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向社會公布首批共6062件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

2020-12-06 中國網

中國網5月30日訊(記者 奚婷)2019年5月30日,自然資源部在青島舉行了中國首批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發布活動。自然資源部相關人員、青島市政府領導出席活動並致辭。活動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主辦,中國大洋樣品館(依託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大洋資料中心(依託單位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承辦。大洋航次組織實施單位、深海樣品數據用戶單位、大洋樣品管理專家委員會歷屆委員、大洋航次首席科學家代表等出席了會議。

發布中國首批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是新時代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以下簡稱《深海法》)及其配套制度,促進深海區域調查資料及成果共享利用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國家深海樣品數據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利用和開放共享的有效方式,對促進深海大洋事業發展,提升全民族深海大洋意識,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

按照《深海法》第十六條和第十八條及於2017年發布的《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樣品管理暫行辦法》和《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數據管理暫行辦法》兩份規範性文件,明確了全國深海樣品與數據資料統一匯交、集中管理、共享利用的基本制度。按照兩份規範性文件要求,中國大洋樣品館和中國大洋資料中心作為深海樣品和深海數據的管理機構,對館藏樣品和數據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提出了首批公開發布的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清單。

       

中國大洋樣品館內展示的部分深海樣品(攝影:奚婷)

首批公布的深海樣品信息為1955站、共6062件樣品的目錄,具體信息包括採樣位置、樣品類型、站位數、樣品數和樣品量等。樣品類型包括多金屬結核、熱液多金屬礦石、深鑽巖心、巖石、表層沉積物、巖心沉積物、海水、生物骨骼等8大類。樣品分布區域涵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富集區、中西太平洋海山區、西南印度洋中脊區、東太平洋脊區、中太平洋海盆及馬裡亞納海溝等。

中國大洋樣品館內展示的部分大洋科考航次資料和深海樣品(攝影:奚婷)

首批公布的深海資料信息包括主動公開資料和依申請公開資料兩類。其中,主動公開資料包括36個航次、198.84萬站次的數據和1309條資料目錄,內容涵蓋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學和航次典型視像等方面,時間跨度為1992-2017年。依申請公開資料包括25個航次相關資料的目錄和88個研究課題資料的目錄,內容涵蓋海底地形、海洋地球物理、高清視像、海洋底質、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分析測試資料等方面,時間跨度為1992-2017年。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深海樣品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國有很多科學家和機構在做深海方面課題,但由於條件所限不能親自到一線去採集深海樣品,而樣品館和資料館正好起到了資源共享的作用。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還表示:深海樣品共享是面向全世界科學家,希望全世界科學家一起揭開深海奧秘,保護深海環境。這將對世界海洋的發展和保護產生重大的意義。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研討會,來自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中國大洋樣品館、中國大洋資料中心、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地質博物館和IODP計劃中國辦公室的專家,圍繞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制度、深海樣品和數據資料管理時間與技術方法探索、中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普場館建設運行與科學傳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對於進一步深化深海樣品和數據保藏與共享服務,提升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我國首次系統公布重大戰略區地質調查資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6日)系統公布了60幅我國重大戰略區區域地質圖件等資料。此次公布的60幅重大戰略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黃河流域生態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川藏鐵路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等地質圖件。記者了解到,這些地質圖件是地質工程師通過地質填圖編制而成。
  •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進一步規範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
    為全面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報送工作,不斷提升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水平。
  • 科技領軍人才之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許學偉
    >許學偉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自然資源部高層次創新人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技處處長國際SCI期刊IJSEM(《國際系統與進化微生物學期刊》)編委、副主編合作公布微生物新目1個、新種近百個拓展深遠海微生物在時空分布、生理特徵與生態功能上的科學認識為保障國家生物資源安全提供支撐
  • 自然資源部: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
    日前,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對地質資料信息開放共享、國家地質資料大數據體系建設和地質資料服務能力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意見》提出,地質資料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信息資源,要深入推進地質資料信息開放共享。一是全面公開地質資料目錄,於2020年底之前完成摘要與目錄信息的補充完善並向社會公開,新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天內完成摘要與目錄信息採編並向社會公開。
  • 自然資源部免費向公眾提供標準地圖服務
    9月2日,廣州各大中小學迎來新學年的第一天,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第16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系列活動之「國家版圖意識教育」宣傳活動走進越秀區清水濠小學,讓國家版圖意識成為開學第一課。據悉,自然資源部目前已免費向公眾提供標準地圖服務。
  • 自然資源部領導班子成員名單公布
    自然資源部網站「領導之窗」欄目截圖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姚茜)近日,國土資源部網站正式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網站網站「領導之窗」欄目公布了自然資源部15名領導班子成員名單。陸昊任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其他成員還有庫熱西·買合蘇提、曹衛星、凌月明、王廣華、趙龍、馮志禮、張德霖、鍾自然、王宏、張建龍、王春峰、閔宜仁、石青峰和林山青。
  • 自然資源部公布的這份名單,引起日本媒體不安
    參考消息網6月26日報導 中國自然資源部近日公布東海部分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引發日本媒體關注。據日本《產經新聞》6月25日報導,23日,中國自然資源部在官網上公布了50處東海部分海底地理實體的標準名稱。除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周邊海域外,還涉及了衝繩本島海域內的日本專屬經濟區。
  •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精耕大洋,挖掘深海生物資源寶藏
    在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有一個獨特的微生物「銀行」—— 中國大洋微生物菌種庫,堪稱世界藏量最大,種類最多。庫中2570份大洋生物樣品、2.3萬株海洋微生物菌種,面向全國開放共享,為深海微生物研究與開發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樣品。昔日,深海生物開發是我國藍色科研領域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海洋三所人潛心研究開發海底「沃土」,破解深海生物密碼,成果令人刮目。
  • 自然資源部公布2020年國家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結果
    自然資源部公布2020年國家測繪成果質量監督抽查結果 2021-01-05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向陽紅03」船深海底棲撬網影像系統獲取豐富海底生物樣品
    7月14日,「向陽紅03」船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布放了我國自主研製的6000米級深海底棲撬網影像系統,獲得了豐富海底生物樣品。這是該設備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據悉,海洋底棲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類群,在深海海底中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
  • 「向陽紅03」船獲取豐富海底生物樣品
    7月14日,「向陽紅03」船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布放了我國自主研製的6000米級深海底棲撬網影像系統,獲得了豐富海底生物樣品。這是該設備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深海水深壓力大、漆黑、高鹽、低溫,在這種極端環境中,如何高效定量獲取深海海洋生物樣品,是科研人員遇到的首要問題。
  •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招人啦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是自然資源部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中國海、大洋和極地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與資源探測、勘查的高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為充實人才隊伍,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招聘對象 招聘對象為具有工作經歷的專業技術崗位人員。博士後出站人員視同具有工作經歷。
  • 環保部:向社會及時公布核輻射監測數據
    原標題:向社會及時公布核輻射監測數據   向社會及時公布核輻射監測數據   ——環保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談核安全保障   ◎本刊記者 季天也 與此同時,國家核安全局還發布了《2013全國輻射環境質量報告》——這是我國首次向社會發布的年度輻射環境質量報告。中國的核安全終於走出「深閨」,主動掀開了以往神秘的蓋頭,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核與輻射安全的關注。那麼,中國有著怎樣的核安全文化?我國2014年的環境輻射情況又如何呢?國家核安全局副局長、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向《環境與生活》雜誌披露了相關重要信息。
  •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公布
    此次遴選在初選階段共收到來自亞、非、歐、美等27個國家和地區的42份項目申請,共72個項目合作團隊258名團隊成員。內容涉及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空間天文等九個領域,代表了不同科研領域和技術水平。2019年年初,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合作空間站應用項目評估選拔委員會審議確定,共有18個項目進入定選階段。
  • 高分多模衛星首批亞米級立體影像公布
    9月29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以下簡稱「高分多模衛星」)首批20餘幅亞米級立體影像產品,包括北京、內蒙古東四聯盟、蘭州、嘉峪關、葛洲壩等區域地標圖像。首批影像成果圖綜合考慮地域分布、地物類型和主要用戶部門測試需求等因素,紋理清晰、層次分明、信息豐富,立體感強,展示了衛星的高效智能敏捷成像模式,體現了觀測的高几何解析度、高輻射特性。
  • 「科學」號採集到的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亮相
    本航次,科考隊員對海山進行了19次精細調查,採集到了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幾乎是過去「科學」號兩個海山航次才能採集到的物種總數。罕見深海海兔跟隨「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的鏡頭探索未知海山,就像搭乘一輛海底觀光車。每天的下潛,都讓科學家充滿了期待。
  • 自然資源部:「十四五」期間將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測繪地理信息項目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2020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今日(10月23日)在廣西南寧開幕。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自然資源部將進一步開放地理信息資源,推動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的社會化應用,並在「十四五」期間積極謀劃實施一批重大測繪地理信息項目。
  • 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進一步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報送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0〕202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為全面貫徹落實《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 進一步規範地質資料管理年報編報和信息報送工作,不斷提升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水平,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資料管理年報是我國自然資源統計報表制度中的一種的重要統計資料
  • 他乘「深海勇士」在深海海底看到了什麼?
    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挑戰者」號的環球海洋勘探,將拖網拋至幾千米深的海底,深海世界生命繁盛的事實才為世人所知。近年來,隨著深海技術裝備發展,載人潛水器可以將人們帶到深海洋底,水平的海洋探險變成了立體的海洋探索。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潛科考航次,返回海南三亞。
  • 重慶公布首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目錄 共368門
    重慶日報消息,2月1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教委獲悉,我市公布了高校在線開放課程開課目錄指引(第一批),這些課程以被認定的國家、重慶市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為主,共368門,包括大學生文化素質課、公共課、專業課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