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氣溫、氣壓、風速、溼度……氣象部門每年觀測所得的數據達PB量級,如何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真金?怎樣將「板著臉孔」的數據轉化成人人可以理解的天氣信息?
自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公布《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用戶註冊數47327個,訪問量近5800萬人次,數據訂單數51.3萬個,數據服務量約9.6T。
眾多企業、個人、科研單位和行業用戶通過對氣象數據的實際使用,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幫助企業提升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節省企業開支,帶來直接間接效益
手機上的天氣應用花樣繁多,各有其特色服務。包括墨跡天氣、彩雲天氣等在內的多款天氣應用,其數據都來源於中國氣象局。
事實上,企業是對氣象數據最感興趣的群體之一,而將這些數據應用於軟體開發的企業用戶佔到了總數的28%。
氣象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數據開放後,很多企業都依據氣象數據重新調整了經營策略。惡劣天氣往往與外賣訂單量成正比。利用這一特點,上海一家外賣平臺利用氣象數據彈性調整送餐人員補貼及送餐費,大大提高了送餐時效性,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氣象數據網企業實名註冊用戶數達349個,主要分布於我國東中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津地區89個,長三角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78個,廣東33個。企業註冊用戶主要從事專業技術服務、軟體、公共管理等行業,用戶將氣象數據與不同領域資源相融合,在交通運輸、新能源、農業、移動互聯軟體開發和服務、公共管理及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糧食等領域的開發建設中應用。
2016年6月,中國氣象數據網對企業註冊用戶進行了問卷調查,70家高新企業、85家小型企業(10人以上、100人以下)、21家微型企業(10人以下)共173家企業參與調查,其中30家是《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發布後新註冊成立或新增氣象相關業務的公司。調查結果顯示,氣象數據開放為企業節省了近百萬元開支,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效益超過1億元,佔全部新增效益的17%。尤其是小微企業可以基於氣象數據開放的均等地位,通過挖掘氣象數據信息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氣象信息服務這一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
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個人利用氣象數據創造增值服務個性服務
2016年9月,在「優易數據杯」全國開放大數據創新創意大賽上,北京大學的PKUatmers團隊摘得桂冠。他們提出的創意方案能夠幫助用戶找到歷史上與當天天氣最相似的一天,而這一切則基於對氣象大數據的巧妙運用。
像大學生這樣的個人用戶的增加,是氣象數據真正向公眾開放的主要標誌之一。隨著《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公布,公眾只要在中國氣象數據網上完成實名註冊,即可獲取多種專業氣象資料。2015年9月至今,個人用戶在數量上佔到了氣象數據用戶的多數,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註冊個人用戶40784人(含衛星遙感網整合用戶15836人),增長率達157.7%。
據統計,這些新增用戶以從事社會公益性行業的個人為主,排名前5的是地球科學(16.7%)、教育(12.2%)、氣象(11.1%)、環境與安全(10.2%)、工程與技術科學(9.0%)。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用戶對氣象數據開放更加關注。
個人用戶主要關注地面氣象資料,此類數據的檢索量佔檢索總量的50%以上。相比於企業用戶,個人用戶對氣象數據的應用領域更多樣,涉及專業研究、行業規劃、交通保障等。數據開放為個人用戶創造了一個將氣象專業數據與個人專業領域結合應用的平臺,個人利用氣象數據創造更多的增值服務、個性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活力和價值。
支撐科研成果增長與行業發展 中國氣象數據網已支持重點科研項目690個
空氣汙染如何治理?糧食怎樣高產豐收?風能、太陽能發電的潛力如何?大氣運動涉及方方面面,故此,許多科研項目都對氣象數據需求強烈。
目前,中國氣象數據網已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等2400餘家高校、各類科研機構提供數據服務。近一年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支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863、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科研項目共690項,用戶應用氣象數據發表論文超過400篇。
一手協力科研,一手幫忙實戰。氣象數據的開放還有效支撐了環境、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國防和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業務發展。特別是針對水利、航空等行業用戶的需求,氣象部門開放共享主要省會城市、江河流域、機場周邊天氣雷達數據,促進了各行業共同挖掘氣象數據的應用價值和效益。在江蘇鹽城龍捲風冰雹天氣救災、大氣汙染治理、汛期颱風強降水等熱點和重點事件中,各行各業運用氣象數據開展救災、防治等工作,充分發揮了氣象數據的社會效益。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主要負責人表示,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全力為各類用戶提供數據服務的同時,中國氣象數據網也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
2016年3月8日,該網站正式遷址「阿里雲」,實現高可靠、高並發服務能力;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與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實現整合,面向公眾提供統一的氣象基礎資料與產品;12月5日,網站英文版上線,將數據服務推廣到國際化平臺。
2017年伊始,數據開放工作也站在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業務人員正謀劃著依託中國氣象數據網構建氣象數據匯交平臺,將非氣象部門的觀測資料也納入其中,推動氣象大數據匯集、發掘和應用,讓這個權威、公益的共享平臺實現開放、共贏。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1月10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