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了中國所有的核試驗

2020-12-13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俠客島:今天,為你講述一位傳奇)

【俠客島按】

這兩天,一段幾年前的視頻火了。短短幾分鐘,記錄下了一位老人生前最後一段時光。這段視頻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裡,包括島叔的。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一個人能帶給人們的精神震撼,是如此巨大。」

假期就要結束了,今晚,來看看這位老人的傳奇故事。

(一)

他叫林俊德,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他個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時候嘴唇略顯厚,臉更是會圓起來。

這是他平常時候的模樣。4個月前,他因為癌症晚期病情嚴重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瘦得厲害,臉頰凹陷,額頭顯得特別突,幾乎讓人認不出來。他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輸液管、導流管、減壓管,有時還有從鼻腔直通到胃裡的三米長導管……最多的時候他身上插著十多根管子。這個樣子,他仍坐在臨時搬進病房的辦公桌前,對著筆記本電腦,一下一下挪動著滑鼠,每挪一下,都能讓旁邊的人心顫一下。

電腦裡有關係國家核心利益的技術文件,藏在幾萬個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還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學生的培養方案,他都要系統整理,怕耽誤學生的論文答辯和畢業。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時間太有限,要儘快。

他一開始就問醫生,做手術和化療以後能不能工作,醫生回答不能,於是他放棄了治療。住重症監護室不能工作,他難得用將軍的威嚴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間歇,他休息也要坐著,怕躺下就起不來了。

相關焦點

  • 將軍院士一輩子隱姓埋名 參加中國所有核試驗(圖)
    他叫林俊德,他是院士,也是將軍,一輩子隱姓埋名,堅守在羅布泊。他參加過我國所有的核試驗。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是在2012年林俊德院士逝世後不久寫就的,作者是島叔的好朋友,人民日報記者餘建斌。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作者寫道:「寫稿子的時候,寫一會兒,就出去辦公室到外面抹把眼淚,眼淚流多了就假裝洗把臉。
  • 生命最後10小時,感動無數人……他參加過中國所有核試驗,一輩子隱姓埋名
    也是一位院士他一輩子隱姓埋名 52年堅守在羅布泊見證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他一輩子默默無聞從1964年中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最後一次實爆核試驗,這裡進行了中國全部的核試驗,馬蘭一直是中國的國防機密,甚至公開出版的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痕跡。來到馬蘭基地的林俊德,接受了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並且擔任組長。王為編、彭常賢成為林俊德小組成員。
  • 45次核試驗任務,52年堅守羅布泊,離世前因為1張照片感動中國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試驗爆炸力學測試專業領軍人物。從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中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他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核試驗!75年,他隱姓埋名,默默無聞。離世前,卻因為一張照片,震撼了中國。(1)寧可透支生命,絕不拖欠使命2012年5月4日,一向注重運動鍛鍊的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隱姓埋名28年
    中國網1月16日訊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圖片來源:@光明日報「氫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 他是「國產土專家1號」,我國的「氫彈之父」,曾隱姓埋名28載
    張宗燧感慨:我教學了一輩子,從沒見過于敏這麼好的學生。畢業後不久,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短短幾年間,他寫出了多篇重量級論文,讓我國的原子核研究上升到了全新高度。
  • 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我親身經歷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中國成功爆炸原子彈和氫彈之後,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不斷以反對核汙染作為藉口,拉攏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向中國施加壓力,要求中國停止核實驗.他們還斷言中國再過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試驗技術。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啟動地下核試驗籌備工作,地點是在新疆羅布泊附近的馬蘭基地。
  • 八一勳章獲得者程開甲:他的事業驚天動地,讓中國穿上核鎧甲!
    他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是我國核武器事業開創者、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他先後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功勳。
  • 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人民科學家
    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他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自此,他在這片「死亡之海」潛心開始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
  • 隱姓埋名30年,助中國擁有核彈的女科學家,到底有多牛?
    她是舊中國頂級學府,「燕京大學」13名新生中唯一的女性,連續三年佔據物理系第一名,是中國頂級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她就是王承書院士。王承書,191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的進士,後任民國內務部警政司司長。母親則出身揚州名門,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便是王承書外祖家。
  • 生命最後10小時,還在病床上工作,這位核盾功勳,感動中國
    這位科學家叫林俊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是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一輩子隱姓埋名,致力於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從1964年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我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我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曾28載隱姓埋名
    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 伊朗核科學家被暗殺這種事為什麼沒發生在中國?看了這部電影你就...
    就一句話,因為他們都隱姓埋名,長期生活在大西北茫茫戈壁灘裡。特務想進去?那真的是門都沒有啊。 電影開始,李雪健飾演的將軍奉命帶領剛剛從朝鮮戰場撤下來的隊伍,去大西北找一塊地方,作為核試驗基地。
  • 伊朗核科學家被暗殺的事為啥沒發生在中國?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懂了
    就一句話,因為他們都隱姓埋名,長期生活在大西北茫茫戈壁灘裡。特務想進去?那真的是門都沒有啊。電影開始,李雪健飾演的將軍奉命帶領剛剛從朝鮮戰場撤下來的隊伍,去大西北找一塊地方,作為核試驗基地。而在這樣的地方待著,就是要做好隱姓埋名一輩子的準備,不搞出原子彈誓不罷休。電影裡,將軍問李幼斌飾演的核物理學家陸光達「你願意一輩子隱姓埋名嗎?」這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那是真的隱姓埋名一輩子。電影裡,這名核物理學家說我答應了,願意一輩子在這裡隱姓埋名。
  • 我親身經歷了氫爆和三次地下核試驗
    當時我們實驗室主任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副主任也是蘇聯有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們看了之後,都非常激動,想不到中國會這麼快就研製出原子彈。我那會兒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納工作過的一些同志已經參加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比如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呂敏等。我內心非常激動,希望回國後也能夠參與其中。1965年,我結束了在蘇聯長達6年的學習回到國內。
  • 外媒稱中國進行45次核試驗,鄧稼先夫人:鄧稼先受輻射那次沒算
    1996年7月30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進行了最後一次成功的地下核試驗,當天晚上,政府表示:中國從1996年7月30日起,將暫停核試驗,這代表著從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得爆炸,至1996年的32年間,中國完全結束了核試驗的歷史,外國媒體對此宣稱,在這3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共已經進行了45次核試驗。
  • 黃旭華:隱姓埋名數十載,皓首永葆赤子心
    【致敬共和國勳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走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19所名譽所長、原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的辦公室,兩個潛艇模型、一幅十六字的書法作品格外醒目。  隱姓埋名幾十年的黃旭華,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為核潛艇研製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 又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隱姓埋名20年完成壯舉,還剩幾位在世?
    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的科學家們,隱姓埋名二十年請接受全體中華兒女的感恩與敬仰之情。已故的兩彈一星元勳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趙九章等十八位英雄,在此讓我們祝願先生們一路走好,中國定將實現偉大復興。現在,又有一名兩彈一星元勳逝世,讓我們一起緬懷這位英烈,歌頌他的功績。我國元勳程開甲院士於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歲,稱得上是福壽綿長。
  • 邱愛慈院士做客「青創論壇」第一期 講述科學與人生
    首期邀請到電氣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邱愛慈院士作題為「科學•人生」的專題報告。校青工委主任李興文、人力資源部及校工會負責人、青年教師代表等300餘師生參加論壇。論壇由校工會副主席張慶生主持。1999年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院長。邱院士雖已76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工作的一線,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指導傳承青年教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201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