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網站訊 日前,河北省水文局邀請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國際泥沙研究中心、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水文與水生態研究室、水環境所生態研究室和河北農業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劉家壽、高佔義、王芳、杜強、謝建治等專家來滄州,與河北省水文系統的5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起,對即將建設的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向、工作技術路線等問題進行諮詢論證。
此次會議將為滄州水文局順利建立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開展生態水文監測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會議前一天,各位專家實地考察了白洋澱水生態、水環境現狀。
會議首先聽取了滄州水文局對白洋澱生態水文實驗站建設的設想,然後各位專家從各自熟悉的領域對生態水文實驗站未來的主要技術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杜強認為白洋澱屬於退化的生態系統研究,目前缺乏的是實驗數據,包括水下地形變化、水文水動力、水質水環境、氣象、生物、泥沙、水循環各個因素的系統配套數據的實測數據更少。強調未來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地形測量工作是白洋澱整個尺度與實驗站1200畝試驗區域關係轉化的基礎。
王芳肯定了白洋澱獨特的地理位置是作為生態水文實驗站是重要的條件,華北平原處於我國南北生物物種過度地帶,白洋澱是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溼地系統,建議要增加有關生物群落、種類變化的觀測項目,同時注重微生物在生態恢復中的作用研究。
高佔義介紹了目前國際上生態修複方面模型的使用情況,建議首先要了解目前國內有關科研機構在白洋澱地區的工作情況,走出去請進來,學習他們的工作經驗吸取他們的工作成果中有益的部分,避免重複工作造成國家研究資源的浪費,強調實驗站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必須要有一個高的起點,爭取各個方面基金的支持,和幾位專家及其單位建立良好的長期合作關係的重要性。
長期在白洋澱進行生態研究工作的謝建治教授介紹河北農大、中國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和海河流域委員會等單位在白洋澱修復研究方面做的工作以及工作中與遇到的難題,分析了白洋澱過去和未來水環境惡化、水環境修復重點。提出要搞清楚澱內10萬多人生活垃圾排放和處理問題,分析澱內水生植物、動物優勢種群變化和發展的趨勢,通過不同尺度模型建立,建立保證白洋澱環境逐步修覆信息管理和專家系統。
本次論證諮詢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劉家壽總結了大家發言後,在括監測內容、人員配置、監測模型架構、汙染物監測、遙感技術和GIS技術的應用等問題提出了9點諮詢意見。提別提出從水文站功能轉變為生態站的功能,一定要既有長遠規劃,又要有當前的工作重點,要循序漸進,把生態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相關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必須要保證各種數據的同步性和尺度上的代表性。
曾經在白洋澱長期工作的的省水文局王春澤局長強調,實驗站的工作不能等條件完全具備了才開始,要邊謀劃的同時,把現在能夠做到的工作先做了。實驗站的工作和水文的其它工作一樣,必須早落實、早準備。同時要緊跟社會需要,結合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落實,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王春澤對澱內水產養殖、蘆葦生產的最優水位、恰當調水時機、調水水量的選擇等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研究方向。
郎洪剛認為水文循環、熱量循環、化學物質循環的各個環節的準確監測是水文生態實驗站各種研究工作的基礎,水動力條件也是澱內泥沙淤積、水汙染物降解轉化的必要條件,建議儘早開展這方面工作。
滄州水文局3位教授級高工對專家們的意見進行了答辯,滄州水文局局長李瑞森對各位專家表達深深謝意,並對白洋澱水生態觀測及研究工作開展思路、觀測項目安排、水生態監測實驗場位置的確定及研究內容進行了詳細展望。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1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