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中國氣象數據」

2020-09-11 中國氣象數據網

上新啦,上新啦!

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更名為

「中國氣象數據」

雖然小據換了名字,

但初心不改,精彩更多

快來認識新的我吧~

為持續打造開放的氣象大數據服務門戶,推動互利共贏的氣象大數據產業發展,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主管的微信公眾號近日正式更名為「中國氣象數據」。這是繼2019年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成為科技部和財政部首批優化調整認定的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之一後的一大新變化,持續在助力國家戰略、防災減災、普及科學知識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請橫向觀看↓↓↓

作為國家氣象科學數據中心服務門戶,中國氣象數據網堅持「權威、開放、共贏」的發展與服務理念,按照中國氣象局數據開放共享政策,面向社會公眾、部門行業用戶、企業用戶和國際用戶提供全方位數據共享服務,數據服務覆蓋地面、高空、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49種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服務,同時提供三維颱風、「一帶一路」等10個氣象大數據專題服務。

打開「中國氣象數據」微信公眾號,一條條圍繞天氣熱點做的數據分析、相關權威數據得到充分展示。在菜單欄,「氣象服務」「知識服務」「關於我們」如抽屜般將天氣服務、3D颱風、在線實況、生日大數據、最新氣象快報,資源統一搜索、資源導航、氣象術語查詢、知識搜索、專家學者和網站瀏覽、VIP專屬服務、App下載、調查問卷等內容匯集。

憑藉數據信息、氣象產品和宣傳科普等創新應用,「中國氣象數據」微信公眾號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受到網友的喜愛。氣象官微圍繞公眾關注的春運、全國兩會、風雲氣象衛星、汛期天氣氣候,針對強降雨、高溫、颱風、寒潮等重大天氣過程,滾動發布預報預警和科普資訊。

今年,憑藉權威的氣象數據、精彩紛呈的科普宣傳、萌態十足的「小據」漫畫形象等,「中國氣象數據」推出《數據告訴你,這次厄爾尼諾現象著實有點「怪」》《「副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暴雨天氣,秒懂雷達圖送仔出圈》等閱讀量較高的文章,其中《高溫持續,秋老虎來了?》閱讀量近3萬

截至2020年8月,中國氣象數據網累積用戶突破34萬,服務對象涉及29個社會主要行業,用戶遍及71個國家和地區,年訪問量超過1.2億人次,年數據服務量約1.17PB,在社會公眾服務、部門行業服務、企業創新服務和全球數據服務等領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數據網英文版上線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志強報導 12月5日,中國氣象數據網英文版上線(網址www.data.cma.cn/en)。英文版網站秉承中文版網址的功能特點,同時兼顧國外用戶的需求,向用戶提供便捷的數據發現服務、多維度目錄導航服務、靈活的數據檢索服務、可視化數據顯示服務。英文版網站的上線,為後續中國氣象數據產品在國外推廣使用打下基礎,並將立足於全球化氣象數據共享需求,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氣象數據中心」。
  • 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
    中國氣象報記者谷星月報導 10月10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規範氣象數據管理,加強資源整合、促進開發利用,保障氣象數據安全。
  • 中國氣象局聯手阿里雲:海量氣象數據變「活數據」
    目前,我國每年新增的氣象數據達到PB量級(1PB=1024TB,1TB=1024GB),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數千倍,並仍在快速增長中。存儲和處理這些數據,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阿里雲每天可支持上百PB的數據處理,是中國每天新增氣象數據量的數萬倍。採用雲計算服務,中國氣象局可以避免資金巨大、周期漫長的IT系統投入。
  • 2018中國氣象 「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圓滿結束
    中國天氣網訊 12月7日,2018中國氣象「神氣」大數據算法與應用大賽在京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此次大賽激發了社會各行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對氣象數據應用的想像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推動氣象數據共享、開放,促進氣象數據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進服務於人民美好生活的智慧氣象服務發展。
  • 中國氣象數據網下載訂單接近百萬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格苗 劉釗報導 記者日前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對外服務不到兩年,下載訂單量接近百萬,註冊用戶、年訪問量等逐年上升,氣象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共享力度不斷加大。
  • 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吉林日報訊(記者曾慶偉)近5年來,全省氣象部門擔當作為、銳意進取、務實工作,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中國氣象局評估我省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為96.2分,提前兩年完成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目標;啟動氣象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全省氣象現代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 中國氣象數據網微博榮獲2018年全國十大氣象微博
    1月2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微博、新浪網聯合主辦的「突破.連結.融合——2019政務V影響力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氣象數據網微博榮獲2018年全國十大氣象微博。據悉,人民日報發布的「2018年度政務微博影響力排行榜」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製作,微博提供數據支持,評價對象包括全國所有通過微博認證的機構官方微博,評價體系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傳播力、服務力、互動力和認同度,榜單共計14個,在全國十大氣象微博榜單中,中國氣象數據網名列第9,成功入選前十。
  • 探秘「氣象大數據」
    目前,在氣象觀測站中溫度、溼度、氣壓、風向、風速等物理量均由電子控制的機械設備完成,這些觀測站配有嵌入式晶片,晶片上有一個精確的時鐘,可以準時地周期性工作,例如在整點每隔5分鐘、10分鐘或1小時自動採集周圍的環境數據,並自動將採集的氣象數據編碼為二進位數據流,發送到資料庫中。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大約有50000多個這樣的地面觀測站,所有觀測站均為自動站。
  • 當氣象遇上大數據-資訊-中國天氣網
    氣象學科的出現與發展始終伴隨著數據理念和算法研究,氣象業務的運行始終伴隨著數據獲取處理和分析決策。大數據產生之後,眾多行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有的甚至是顛覆性的。氣象與數據相因相生、相輔相成,這股由信息技術掀起的新浪潮將對氣象行業產生何種影響?在科學嚴謹體系下產生的氣象數據是大數據嗎?大數據強調的預測能力跟氣象行業百年來所追求的對天氣的精準預報預測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 中國氣象數據網7月1日正式上線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氣象衛星雲圖與公眾的距離不再遙遠,日前,人們只要動動手指,訪問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即可查看包括氣溫、降水、衛星雲圖、雷達圖等在內的多種氣象資料。
  •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動態質量評估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通訊員石巖 劉娜報導 5月12日,記者從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獲悉,該中心依託全球氣象數據質量實時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加強全球氣象觀測數據質量分析和評估,從數據完整性、數據正確性以及觀測值與模式背景場差異等多個維度
  • 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10月10日召開的「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面對新的形勢和發展需求,國家航天局將以「三個堅持」踐行新時代新要求,推動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蓬勃發展,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提升衛星氣象事業基礎支撐能力。
  • 分享幾個下載歷史氣象數據的網站
    做大氣汙染研究的時候,肯定離不開氣象數據分析,畢竟汙染是內因,氣象是外因。
  • ——歐美氣象數據開放及質量管理特色一覽
    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敏  美國:主動「推銷」 力促數據效率最大化  「美國在氣象數據開放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基於系列法規實施全面開放,不僅僅開展在線服務,還開展離線服務
  • 海納百川 風雲際會——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中國氣象報記者 劉釗 谷星月集億兆數據於一體,聚業務系統於一身,硬體、數據、流程、平臺、監控全部集約化管理,數據秒級同步、需求秒級響應……長期以來,這樣一個能夠整合氣象部門信息化資源,極大提高業務科研效率的平臺,都存在於構想中。而如今,這個夢想正在照進現實。它,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 如何查詢歷史氣象數據?
    如何查詢歷史氣象數據? 發布時間:2014年09月24日09:21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答覆:
  • ——我國氣象數據開放激發社會無限創新活力
    自2015年9月中國氣象局公布《基本氣象資料和產品共享目錄》以來,中國氣象數據網新增用戶註冊數47327個,訪問量近5800萬人次,數據訂單數51.3萬個,數據服務量約9.6T。  眾多企業、個人、科研單位和行業用戶通過對氣象數據的實際使用,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高嵩:做氣象大數據背後的「靈魂工程師」
    中國氣象報記者 申敏夏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天氣預報從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轉變為人機互動方式。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是1996年投入業務運行的天氣預報人機互動處理系統(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簡稱MICAPS。
  • 氣象數據網960種衛星遙感數據面向公眾發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報導 12月1日,中國氣象數據網和衛星遙感數據網完成整合,正式向公眾發布包含風雲系列、日本MTSAT和美國EOS/MODIS等在內的共計960種衛星遙感數據及相關產品,並提供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