來得最早的那個人,早上7點交班,他6點多就到了。」
值了5天白班後,賀立軍主動提出要值更艱苦的夜班,「其實他可以從公司安排人巡查,但他堅持親自上堤,我們都非常佩服他。」隊友們都伸出大拇指。
約客戶堤邊談判
半小時拿下400萬元大單
在值守點上,大家最津津樂道的事,就是賀立軍利用休息時間約客戶來到大堤邊談判,最後順利拿下400萬元大單的故事。
「我報名上堤時手頭其實有不少事。」賀立軍說,花博會有項目要推進、博物館正在籌備開館,千頭萬緒都需要他來決策。為了不耽誤工作,他把筆記本電腦背到了大堤上,空閒時就在現場處理文件,「我跟員工約好,一般的事就電話匯報,非常緊急的文件就送到堤上現場籤批,其他的就放在我辦公桌上,等我下班後去公司加班處理。」
「傳說」中的故事發生在7月13日,也就是他上堤第4天。一位客戶從上海趕來,要和他談一個合作項目。正在大堤巡堤的賀立軍如實告知自己的情況,並試著發出邀請,請對方到巡堤現場來談一談。「沒有想到對方竟然真的來了,原以為要談上幾輪的合作,短短半個小時就敲定了!」賀立軍說。
「這個合同價值400萬元,是公司疫情後最大的一個項目,也將實現我多年來打開高端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夢想。」賀立軍說能拿下訂單,自己守堤的舉動感動對方是一個重要方面,「一個企業在自己的城市遇到困難時都不願付出,試問有哪個合作夥伴會真的信任?」
不懼非議,只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成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果戈理的這句話既是賀立軍家國情懷的寫照,也是促使他不顧非議、親身上堤的動因之一。
「作為一個文化公司的創始人,我更看重做這件事的意義。」賀立軍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家國情懷外,他從中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一個文化企業在倡導、輸出一種價值觀時,企業自身首先應該要身體力行,我願意做這個踐行者。」賀立軍說。
21日凌晨,賀立軍站完了堤上的最後一班崗。交接班後,清晨6時,他準備前往上海商談合作方案。從抗疫到防汛,再到實現事業的突破,這個性格倔強而又喜歡「不走尋常路」的工科博士即將投入新的戰場。
記者史強 黃華章 方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