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聚義微末,譜寫出一段可歌可泣的演義故事。
水滸傳原文點明,一百零八好漢上應星曜,下凡就是來歷練紅塵之劫,等到時機圓滿,自會返回天上。
然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出世的時機令人費解。
根據龍虎山真人所說,鎮壓魔君的伏魔大殿,早在唐朝就出現了。當時的洞玄國師,將一百零八魔君鎮壓在了地底。
這時,又出現了幾個問題。
一,洞玄國師是什麼人,為何有能力鎮壓上天派來的魔君?
二,如果說天罡地煞應劫而來,為何還要被鎮壓一百多年?
三,一百零八魔君在宋仁宗時出世,為何要在宋徽宗時期聚義?
四,諸魔君既然是在同一時間出世,為何年齡上各有不同?
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對時間和事件的考究極為嚴謹。不可能留下解不開的疑惑。這幾個問題,或許他早就想好了,將答案留在了原文和歷史上。
正因為作者留下諸多想像空間,水滸傳才得以流傳千古。
本文,咱們就試著尋找這四個問題的答案。
其中第三個問題引申出的問題,也是本文的重點。
一百零八魔君在宋仁宗時期出世,為何要在宋徽宗時聚義?一百多年前,洞玄國師留下的『遇洪而開』的碑文,當真指的是洪信洪太尉嗎?
看文本文,諸君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咱們先說第一個問題:洞玄國師是什麼人,為何有能力鎮壓上天派來的魔君?
既然名號中有『洞玄』二字,又點名出現在唐朝,而且還是天師。那麼人選的範圍就縮小了很多。
自古以來,呼聲最高的有兩人。
第一,是《洞玄子》的作者,張鼎。此人據說生自唐朝,但具體信息已經無從考證。但在龍虎山名錄找不到這位天師,所以,應該可以排除。
第二,是有明確記載的二十代天師,張諶。其封號為衝玄洞真孚德真君,正應了洞玄之號。
那麼此人是不是所謂的洞玄國師?咱們從唐朝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施耐庵在寫水滸傳的時候,肯定也要考證歷史。而與宋徽宗極為相似的一位唐朝皇帝,便是唐懿宗。
唐懿宗統治初期,也曾廣納言路,賢明過一段時期。但在統治後期,驕奢淫逸,任用奸佞,導致朝堂昏敗,此後又過二世便滅亡了。而且,這位皇帝也是位藝術家,精通音律,天縱之才。
是不是跟宋徽宗很像?
而張諶就是那個年代的天師,不過此人生性緘默,在唐武宗時期就曾拒絕了官職。在唐懿宗被賜金回到了龍虎山。
那麼張諶為什麼不願意受封為官?
既然為一代天師,應該能窺得天機。大唐國祚風雨飄搖,如果一百零八魔君在那時出世,必然會加速唐朝的衰亡。
那時的張諶已經快死了,他將一百零八魔君鎮壓在龍虎山,可能也是為了保存唐朝最後的基業。所以,施耐庵把他當做洞玄國師,也不是沒有道理。
再說,張諶為什麼有能力鎮壓上天派下來的魔君?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要下凡歷練,肯定也要綜合世間的實際情況,在唐懿宗時期下凡很合適。只不過,施耐庵寫的是宋朝的故事,所以在主觀念頭上,張湛就有了鎮壓一百零八魔君的能力。
都說導演是神,這應該沒有異議。
這麼說來,第二個問題也順帶被解決了。
張湛鎮壓一百零八魔君一百多年,就是為了將矛盾衝突留給水滸傳。當然,這也是施耐庵的主觀意願。
第三個問題,也是咱們本文論述的重點。一百零八魔君在宋仁宗時期出世,為何要在宋徽宗時聚義?一百多年前,洞玄國師留下的『遇洪而開』的碑文,當真指的是洪信洪太尉嗎?
前文中,咱們說過,施耐庵在寫書的時候,也是要考證歷史的。
仁宗皇帝可以說是大宋歷史上最開明的一位皇帝。把梁山伯安排在這個時期,顯然是不合適的。而且書中指明,宋仁宗是赤腳大仙下凡,能鎮壓群魔。而且有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狄青輔佐,再大的魔也翻不起浪花來。
所以,一百零八魔君出世,被施耐庵安排在唐懿宗很相似的宋徽宗時期。魔君降世本就是來攪動風雲的,宋徽宗時,宋朝就快要亡了。一百零八魔君在此時作亂非常合適,同時也有宋江起義的歷史相佐證。
那麼洞玄國師留下的碑文『遇洪而開』,當真指的是洪信太尉?
筆者認為,這是施耐庵的一語雙關。
書中開篇,宋仁宗為什麼要請張天師星夜來朝?目的是為祛除嘉佑三年的一場瘟疫。而真實的歷史上,那段時期並沒有發生瘟疫,主要的災害卻是黃河水患,也就是洪水災難。
而洪信這個人可有可無,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此人。施耐庵安排他姓洪,應該是一語雙關。
自古以來,自然災害與玄學有關。古人認為瘟疫是由疫魔作祟,可以由道行很深的修行者,利用法式和道行祛除。而水患則是天災,哪怕是修行再深的高人,也無法逆改天命。
所以,施耐庵將洪水改成了瘟疫,為水滸傳安排了更合適的引子。而洪信此人的真正意味應該就是洪水,同時也象徵著宋末朝廷上的洪水猛獸。
天怒之下,魔君降世,接下來的情節水到渠成。
最後一個問題,一百零八魔君既然是在同一時間出世,為何年齡上各有不同?
這個問題,必須要由玄學來解釋。
一百零八魔君下凡就是來興風作浪的,在投胎的選擇上,肯定也有著自身的考量。皮囊的出身,今後可能出現的性格,必然要跟自己的星位匹配。要說在同一時間,找到合適的投胎對象,那才是不可能。
所以,梁山一百零八好漢,年齡不同,性格也與相應。這才出現了一百零八位活靈活現的人物。
自古以來,古人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而被定為四大名著,也是經過後人精挑細選的。水滸傳列位其中,肯定有很多讓後世復讀研究的意義。
本文僅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博主君一樂。喜歡與不喜歡,皆可在評論區留下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