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氣象數據開放激發社會無限創新活力

2020-11-2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氣溫、氣壓、風速、溼度……氣象部門每年觀測所得的數據達PB量級,如何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真金?怎樣將「板著臉孔」的數據轉化成人人可以理解的天氣信息?

  自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公布《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用戶註冊數47327個,訪問量近5800萬人次,數據訂單數51.3萬個,數據服務量約9.6T。

  眾多企業、個人、科研單位和行業用戶通過對氣象數據的實際使用,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幫助企業提升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節省企業開支,帶來直接間接效益

  手機上的天氣應用花樣繁多,各有其特色服務。包括墨跡天氣、彩雲天氣等在內的多款天氣應用,其數據都來源於中國氣象局。

  事實上,企業是對氣象數據最感興趣的群體之一,而將這些數據應用於軟體開發的企業用戶佔到了總數的28%。

  氣象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數據開放後,很多企業都依據氣象數據重新調整了經營策略。惡劣天氣往往與外賣訂單量成正比。利用這一特點,上海一家外賣平臺利用氣象數據彈性調整送餐人員補貼及送餐費,大大提高了送餐時效性,緩解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氣象數據網企業實名註冊用戶數達349個,主要分布於我國東中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京津地區89個,長三角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78個,廣東33個。企業註冊用戶主要從事專業技術服務、軟體、公共管理等行業,用戶將氣象數據與不同領域資源相融合,在交通運輸、新能源、農業、移動互聯軟體開發和服務、公共管理及基於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糧食等領域的開發建設中應用。

  2016年6月,中國氣象數據網對企業註冊用戶進行了問卷調查,70家高新企業、85家小型企業(10人以上、100人以下)、21家微型企業(10人以下)共173家企業參與調查,其中30家是《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發布後新註冊成立或新增氣象相關業務的公司。調查結果顯示,氣象數據開放為企業節省了近百萬元開支,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效益超過1億元,佔全部新增效益的17%。尤其是小微企業可以基於氣象數據開放的均等地位,通過挖掘氣象數據信息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氣象信息服務這一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

  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個人利用氣象數據創造增值服務個性服務

  2016年9月,在「優易數據杯」全國開放大數據創新創意大賽上,北京大學的PKUatmers團隊摘得桂冠。他們提出的創意方案能夠幫助用戶找到歷史上與當天天氣最相似的一天,而這一切則基於對氣象大數據的巧妙運用。

  像大學生這樣的個人用戶的增加,是氣象數據真正向公眾開放的主要標誌之一。隨著《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公布,公眾只要在中國氣象數據網上完成實名註冊,即可獲取多種專業氣象資料。2015年9月至今,個人用戶在數量上佔到了氣象數據用戶的多數,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註冊個人用戶40784人(含衛星遙感網整合用戶15836人),增長率達157.7%。

  據統計,這些新增用戶以從事社會公益性行業的個人為主,排名前5的是地球科學(16.7%)、教育(12.2%)、氣象(11.1%)、環境與安全(10.2%)、工程與技術科學(9.0%)。京津地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用戶對氣象數據開放更加關注。

  個人用戶主要關注地面氣象資料,此類數據的檢索量佔檢索總量的50%以上。相比於企業用戶,個人用戶對氣象數據的應用領域更多樣,涉及專業研究、行業規劃、交通保障等。數據開放為個人用戶創造了一個將氣象專業數據與個人專業領域結合應用的平臺,個人利用氣象數據創造更多的增值服務、個性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活力和價值。

  支撐科研成果增長與行業發展 中國氣象數據網已支持重點科研項目690個

  空氣汙染如何治理?糧食怎樣高產豐收?風能、太陽能發電的潛力如何?大氣運動涉及方方面面,故此,許多科研項目都對氣象數據需求強烈。

  目前,中國氣象數據網已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等2400餘家高校、各類科研機構提供數據服務。近一年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支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73、863、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科研項目共690項,用戶應用氣象數據發表論文超過400篇。

  一手協力科研,一手幫忙實戰。氣象數據的開放還有效支撐了環境、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海洋、國防和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業務發展。特別是針對水利、航空等行業用戶的需求,氣象部門開放共享主要省會城市、江河流域、機場周邊天氣雷達數據,促進了各行業共同挖掘氣象數據的應用價值和效益。在江蘇鹽城龍捲風冰雹天氣救災、大氣汙染治理、汛期颱風強降水等熱點和重點事件中,各行各業運用氣象數據開展救災、防治等工作,充分發揮了氣象數據的社會效益。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主要負責人表示,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全力為各類用戶提供數據服務的同時,中國氣象數據網也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

  2016年3月8日,該網站正式遷址「阿里雲」,實現高可靠、高並發服務能力;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與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實現整合,面向公眾提供統一的氣象基礎資料與產品;12月5日,網站英文版上線,將數據服務推廣到國際化平臺。

  2017年伊始,數據開放工作也站在了一個全新的起點上。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業務人員正謀劃著依託中國氣象數據網構建氣象數據匯交平臺,將非氣象部門的觀測資料也納入其中,推動氣象大數據匯集、發掘和應用,讓這個權威、公益的共享平臺實現開放、共贏。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1月10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極大激發創新活力
    據新華社電(記者張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近年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帶動創新活力全面提升,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全鏈條」全面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部署推動了一系列改革,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行動、規劃,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堅決依法懲處侵犯合法權益特別是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2019年,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總體得分為78.98分,較2012年大幅提高了15.29分,極大激發了創新活力。
  • 廣東省氣象局免費開放氣象數據接口
    氣象數據開放接口是廣東省氣象局面向網絡媒體、手機廠商、第三方氣象服務機構等用戶,通過web方式提供氣象數據服務的官方載體。現有數據接口主要包括天氣實況、天氣預報、預警信號、颱風數據、天氣插件、預警插件。後續我們將繼續豐富共享數據,推進氣象信息廣泛傳播。
  • ——歐美氣象數據開放及質量管理特色一覽
    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敏  美國:主動「推銷」 力促數據效率最大化  「美國在氣象數據開放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基於系列法規實施全面開放,不僅僅開展在線服務,還開展離線服務
  • ...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提出了工作建議。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認真聽取了他的講解,並進行了討論。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
  • 2018中國氣象 「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圓滿結束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7日,2018中國氣象「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在京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此次大賽激發了社會各行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對氣象數據應用的想像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推動氣象數據共享、開放,促進氣象數據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進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的智慧氣象服務發展。
  • 陳新滋:各盡所能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
    不久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 ——2017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若干問題解讀
    二要建立新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氣象部門是公共氣象服務提供的主體,健全運行機制、提升服務水平。三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氣象服務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氣象服務市場機制,明確氣象服務開放領域,營造良好的氣象服務市場發展環境。四要激發和發揮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的活力和作用,大力發展氣象社會組織,對於適合由氣象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氣象服務和解決的事項,要交由氣象社會組織承擔。
  • 單位數量快速增長 市場活力不斷激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
    來源:國家統計局法人單位(以下簡稱單位)是構成社會經濟活動的最主要單元,也是社會經濟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指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並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社會團體等。單位的數量和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
  • 激發「小」活力 匯聚大能量
    激發「小」活力 匯聚大能量 ——「十三五」期間淮北市發揮 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作用促高質量發展 2020-
  • 「中國氣象數據」
    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更名為「中國氣象數據」雖然小據換了名字,但初心不改,精彩更多快來認識新的我吧~為持續打造開放的氣象大數據服務門戶,推動互利共贏的氣象大數據產業發展,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主管的微信公眾號
  • 【改革開放40周年】活力之源 重要法寶 必由之路
    從深層次來說,人類社會能否快速和健康發展,主要取決於兩個機制,一個是動力機制,一個是平衡機制。沒有動力,社會就不能發展進步;沒有平衡,社會就會混亂動蕩。動力機制的社會表現,就是活力。傳統體制高度集中,管得太死,平衡有餘,動力不足,因而缺乏活力。改革開放為什麼噴湧而出?就是因為改革開放從根本上使中國活起來,把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放出來、煥發出來。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推進氣象預報業務的現代化,必須要堅持問題導向,優化業務布局、重構業務流程、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協同創新,構建富有活力的氣象預報業務發展新機制。  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的一大趨勢是業務集約化、標準化、精細化。過去五年,我國氣象預報業務逐步向國家-省兩級集約,業務流程越來越優化,業務組織管理越來越規範。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技術發展,對氣象預報業務發展提出新要求。
  • 張志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
    ⑪ 進入21世紀,我國實現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的利益格局日趨分化,不同階層對於改革的認知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如何重建改革開放的共識、凝心聚力,描繪出一幅社會絕大多數階層所接受或者共享的改革藍圖願景,攸關改革開放究竟向何處去、駛向何方。
  • 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
    根據《辦法》,氣象數據管理將遵循統籌管理、集約建設、統一出口、有序供給、充分利用、安全可控原則,提高氣象數據質量和配置效率,保障氣象數據依法有序流動,激發氣象數據應用活力,促進氣象數據高水平利用。  《辦法》明確,氣象數據收集匯交、存儲保管和共享服務工作均實行目錄製管理。各級氣象部門要通過氣象業務內網、數據平臺、電子政務網和網際網路等開展氣象數據收集匯交工作,加強數據資源整合,積極支持發展社會氣象觀測和志願者氣象觀測;按照以數據為中心的「雲+端」業務技術體制,對氣象數據進行集約存儲管理,探索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規範和數據成果評估認證機制。
  • 涵養人才「活水」激發「三態」活力
    從古至今,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都是一個永恆的課題,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發展,人才已貫穿於各項事業的始終——黨的建設離不開組織人才,脫貧攻堅離不開基層人才,抗擊新冠疫情離不開醫療人才....。.那麼,應如何涵養人才「活水」,煥發人才的活力呢?  要涵養人才源頭「活水」,激發初態活力。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航空高校和氣象企業共建航空氣象創新應用示範中心
    在11月9日召開的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上,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華風氣象傳媒集團籤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航空氣象創新應用示範中心暨聯合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示範中心),打通「產、學、研、用」的深度創新鏈條。
  • 【科技日報】開放科學數據,助推科技創新
    一、面向科研創新前沿 構建科研服務新模式  中科院數據云以數據資產為核心,充分利用先進的雲計算技術,整合數據全生命周期的重要設施與資源,是現代科研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是大數據科研成果服務於社會應用的示範平臺。
  • 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發展規劃(2020-2035年)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包括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典型的氣候脆弱區,颱風、暴雨、雷電、大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多發。
  • 中國開通專利數據服務系統 提供中美等五局數據
    中國網財經12月11日訊(記者 姚慧婷)記者從專利信息資源開放新聞發布會獲悉,國家知識產權局10日正式開通了專利數據服務試驗系統。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在會上介紹稱,該系統將免費為社會公眾提供中、美、歐、日、韓五局現檔專利數據的下載和更新。據了解,試驗系統開放的專利現檔數據約佔世界專利現檔數據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