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菁
4日,煙臺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十三五」時期煙臺水利工程建設情況做了詳細匯報。其中,水文工作是水利事業的基礎,對於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針對這一方面的成果取得,煙臺市水文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蘭紹斌做了詳細的解答,並介紹了「十四五」的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煙臺水文在支撐煙臺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和監測能力的大發展,二是水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
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和監測能力的大發展
水文作為水利事業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十三五接續十二五,省級以上財政投入煙臺市水文建設經費超過1951年有水文機構以來總額的10倍,水文對水利事業發展支撐力顯著增強。水文站網體系進一步完善,站網規模大幅度提升。截至2020年初,新建縣級水文中心7處,投入使用的水文測站總數達823處,是十三五初期的4倍。基本形成覆蓋全面、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水文水資源監測站網。水文監測的現代化水平和應急監測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自動監測、在線監測、智能監測基本代替了人工監測。衛星遙感、雷達射線、無人機、人工智慧等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得到廣泛應用。機動能力顯著增強,建立8處巡測基地,完善「駐巡結合、巡測為主、測報自動、社會協同」的應急監測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完善基層水文管理服務體系。煙臺市先後成立了7處縣級水文局,擺脫了原有省管市、市級以下統籌的二級管理模式帶來的體制障礙,建立完善了「省、市、縣、鎮、村」五級水文服務體系,全面提升了水文服務經濟社會支撐力。廣覆蓋的水文監測站網和現代化的監測能力以及完善的基層服務體系,在支撐全市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水生態建設等水利重點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有效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水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入
十三五以來,煙臺市水文局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適應形勢,創新思維,不斷深化水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傳統單一測報水文向應急水文、資源水文、生態水文、社會水文四位一體的現代水文延伸發展。著力提升水文應急預測預報預警能力,為水旱災害防禦提供指揮依據;開展全國第三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實施區域用水總量監測、水源地與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等工作,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撐;開闢與拓展生態水文服務領域,重點圍繞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等提供水生態水環境監測服務;為萬華化學、東嶽通用、華能電廠等重大工業項目的水源保障,高鐵、公路等交通設施的跨河安全以及大體量城建項目基礎施工等提供了精準的水文水資源技術服務。
十四五力爭基本實現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
十三五期間,煙臺市水文局連續五年在全省水文系統綜合考核中位居前列並連續四年榮獲第一名,獲評「全省水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水利文明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十四五時期,煙臺市水文系統將持續深化水文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力爭基本實現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完善覆蓋縣域的基層水文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涵蓋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等多元化水文站網體系;適應「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需求,建設覆蓋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採集系統;適應城市防洪需要,建設規模化城市減災水文預測預警系統;適應山洪災害防禦需要,建設覆蓋大中小、幹支流的河流水文測報系統;適應水循環水平衡需要,建設覆蓋不同水文地質條件的地下水監測網絡;適應水資源水生態需要,建設覆蓋全面的水資源質量監測網絡。加強現代科技在水文領域的應用轉化,推動水文數據採集全要素全過程自動化,全面提升水文預測預警預報水平和智能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